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其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因此,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其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任何研究方法都是研究工作的工具,任何方法都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定的思想。我们不能脱离研究儿童心理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去学习具体的方法。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汲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及其中有益的部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针对学前儿童的特点,研究其心理时,除遵循普通心理学指出的实践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外,还要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贯彻客观性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前儿童心理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并表现在儿童的动作和活动中。因此,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必须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研究结论都要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臆测。

2.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不断发展的阶段,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不仅看到儿童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的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贯彻教育性原则。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只要研究的对象是学前儿童,这种研究工作必然会对儿童起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作用。因此,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曾有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孤儿院找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与人隔离、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该研究严重影响了这些儿童的发展。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重要,研究材料也是独一无二的,但由于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遭到了强烈的谴责。

二、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也适用于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但是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运用这些方法时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1.观察法

历史上,早期的儿童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梅钦斯卡娅的《母亲日记》等。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比较自然,观察所得材料也比较真实。因此,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2)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可以有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开放式抽样基本上不限定具体范围,可以做全面的观察,有规律地每日记录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一切变化。

2)封闭式抽样。封闭式抽样即控制一定的观察范围,可以按时间抽样,也可以按事件抽样。这是较常用的抽样法。这种抽样法使观察目标比较集中,也便于对观察结果做数量处理。

3)时间抽样。时间抽样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内进行观察。如每天一次或数次,每次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以若干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每次观察一个或若干个时间单位。观察过程中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或记分。

(3)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观察法在很多领域都被广泛运用,运用于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局外观察是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有条件的话最好通过专门的观察窗或有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在和儿童共同活动中观察儿童。这种观察能使儿童表现自然,但仍应避免儿童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意。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于行动中,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而必须详细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由于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方式和成人不同,因而更要避免用成人的语言记录,以防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记录准确迅速,可以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依靠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记录,但这种表格的设计往往要经过若干次试用和修改;否则,难以搜集到所需资料。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而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进行。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常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如果过分强调儿童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不去控制刺激变量,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那么,观察可能得不到所要求的资料。因此,观察法往往与实验法相结合,并辅之以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间接观察法。

2.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得到广泛运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种心理现象,设计了特殊的装置,如为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等。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如利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新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辨别能力。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在研究幼儿活动的特点等问题时,比较困难。因此,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例如,把不必需的物品放在离幼儿较远的地方,防止幼儿随手拿起来玩。在一般情况下,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可以通过观察窗观察。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因为他们的竞争意识尚未发展,也还没有形成力争获得优良成绩的愿望和习惯。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时能够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于不易进入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不足,指导语过于冗长,或者一次布置的任务过多,会使幼儿抓不住要领。幼儿易受暗示,指导语最好不用商量的语气,如问幼儿是否愿意等,而应从正面引导被试幼儿接受任务。布置任务后要准确查明幼儿是否明了实验要求,可以让他做一些预备性练习。有时需要用具体示范帮助幼儿理解任务。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幼儿处于疲劳、困倦、饥饿及身体其他方面不适状态时,不要勉强让他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使被试幼儿集中精力,保持注意。为此,实验时间应比较短,一般应在幼儿的兴趣消失前完成。主试对实验应有充分准备,不但要做好各种物质准备,而且要在操作技术上做好准备,使实验过程中动作迅速利落。因此,在实验中主试操作不熟练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不能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地记录幼儿的原话,不要用成人语言代替儿童的语言。幼儿常用动作和各种表情手段来补充或辅助其语言表述,对幼儿的这些非语言表达方式也应做好记录。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的。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例如,研究不同年龄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可以采取正常的教学形式,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相同的实物或图片,请他们讲述。然后根据记录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各年龄阶段幼儿观察力的基本特点,发现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趋势。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这种方法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环境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它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在这里把它单列出来。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常采用的做法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做对比。即把条件基本相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但对实验组采取某种特殊的教育措施,对控制组则不给予任何特殊措施。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假设的自变量的作用。因为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像理论上设想的那样,只有一个自变量在起作用。

另外,在儿童心理实验中,客观上不能回避主试和被试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到这种关系的作用,如被试儿童与主试的熟悉程度,他(她)对主试可能产生的情感,以及主试对被试的期望或其他态度对被试的影响,等等。即使这样,有时,仍然可能产生一些不被觉察的或意料之外的人际关系的效应。

3.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化”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题目、测验程度、具体的计分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国际上已有一些较好的婴幼儿发展测验量表,如格塞尔成熟量表(1938)、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等等。由于编制智力测验的工作量很大,因而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根据本国情况对较好的量表进行修订。我国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作者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该修订本名为《中国比内测验》。近年来,各地还有一些对其他量表的修订。测验也可以是有关个性方面的,称为“人格测验”。人格测验实际上是一种问卷,我们将在本书的问卷部分再做详述。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因而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的水平。

(3)学前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因此,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一般来说,几次测验中成绩好的便能说明被测儿童的发展水平较高,成绩差的则可能是被测儿童的发展水平较差或者是他(她)受到测验当时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还应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但是,测验法也有严重的缺点。比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是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等等。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验成为专门的学科,测验法将会不断改进。然而,测验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注意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4.间接观察法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相应的了解。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

(1)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访问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1)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自然表露,而不能在研究者规定的时间和场合被诱发出来。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和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2)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变化大,研究人员和学前儿童接触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事。家长或老师等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事件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和特点。梅赛尔(1979)等人曾对比三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即单一测量、成套测验和教师的印象。结论是教师的印象最准确。

调查访问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前者有利于研究者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或其他人的个别交谈,较深入地了解情况。后者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教师则可用调查访问或座谈法。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要拟定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此外,调查访问法的缺点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是因为被调查者的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因为这一报告受到了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

(2)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了。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做出书面回答。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卡塔尔(Cattell,R.B.,1974)等人编制了学前儿童人格问卷。问题用AB选择式,如“你喜欢(A)听好的音乐还是(B)看两只狗打架”等。问卷的内容更多是属于个性方面的,用同样的问题要求被问人回答,报告其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或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式化的谈话。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即使是较好的问卷表,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问卷对象往往是儿童家长或一般教师。其中许多人缺乏有关知识和训练,不善于掌握回答的标准,往往影响回答的质量。答题还往往可能受回答者的偏见影响。总之,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计由此而得出的统计结论。

5.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而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是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它既是测验法,又是作品分析法。要求幼儿尽量细致地画出一个正面人,根据所画的细节按已有的标准计分,以得分作为幼儿智力发展的一种指标。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因而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能够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