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其中之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现象。为了解释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就需要借助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其中之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通常意义上的学前儿童的年龄一般为0~6岁,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实质,了解人的心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什么是心理

一提到心理,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是神秘莫测、难以把握的。其实不然,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的现象,同时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同其他一切现象一样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对各种心理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在很长一段时期,人们用“灵魂说”和“心脏说”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存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大脑密切相关。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收、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接收的来自外部世界和有机体内部的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随时报告给大脑皮层,以便进一步调整、修改信息,进而调节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才产生人的心理。各种心理现象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形式。换言之,即使有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如果离开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一样无法产生人类的心理。印度狼孩以及中国的猪孩,都证明了这一点。

客观现实,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乃至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是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过程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反映现实和反作用于现实。人们通常所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实际上也说明了面对同样的物体,每个人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二、心理现象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便看到它们的颜色、形状,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气味。我们还能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记在脑子里,对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如同学们进入教室,“看到”老师,“听到”老师讲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想想”今后工作的情景,听完老师的课后对老师有一定的评价,产生相应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学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等。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它们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为了研究方便,通常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认识过程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意志过程是人在认识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2.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心理过程人皆有之,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又各有不同。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三、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有次序的变化。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离不开量的积累,但发展又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当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同时,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哪些阶段?从大阶段看,可以分为学前期和学龄期。这两大阶段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如图1-1所示。发展虽有阶段性,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img1

图1-1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注: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命名,很不一致,学习时应注意各资料所指的年龄段。]

img2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对同一个体而言的。首先表现在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各个心理成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上。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有的研究资料指出: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6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以前,发展速度比较均衡。青春期,发展又迅速起来,进入所谓第二加速期。成人期,心理发展又处在相对稳定阶段。

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的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在动物早期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从动物的心理研究中提出来的。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小鸭子把这只母鸭当做它们的妈妈。科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不让它们先看到母鸭,而首先让它们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小鸭子的“印刻学习”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0~50天。人们把关键期的概念引进儿童心理学,意思是说,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一些研究认为,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否则就很难学到纯正的发音。

关键期的提出,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

img3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为2~3岁,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

2)视觉发展关键期为0~4岁,这一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得到矫正。

3)3岁左右是识字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孩子识字是很简单的事儿,不能用灌输方式,而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

4)4岁左右是数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可以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以实物、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5)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3~6岁,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为他们增加各种智能玩具等。

(2)危险期。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2岁、3岁的孩子正处在建构自我概念的时期,常会拒绝或违抗他人的意愿,常与人发生冲突,甚至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等。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危机期一般处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儿童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用老眼光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了儿童的否定行为。不良倾向、否定性行为并不是这些年龄儿童的必然缺点,只要教育得当,“危险期”也就没有危机了。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尽管儿童心理发展都要按照基本的方向、顺序进行,都会经历共同的路线,但事实上,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唐朝诗人王勃6岁写文章,9岁读《汉书》,13岁写《滕王阁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表现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

总体而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方向发展,从无意向有意方向发展,从笼统向分化方向发展,从零乱向形成体系发展。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每个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但都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的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总是受到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种因素的作用的规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都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观因素则指儿童心理本身的特点。主、客观因素又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客观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1)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②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2)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作为自然物质前提的遗传和成熟因素及作为心理反映源泉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问题,历史上争论已久,长期以来,儿童心理学家往往从这些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来探求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质和规律。主要有以下观点:

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基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这种理论最早的著名代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也属于遗传决定论。霍尔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目前,环境决定论仍有一定影响。

相互作用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的制约。相互作用论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及相互作用,有利于理解和解释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认为,不应该陷入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孰大孰小的公式化争论。遗传、成熟、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该强调的是,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2.主观因素

所谓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因素影响的过程,儿童心理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着这个发展的过程。幼儿期,儿童心理主观因素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

环境和教育绝不能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虽说它们是客观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是它们的决定作用也只能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客观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如何转化,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环境和教育的反映。

(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我们在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儿童心理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的影响,它会反作用于客观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如活动积极性较高的儿童身体发育较好,过分任性的儿童由于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使健康受损,影响正常发育。

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周围事物。如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尤其是手的操作而不断地改变玩具和游戏材料的状态。

儿童心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重要地表现在对周围成人心理的影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常常在双方不自觉的情况下互相影响。如一个开朗、活泼、情绪状态积极的儿童常常会给周围的成人带来快乐,从而使成人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亦然。

4.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完成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产生需要,并形成新的需要与旧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儿童心理的主观成分;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其中交往活动占重要地位。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起作用的情况,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差异。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整个学前期都起较大作用,而心理的内部因素所起作用相对小些。发展趋势是生理因素的作用相对地逐渐减弱,主观能动性则越来越大,但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始终是很大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婴幼儿起作用的情况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img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