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比较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比较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比较一、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1.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目前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基本上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首先,实施国负有维持某种平价的义务,这使得它属于固定汇率制这一大类。

第三节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比较

一、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

1.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充当参考物的东西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或一组货币。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不同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往往是人为规定的,在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以调整,因此,所谓的固定汇率实际上可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Adjustable Pegging System)。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2.弹性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

一些国家虽也实行钉住某种货币,但允许现实汇率对中心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一般可达±2.25%,这种汇率安排称为对单一货币有限弹性(Limited Flexibility to a single currency);一些国家在短期内将汇率钉住某种平价,但根据一组选定的指标频繁地、小幅度地调整所钉住的平价,这称为爬行钉住(Crawling Peg)或滑动平价(Sliding Parity);另有些将有限弹性与爬行钉住结合,即允许现实汇率在一段时期对平价有较大的波动幅度,且对平价作经常性的调整,称为“可移动的波幅”(Movable Band)。IMF将钉住汇率制以外的各种汇率安排,包括浮动汇率制,统称为“弹性汇率制”(Flexible Rate Regimes)。

3.自由浮动(“清洁浮动”)和管理浮动(“肮脏浮动”)

按照政府是否干预来区分,浮动汇率制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又称“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意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完全听任汇率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自由涨落。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又称“肮脏浮动”(Dirty Floating),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浮动。目前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基本上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4.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按照浮动的形式,浮动汇率制可以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单独浮动(Independent Floating),又称独立浮动,是指本国货币不与外国任何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单独浮动。目前有美元、澳大利亚元、日元、加拿大元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采取这种单独浮动。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是指原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而对非成员国货币则采取共同浮动的做法。

5.爬行钉住制、汇率目标区制、货币局制

第一,爬行钉住制是指汇率可以作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实施国负有维持某种平价的义务,这使得它属于固定汇率制这一大类。其次,这一平价可以经常、小幅度地调整(例如调整2%—3%),这又使得它与一般的可调整的钉住制相区别,因为后者的平价调整是很偶然的,而且一般幅度很大。

第二,汇率目标区制的含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泛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例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

汇率目标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它与管理浮动汇率制区别有两点:一是在目标区中,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波动制定出比较确定的区间限制;二是在目标区中,当局要更为关注汇率变动,必要时要利用货币政策等措施将汇率变动尽可能地限制在目标区内。它与可调整钉住的主要区别则在于目标区下汇率允许变动的范围更大。

第三,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百分之百)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这一制度中的货币当局被称为货币局,而不是中央银行。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不再完全听任货币当局的主观愿望或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而是取决于可用作准备的外币数量的多少,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一些高度开放的小国或地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由于无法应对外来的冲击,在“三元悖论”的选择中,为了维持经济的相对稳定,通过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权,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香港地区实行的就是货币局制度(即联系汇率制),还有苏联分裂后形成的一些小的国家,如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2001年以前阿根廷也是货币局制度,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最后崩溃了。

图7-17 汇率目标区两种效应示意图

二、汇率目标区的两种效应

蜜月效应(honeymoon effect):假定目标区是完全可信的,政府在汇率变动至目标区的上下限时进行干预,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完全是随机的。当汇率变动逐渐接近目标区边缘时,交易者将会预期汇率很快将作反向调整,重新趋于中心汇率,这一预期将会产生稳定性作用,不存在政府干预汇率也不会超过目标区边缘,并且会自动向中心汇率调整。

离婚效应(divorce effect):当经济基本面向某一方向的变动程度很大并且已表现为长期的趋势,市场交易者普遍预期中心汇率将作较大调整,此时目标区不再具有可信性,市场汇率不再趋向于中心汇率,而是超过正常汇率的变动程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1.联系汇率制的背景

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香港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从1978年开始,香港经济环境恶化,贸易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特别是以港币存款支持港币发行,港币的自由发钞制度为港币危机埋下了隐患。1982年由于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香港公众和外国投资者对香港未来前途失去信心,终于爆发了港币危机,引起居民挤兑和抢购风潮。为了挽救港币危机,恢复港币信用,香港当局决定实行货币局制度——被称为“联系汇率制”。

表7-6 1982—1983年港币汇率变动

2.联系汇率制的主要内容

1983年10月15日,香港政府在取消港元利息税的同时,对港币的发行和汇率制度做出新的安排:要求发钞银行(当时的发钞银行为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1993年1月起又增加了中国银行)必须按照1美元=7.8港币的固定汇率,通过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美元作为港币发行的100%的准备金,换取港币的发行证明书。这一规定使港币发行获得100%的外汇准备金支持,标志着联系汇率制的诞生。

3.联系汇率制的运作机制

在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下,香港有两个层次的外汇市场:一是外汇基金与发钞银行的外汇市场,发钞银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汇率始终是1美元=7.8港币;二是发钞银行和其他挂牌银行之间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个市场的汇率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联系汇率制的制度设计正是通过这两个市场有效的套汇和套利机制,维持美元和港元之间固定的兑换比率。

(1)套汇机制(图7-18)。当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大于7.8时,发钞银行把1美元拿到外汇基金只能换到7.8个港币,而到外汇市场换到的是大于7.8港币,此时,发钞银行就会减少港币发行数量,而是把美元拿到银行间外汇市场换港币,就会引起美元贬值,港币升值,市场汇率向1∶7.8靠近。当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小于7.8时,发钞银行把1美元拿到外汇基金只能换到7.8个港币,而拿到外汇市场换到的是小于7.8港币,此时,发钞银行就会增加港币发行数量,而不是把美元拿到银行间外汇市场换港币,就会引起美元升值,港币贬值,市场汇率向1∶7.8靠近。

图7-18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套汇机制

(2)套利机制(图7-19)。当汇率大于7.8,港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套汇机制使得发钞银行减少港币发行量时,由此带来港币的同业拆借利率随之提高,这样就会吸引套利资本流入,港币从贬值变为升值,汇率趋于7.8。当汇率小于7.8,港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套汇机制使得发钞银行增加港币发行量时,由此带来港币的同业拆借利率随之降低,这样就会使套利资本流出,港币从升值变为贬值,汇率趋于7.8。

图7-19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套利机制

4.联系汇率制的利弊

优点:有利于香港金融的稳定,有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增强市场信心。

缺点:

(1)它使香港的经济行为及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指标过分依赖和受制于美国,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

(2)使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无法发挥;

(3)导致香港高通货膨胀与实际负利率并存的局面。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了维持港币汇率,香港不断提高利率,使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特别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几乎跌了50%以上,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联系汇率制的留存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三、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比较

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

表7-7 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

(续 表)

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

表7-8 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

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表7-9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