首页 百科知识 劝学(节选)

劝学(节选)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原文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号成侯。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

荀子(战国赵人)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释】

①君子: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②已:停止。

④有:又。槁:枯干。曝:晒。挺:直。然:这样。

⑤省:反省,检查。乎:于。

⑥知:同“智”。知明:明白道理的意思。

⑦假:凭借,利用。舆:车。

⑧生:同“性”,指人的禀性、能力。

9○神明:精神和智慧。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

10○跬步:半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得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行路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路。借助舟船行路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跨跃一次,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

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思考

《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样,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相当于今天的18厘米到23厘米。

②昳:通“佚”,美。

③朝(zhāo)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

④旦日:明日。

⑤孰:通“熟”。孰视:注目细看。

⑥威王:齐威王婴齐(?~前320年),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

(7)市朝:指人群会集的地方。

(8)期(jī)年:一整年。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她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她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事情要求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出、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之传到我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廷里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别国。

赏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通过邹忌讽齐王,并向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如果有所“蔽”,偏听偏信,就会美丑不分、是非颠倒,把事情搞坏。只有除“蔽”“纳谏”,辨明是非,才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国家和人民。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种修明政治、倾听各方意见的做法,在战国时代,在君对臣独断专行,臣对君阿谀奉迎的时政面前,不能不说是进步的、难得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齐国的封建政权,扩张齐国的封建势力,但在客观上对国家和人民是有些益处的。

文中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建议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思考

邹忌进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