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

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4 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9.4.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演变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几经沉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不同,经济环境不一样,政策法规的变迁,投资理念均有各自的特征。此时沪市投资理念的主要特征为:高送配偏好与高风险偏好。

9.4 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

9.4.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演变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几经沉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不同,经济环境不一样,政策法规的变迁,投资理念均有各自的特征。

1996年之前国内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一个袖珍市场,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上市公司中沪深两地的本地股占有相当的比重,大盘走势表现出极强的波动性。此时沪市投资理念的主要特征为:高送配偏好与高风险偏好。1993年3月份之前沪市大盘涨幅超过15倍,而主导这波行情的是连续实施高送配的上海本地三无概念股。与沪市投资理念形成对照的是,深市行情中,北大高科(原深安达)、深宝安、深发展等绩优股曾有过出色表现。1996年以后的证券市场经历了从崇尚绩优到偏好重组、从追捧蓝筹到热衷小盘、从均衡持仓到科技至上等重要变化。

1996年:绩优和蓝筹理念为主导,以深发展、四川长虹等为代表的绩优大盘蓝筹股对1996年的大行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7年:绩优理念风光依旧、重组理念初露锋芒。

1998年:绩优理念悄然退潮、重组理念主导市场,沪深股市市值重组概念股,如“国嘉实业”等表现突出。

1999年:重组理念与高科技成长理念联姻,尽管“5.19”行情中以中兴通讯、长城电脑等为首的绩优科技股表现不俗,但1999年涨幅最大的却是那些经重组摇身而变的科技股,如南开戈德、科利华等。

2000年:成长理念盛极而衰,重组理念魅力不减,2000年初以网络股为主的科技股掀起巨大的波澜,如综艺股份、上海梅林等,崇尚成长的投资理念发展到了极致,但与此同时也逐步走向了消亡,但是以深南玻、泰山石油、ST深安达等为主的深市重组股才是2000年的主流板。

2001年上半年:在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重组股大不如前,但是次新小盘理念唱主角。

股票市场所处的经济环境看: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主线,上市公司集中在传统产业、国有企业,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前沿,20世纪90年代也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增大的时期,重组和成长作为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有其必然性。

9.4.2 中国人不熟悉的15条投资理念[1]

在投资市场上,永远是想投资的人多过已经开始投资的;收益少的永远多过收益高的;投资失意的永远多过点石成金的;你你我我之辈永远多过索罗斯、巴菲特

为什么他们赚得到钱?那些财富像长眼睛一样,飞奔着聚集在那些少之又少的人手中。他们怎么赚到钱的?资本市场创造的神话使平民也能成就梦想。我们要怎么赚到钱?没有人能再次成为巴菲特、索罗斯,就如同你无法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一般,财富是无法复制的,但关于获得财富的理念是可以学习的。要先成为“有钱人”“负债有益”“长期投资风险并不低”“有责任的人买保险”……这15条理念不是今天才产生,它存在于资本市场多年,只是,你从未正视它,而那些攫取到财富的人们,“恰巧”听说过。这些中国人现在还不熟悉的理念,勾勒出一张张财富的地图,你可以借助它找到财富宝藏。

理念1:成为“有钱人”,第一步就得先“有钱”

一个拥有1 000万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钱以年息3%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30万元,月薪2万元的所谓中高收入一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这个金额。

赚钱之道,上策是钱生钱,中策靠知识赚钱,下策靠体力赚钱。

钱是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驾驭它。很多人都知道“以钱滚钱,利上加利”,却没有多少人能体会它的威力。先别以为“钱生钱”需要高超的投资技巧和眼光,更别以为所有有钱人都很会这一套,因为就算最不会理财的富翁,财富累计的速度也远远超过穷人的想象。

那么,“要成为有钱人就必须先有钱”,这句话听起来矛盾,却指出了穷人最难以下咽的事实:假如你对于增加收入束手无策,假如你明知道收入有限却任由支出增加,假如你不从收入与支出之间挤出储蓄,并且持续拉大收入与支出的距离,你成为富翁的机会微乎其微。

那如果想成为“有钱人”,又没有那么“有钱”,该如何是好?上述中积累财富属于必备动作,而另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钱累积的速度:找到一项不错的投资,能两倍于市场均值。

理念2:高收入不一定成富翁,真富翁却会低支出

任何人违背这条铁律,就算收入再高,财富再傲人,也迟早摔出富人的国界,一旦顺应了这条铁律,散尽家财的富人也可东山再起。

普罗大众之所以羡慕富翁是因为在想象中他们可以享受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挥金如土,但如果真正进入富翁的世界,却发现成功的富翁,很少挥金如土。相反的,他们往往有“视土如金”的倾向。

真正的富翁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他们很少换屋、很少买新车、很少乱花钱、很少乱买股票,而致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内的收入大于支出”。

在美国另外一项对富翁生活方式的调查中,我们也毫不惊讶地发现,他们中:

大多数人时常请人给鞋换底或修鞋,而不是扔掉旧的;

近一半的人时常请人修理家具,给沙发换垫子或给家具上光,而不买新的;

近一半的人会到仓储式的商场去购买散装的家庭用品……

大多数人到超市去之前都有一个购物清单。这样做不仅会省钱,可以避免冲动购物,而且,如果有清单,他们在商店购物的时间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们宁愿节约时间用于工作或与家人在一起,而不愿在超市胡乱地走来走去。

这个结论看来再简单不过,却是分隔富人和穷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违背这条铁律,就算收入再高、财富再傲人,也迟早摔出富人的国界。任由门下三千食客坐吃山空的孟尝君、胡乱投资的马克・吐温,当然还有无数曾经名利双收却挥霍滥赌乱投资的知名艺人,都是一再违背“收入必须高于支出”的铁律之后,千金散尽。更妙的是:一旦顺应了这条铁律,散尽家财的富人也可东山再起。

在削减开支和努力提高现有生活水准之间,现代人多数会选择后者。他们永远都想要更好的车、更大的房子、更高的薪水。而一旦得偿所愿,他们很快就又变得不满足。学术界将之称为“享乐适应”或是“快乐水车”。当升职或是新房新车带给我们的兴奋逐渐消退时,我们又会开始去追求别的东西,如此周而复始。

理念3:释放一部分现金,利用投资的回报率抵消负债的利息

没有负债么?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反而证明你对你的生活是不负责任的。为什么不想想,负债和投资其实是伙伴呢?

中国人觉得,欠着钱过日子,心里总是有负担的,但不欠债的生活只有这样的可能——挣多少钱就只能过多少钱的日子;把收入都用于生活、消费,没钱投资,错失取得高额回报率的机会——永远为生活奔忙。

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适度负债,释放一部分现金,利用投资的回报率抵消负债的利息,负债不但没压力,还会因为进行了合理投资而变得“引人入胜”。

经典案例:负债有益

Mr.张,研究生毕业工作三年,积累了29万元资金。首付10万元买了总价50万元的房子一套,余款40万元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20年还清,每月还款2 753元,一年后即现在,房产升值为60万。购买13万的轿车,该车折旧后现值为10万。4万元用于基本的装修,家用电器共2万元,现金支付1万,其余1万元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分期付款。29万元中的最后1万元资金作为自己的日常备用金。

Mr.张对股票市场非常感兴趣,2006年,中国股市行情很好,他决定开始对股票市场投资,可是融资融券业务的真正落实尚需时日,手上没有余钱,怎么办?面对股票市场高额的收益率,Mr.张算了一笔账发现,扣除贷款的利息成本或手续费用之后,股票的净收益仍很高,值得贷款进行投资。

目前,通过典当行进行贷款不仅程序简单、快捷,而且相对银行贷款的难度低,所以Mr.张以其北京牌照的小轿车为抵押向当地的典当行申请贷款,经过典当行的评估,该车价值为10万,所以Mr.张申请到了8万元的贷款,并投入股票市场,进行短线操作,目前8万元已经升值为16万元。

这一年以来,Mr.张也没有出现过资金周转问题。财务管理的一般都是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现在用这种方法分析Mr.张的财务状况:

Mr.张的资产债表

以上情况看,Mr.张的财务状况关于负债的各种比率都在参考值范围内,财务状况基本安全,既不存在偿债危机,也不存在资金的周转问题,而且充分利用了其资金的杠杆效应,使资金得到了较好的增值机会,同时自己也享受了舒适的生活。做投资决策时就要意识到,当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息率时,负债是利用别人的钱赚钱。

理念4:不要让你和你的钱之间隔着别人

你和你自己的钱有多远的距离,很多人都会反问:难道不是步行去ATM的脚程吗?

当然!但短短这条路上也有不少人要收过路费,他们可能是你最信赖的理财顾问们。收费标准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站在你和你的钱之间。按巴菲特的说法:假如你和你自己的钱之间隔着一帮顾问,你将付出重大代价。

很久以前,艾萨克・牛顿爵士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这些都是天才的成就。但牛顿的天才没有延伸到投资领域:他在南海公司泡沫(South Sea Bubble,1720年在英国发生的一起对南海公司股票过度投机现象)中损失了一大笔钱。后来,他解释说:“我能算出恒星的运动,但算不出人类的疯狂。”若不是这次损失让他深感受伤,牛顿或许会继续探索,发现第四运动定律:回报随运作的增加而减少。

同样的道理是否能沿用在其他领域呢?比如,基金顾问或者保险业务员,他们也在你身上榨取了不少的“过路费”,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去应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想些法子绕过他们,比如网上申购,否则,还是和阻隔你和你的钱之间的人成为朋友吧。

理念5:长期投资的低风险性是个谎言

通过长期持有,你的收益多半不会波动太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并非所有的投资都适合长期。不管是理财经理还是基金广告,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宣导:你想不赔钱吗?长期投资吧。仿佛每一项投资只要沾上“长期”二字,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如果私心一点考虑,每个投资公司都想有稳定的长期的利润来源,方法之一就是鼓励投资者把钱长期放在账上,20年以上的养老保险会让保险公司毫无成本筹到一笔资本,而5年以上稳定的投资会让基金公司获得稳定的1%收益率,倘如这个基数是10亿,基金公司坐地收钱1 000万。“心肠不错”的证券公司就决不会鼓励股民长期投资——因为他们是按交易量收费。

看上去长期投资的确会让投资公司的风险降低,但对于投资者也是如此吗?长期性的投资能够降低风险,要衡量一项投资的风险,方法之一便是衡量它的“变动性”,即其价格相对于长期均价的波动有多大。而通过长期持有,你的收益多半不会波动太大,而会更趋近于它的长期均值。长期持有投资将降低负收益的可能性。

理念6:多数投资者都无法跑赢大盘

大势向上时,投资者未必会买入最“牛”的那只股,或者是未必会在最牛的价位卖出,而此时大势上涨已经抬高了整个市场的盈利基础。在全球的投资机构中,90%的机构跑不赢大盘。这个结果可能会让你吃惊,但数据能说明一切,在股市上,能一直赚到钱的,永远是少之又少的那一部分人。

根据和讯的统计分析,他们的客户都是有情绪周期的,即使再大的黑马,如果在买入两个月内没有启动,而同期市场出现活跃个股的话,99%的客户都会把黑马股票提前抛出;此外,还有90%以上的投资者不会在当期盈利后撤出股市,客户的资金会一直停留在市场,只是从一类股票转到另一类股票而已。

这样两个操作习惯可能导致两种结果:

第一,当你抛出手中的“黑马”去追白马,白马已经涨到了合理的价格区间,失去了大幅获利的机会,这时,热点转移,你前期抛出的“黑马”开始启动,股价迅速攀升。如果此时重新买入,这个操作过程中,损失的是时间、交易手续费和应有的利益空间。

第二,在一只股票上赚了钱,不代表能在所有的操作中取得收益。正是由于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股市中操作时,大势向上时,投资者未必会买入最“牛”的那只股,或者是未必会在最牛的价位卖出,而此时大势上涨已经抬高了整个市场的盈利基础。

在计入成本之前,投资者总体的回报率与大盘一致;在计入成本之后,投资者总体的回报率就要逊于大盘了。实际上,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投资回报率落后于大盘的部分就是他们的投资成本。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没有机会跑赢大盘。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你不但要智力超群,而且还要成功克服投资成本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在长期持续跑赢大盘。

切记,跑赢大盘,即在上涨周期你的组合明显强于大盘,而在下跌期内你的亏损明显小于大盘。评估是否跑赢大盘,要在整个行情结束后,计算这一个运行周期的平均数据。

理念7: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把你的财产看成是一筐子鸡蛋,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地方:万一你不小心碎掉其中一篮,你至少不会全部都损失。”这是经典的鸡蛋篮子论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资产配置的含义是:“把你的财产看成是一筐子鸡蛋——然后决定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地方:一个篮子,另一个篮子……万一你不小心碎掉其中一篮,你至少不会全部都损失。”

该理论认为:关注单个投资远远不及监控投资组合的总体回报来得重要。不同的资产类别,例如股票和债券,两者之间可能只有很低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表现彼此关联不大。如果你有很多项投资,你就会看到他们的表现一年和一年差别很大。比如,有的年头股票表现不佳,债券表现出色,如2005年。而2006年的情况正相反,我们看到了疯狂的股市和隐忍的债券市场。

鸡蛋必须放在不同篮子的主要目的是:使你的投资分布在彼此相关性低的资产类别上,以减少总体收益所面临的风险。

以上这句话也许有些晦涩,但相信大多读者会对以下这个例子有些感觉。

假设在1999至2003年期间,把1 000美元投资在一个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上得到了正收益。但如果这1 000美元完全投资在股票上,则很可能带来负收益。

更重要的是,多样化投资组合的波动性更小:在此期间,上方的线条一直更接近1 000美元的基线。也就是说,在整段时间内,多样化投资组合的价值不像全股票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动那么大。想想黄金类股,它们的走势十分不稳定,但是由于黄金类股在其他投资遭遇重挫时往往会逆市上扬,因此,把该类股加入投资组合中能够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

如果要为鸡蛋放在多个篮子理论作一个结案陈词,我们会从“鸡蛋易碎”也就是风险的角度入手:如果你把全部家当都押在一项资产(比如一栋房产或是某家公司的股票)上,那么你就会在市场波动面前变得无比脆弱。如同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惨痛教训——亚洲许多公家的房地产和股票都大幅贬值,把所有投资都放在上面的人损失惨重。

但巴菲特却对此持不同的言论。投资大师会首先从赚钱的角度考虑,如果你错过这个机会,你将少赚多少钱。

实际上,除了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难以规避资产缩水,分散投资的另一个不足在于,这种投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组合的利润提升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为10元的初始资金,股票价格均为1元,组合A由10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一股;组合B由5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两股。

假设这些股票中,组合B的五只股票,组合A也都购买了。其后这五只股票价格翻番,而其他的价格没有变化,则组合A、组合B的收益率分别为50%和100%。很显然,由于组合A投资过于分散,那些没有上涨的股票,拉低了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

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是接替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管理人。有一次,斯坦利以德国马克做空美元,当这笔投资出现盈利时,索罗斯问:你的头寸有多少?

“10亿美元。”斯坦利回答。

“这也能称得上头寸?”索罗斯说,“当你对一笔交易有信心时,你必须全力出击。持有大头寸需要勇气,或者说用巨额杠杆挖掘利润需要勇气,但是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判断正确,你拥有多少都不算多。”

还有一个更加可靠的理由支持:如果你的钱并不多,分散它有意义吗?

鸡蛋和几个篮子,都谈不上问题的关键。这个寓言只是告诉你:如果你只是希望冒最小的险拿到最大的收益,那么,多放几个篮子吧——这种方法适合稳健的你!但如果你对这个大机会绝对自信,并致力于大捞一笔,那碎鸡蛋也不会让你难受。

理念8:赚大钱的唯一途径就是少冒险

风险是什么?有风险是因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YES:赚大钱的唯一途径就是少冒险。

NO:赚大钱,冒大险。

成功企业家厌恶风险,成功的投资者也是一样。规避风险是积累财务的基础。与学者们的论调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险,你更有可能以大损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场。正如本世纪最出色的两位投资家所言:乔治・索罗斯认为在金融市场上生存有时候意味着及时撤退;沃伦・巴菲特则断言,如果证券的价格只是真正价格的一个零头,那购买他们毫无风险。

事实上,在“少冒风险”上我们的确做得不错。具体表现在:嗅到一丝风险便会马上撤出;绝不沾染带风险的游戏;理财顾问随时可能因为3%的损失被骂得无颜存于世。当然,这也在每天清晨购买国债的长队中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避免赔钱”深入人心,所以当投资者被问及“如果将保有资本放在第一位会怎么想时”,大多数人都表现了一种消极的态度,也就是“我最好什么也不做,因为我有可能赔钱”。但如果什么都不做,你又如何赚到大钱呢?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常识教我们:一份风险一份回报。利润和损失是相关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要想得到赚1 000元的机会,你就必须承受失去1 000元的风险。

1992年,当索罗斯用100亿美元的杠杆做空英镑时,他是在冒险吗?对我们来说,他是在冒险。我们容易根据自己的尺度来判断他的风险水平,或者认为他的风险是绝对的。但索罗斯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相信风险水平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经算出,即便亏损,损失也不会超过4%,“因为其中的风险真的非常小”。

我们普通人肯定不可能像索罗斯一样,对投资风险有如此精当的估计。这意味着我们如果不能控制风险就不进行投资了么?换一个方式,我们可以在通往投资的流程上控制风险,比如,找一个可靠的顾问或者基金,把对投资的模糊认识转移到对人的把控上,委托他们去寻找低风险的机会,同样是对这条铁律的活学活用。

理念9:家人也许是你最大的财务负担

以20年为期,麦当劳这个项目可以在5年就收回成本,而抚养孩子更像是公益之举。

毫无疑问,你很清楚养育孩子、供他们念书要花多少钱。但家庭开支往往不止于此。如果你的成年孩子或者你退休的父母财务上出现了问题,你可能还要向他们伸出援手。让我们通过现金流量计算一下抚养小孩的成本。

假如这对父母在30岁的时候做了一项长期投资——孩子,抚养他直至30岁,根据社会平均的教育成本,这对父母分别在三个时期投入了:25万,23万,1万。孩子成人之后比较孝顺,在父母60岁时候开始补贴老人,而那时孩子的压力也不小,他有了下一代,同时有双方的老人需要奉养,按照现在的标准,这项“投资”决定每月给父母1 000元,那么在30年后这对父母终于开始回收成本,假如他们活到80岁,这项投资在他们生命终结之前带来了2.4%的收益率。如果多花一些钱投资麦当劳,这对父母可以拿到近4倍的收益率。

麦当劳的加盟费用大约为250万,有效期10年,一般从第一年就能开始收入,大约平均年净利润为21万,用最简单的模型计算,这项投资在这20年间给投资者带来了8.4%的收益。加盟麦当劳20年里给投资者的收益:8.4%。

如果从财务上分析,小孩是父母的一项投资,我们来看看这项长期投资的收益率如何:以20年为期,麦当劳这个项目可以在5年就收回成本,而抚养孩子则更像是公益之举。当然这个说法未免冷血,大多数读者会反驳:小孩是一个家庭最甜蜜的负担。

理念10:信用操纵你的现金流

在美国,通过买房子就能证明:一个好的信用,至少值2万美元。信用其实是一笔看得见、算得出的现金。

西方“信用”(Credit)这个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的滞后产生的活动,信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和个人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现代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可以称为“货币经济”或“信贷经济”。

在东方思想中,信用更多地加入了社会学概念,表示道德。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一样事物,一旦成为“无形”,就容易幻化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标准,不论它是财富还是毒药。

在美国,帮助银行作贷款决策的有一个“费伊公司信用分”(FICO),这种统计模式中包括五项基本信息评定分数:付账历史(包括按时或延误、破产记录等)、有待偿付的债务(包括信用卡额度的利用率)、信用历史(开账户时间的长短)、新贷款申请的查询次数和使用的信贷种类。打分范围为325~900分。

“信用分”对消费者的用处显而易见——开设账户、安装电话、签发个人支票、申请信用卡、购买汽车和房子,都需要这个信用分。比如说买房子,买主一是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二是要交首付款,信用分高不但可以轻易获得贷款,利率也低一些,而且可以只交10%或不交首付款。信用差的利率要高一些,首付款可能要交30%甚至40%。

根据互联网的搜索结果显示:近年来美国的新建房屋的平均售价是28万美元,按30年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最低5.5%,最高5.8%计算,一个信用良好(零首付、按最低利率支付)和一个信用分非常低(40%首付、最高利率)的人,同样购买一套房屋,30年间的支付差超过24 154美元,而且,第一年内的支付差超过112 800美元;而且,如果首付款是通过短期利贷获得,这一差距将会更大。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好的信用,至少值2万美元。把这笔账算得细致一点,在第一个支付年度,一个好的信用可以一次性释放最多超过10万美元的现金流。这意味什么?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平均年收益超过15%,表现好的基金,收益率可以维持在30%左右,买一只这样的基金,10万元的年收益为3万元。即使考虑到基金收益受各种变化影响,比如说市场不好、你选了一只表现很糟的标的物,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年收益也能稳定地达到8%,按照5.8%的贷款利率算,投资溢价超过2%。

这个故事并不是只可能发生在美国。在我国,被收录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人数已超过3亿,记录的信息包括贷款情况、信用卡使用,将来还会涵盖社会保障、银行账户、公积金账户甚至水电煤气费信息。这意味着,不久后,你可能通过信用获取贷款,无须抵押就能获得你梦寐以求的现金流的解放。

理念11:只按自己的方式做投资

按自己的方式投资的好处就是,你不必承担别人的不确定性风险,你的分析师如果确信无疑的话,他会自己操作去赚那笔钱。罗杰斯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的大多数操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投资之初,该听谁的,不听谁的?这是个问题。一位名为罗杰斯的投资大师说——“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

100个人有100种投资理念,如果每个投资分析师的话都可能对你产生影响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谁说的也别信,靠自己作决断。按自己的方式投资的好处就是:你不必承担别人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不用为不多的盈利支付不值那么多钱的咨询费用。你的分析师如果确信无疑的话,他会自己操作去赚那笔钱,而不是建议你买入。

投资都经历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作“道听途说”,每个人都希望听别人建议或内幕消息,道听途说的决策赔了又不舍得卖,就会去研究,很自然的倾向就是去看图;于是进入了第二阶段“看图识字”,看图识字的时候经常会恍然大悟;于是第三个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相信别人永远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却可能坚信不疑。

我相信,这样的说法与传统的投资理念——不要把钱投入到不熟悉的领域去——是不合拍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市场永远是错的。

理念12:如果你是个有责任的人,请买保险

关于购买多少保险这一点,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如果追根溯源,你承担的责任多大,保额就该多大。

在中国,什么样才是有责任的人?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将全部工资交给老婆打理,晚上十点之前回家,周末与家人共度,抑或绝大多数的答案将责任感与“对付诱惑”绑定在一处,但鲜有人意识到:所有有责任的人必须买份合适的保险。

这个责任感源自于一个假设:如果你不幸罹难,你的家属怎么办?你是否为她(他)们想好了足够的退路?所以购买寿险的主要原因是保护你和依赖你的人。万一上面不幸的事情发生,而你再没有能力或机会保护他们的时候,保险公司可能会站出来扮演你在财务上的角色,至少能为陷入经济困境的家人减少痛苦。

而同样的逻辑也为你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否该为孩子购买保险?显然在这些脆弱的小生命肩上尚未烙下“责任”的痕迹,相反,他们时时刻刻依赖着你,你需要给自己买份保险的理由远远超过给孩子。关于购买多少保险这一点,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如果追根溯源,你承担的责任多大,保额就该多大。

理念13:看收入,别看“领子”

你是否过得幸福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不取决于那个“领子”的颜色。对受过12年学校教育的美国人来说,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个黄金时代,他们可以在一家有工会的工厂或行业谋得一份差事,挣得一份不错的中产阶级工资。而后伴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真正开始获得回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开始超过高中毕业生的收入,超过幅度逐年增加,收入差距随之迅速扩大。在现在的中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显然,中国新近毕业并且没有找到工作的几百万大学生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再来看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的美国。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年收入降低了5.2%,而高中毕业生的这一收入数字却上涨了1.6%。简单来看,受到威胁最大的职位,现在已不再像继10年前那样是在工厂上班的只有高中教育程度的蓝领工人,而转向了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案头工作人员。

理念14:通胀、税收和成本是投资者的三大敌人

多数交易可能都会涉及佣金或是税金,甚至有可能两者都涉及。在你下一次进行交易前,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考虑。把钱投入到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之前,有没有考虑一些问题:风险在哪里?赚钱的障碍是什么?实际上,如果将通胀、税收和各种成本因素都考虑进来,你会发现自己有些投资组合根本就不赚钱。

比如,在美国购买一个投资债券的共同基金,收益率为5%,如果基金的年费是1%,你的收益率就会降到4%;如果你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政府还要从这些收益中提走1/4,这样收益率就降到了3%;要是通货膨胀率恰好又是3%呢?可以这么说,至少税务机关和你的基金经理是赚钱的。

当你卖出一种投资,而买进另一种投资时,你的回报率不一定就会因此提高。但是,改变却一定会带来成本。当然,如果你在一个退休账户中买进和卖出免佣金的共同基金,那就另当别论了。而其他多数交易可能都会涉及佣金或是税金,甚至有可能两者都涉及。因此,在你下一次进行交易前,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考虑。

因此,投资者的三大敌人:通胀、税收、成本。

理念15:理财尽早开始

年轻人的眼里,养老似乎是遥远的事,但年轻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养老金收入将远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退休后如果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在基本的社会保障之外,还需要自己筹备一大笔资金,而这需要我们从年轻时就要尽早开始进行个人的财务规划。

中国财富管理网CEO杨晨先生指出,退休规划是贯穿一生的规划,为了使老年生活安逸富足,应该让筹备老本钱的过程有计划地尽早进行。社保养老、企业年金制度以及个人自愿储蓄,是退休理财的金三角。

筹备养老金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样一笔养老费用,如果25岁就开始准备,好比轻装上阵,不觉有负担,一路轻松愉快地直上顶峰;要是40岁才开始,可能就蛮吃力的,犹如背负学生背包,气喘吁吁才能登上顶峰;若是到50岁才想到准备的话,就好像扛着沉重负担去攀登悬崖一样,非常辛苦,甚至力不从心。同样是存养老金,差距咋这么大呢?奥妙在于越早准备越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