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政策效应_经济学原理 修订版财政政策效应或者有效性是指使用财政政策工具对总需求的影响,如果增加政府开支或者减少税收能够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财政政策较为有效;反之,政策效果小。LM曲线斜率不变在LM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行动时滞指财政当局在决定采用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所耗费的时间。

财政政策效应或者有效性是指使用财政政策工具对总需求的影响,如果增加政府开支或者减少税收能够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财政政策较为有效;反之,政策效果小。下面我们将通过前面学过的IS-LM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

1.财政政策有效性——IS-LM模型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IS-LM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或者税收减少,会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表面上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增加国民收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能减少国民收入,事实上,财政政策的效果会因IS-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差别。下面我们将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LM曲线斜率不变

在LM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即在给定的LM曲线下,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变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显然,我们可以发现,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图17-1和图17-2中,假定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情况完全相同,并且初始均衡收入y和利率r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假定增加的支出是相等的。则会使IS曲线从IS1向右移动至IS2,移动的距离都为E1E3,我们可以看出,一笔政府支出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从图上来看,收入应该从y1增加到y3。但事实上收入是不可能增加到y3,这是因为如果收入要增加到y3,利率必须不变,但这是不可能的,由于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而货币供给不变,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减少,利率会上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IS曲线的斜率如何,只要LM曲线是倾斜的,政府开支的增加都会使得均衡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也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2,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而只能增加到y2

图17-1 财政政策效果大

图17-2 财政政策效果小

从图中我们还可知道,图17-1的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要大于图17-2的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也即为前者要比后者更为陡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IS曲线的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曲线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挤占更多的私人投资,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图中y2,y3就表示为挤出效应所减少的国民收入,可以看到图17-1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财政政策更为有效。

(2)IS曲线斜率不变

我们来看另一种情况,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的效果又随着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的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如图17-3和图17-4所示,可以看出,图17-3中的LM曲线斜率大于图17-4中的LM曲线斜率,换一种说法,前者的LM曲线更陡峭,这时,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相同数额,那么从图上可以看出,后者的政策效果更大,即在相同规模的政府购买或者减税的财政政策下,具有较为平缓的LM曲线带来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政府购买支出或减税在LM曲线较为平缓时比LM曲线较为陡峭时利率升高的幅度要小,也就是在LM曲线斜率较小时挤出效应也较小。

图17-3 财政政策效果小

图17-4 财政政策效果大

(3)凯恩斯极端

凯恩斯极端是指LM曲线水平同时IS曲线垂直的情况,这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这是由于LM为水平线意味着当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时候,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这样,持有货币而不购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而购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政府要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投资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但此时如果政府要通过增加支出或者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十分有效,并且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图17-5 凯恩斯极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就更为有效。

2.财政政策有效性——其他因素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除了与上面我们所学习的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有关以外,还与其他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政策时滞,即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经历的时间。所有政策都有时滞,财政政策也不例外,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具有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认识时值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认识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所掌握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行动时滞指财政当局在决定采用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所耗费的时间。这两种时滞属于内部时滞,属于财政当局实施政策之前所占用的时间。这两种时滞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当局收集资料和研究形势所花费的时间和行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财政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政治与经济目的,如果是多目标,还需要对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外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实施财政政策之后到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时间。这主要包含决策时滞,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执行时滞,指政府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效果时滞,指从政策正式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这三种时滞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成为外部时滞。政策时滞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对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想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若财政当局未准确预测或判定经济走向,又或者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较长,很有可能在经济已经走出衰退才开始实施,结果与当初的刺激经济的目的恰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反而是无效的。除了政策时滞之外,公众的预期和政治因素等方面也对财政政策效果有很大影响。

【专栏二】凯恩斯的“挖坑”理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发放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增加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继续促进生产铁锹的企业和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产品,并同时促进食品开支。也就是说,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凯恩斯的理论也的确使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危机。“二战”以后,西方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以及“战后繁荣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