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孟浩然怀才不遇

孟浩然怀才不遇

时间:2022-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孙。孟浩然在“词赋”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春晓》诗是任何一个稍稍读过几首唐诗的人都会背诵的。孟浩然对陶渊明特别崇拜,认为陶渊明式的隐居是高雅的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郡守韩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扬孟浩然的才华,后约定好了与官员见面的日子。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正和一批朋友喝酒谈诗,很是融洽。这对孟浩然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打击。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孙。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家世重儒风”,世代读“诗”、遵“礼”,总是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勉。孟浩然在“词赋”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春晓》诗是任何一个稍稍读过几首唐诗的人都会背诵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似乎这短短二十个字中有不尽的艺术宝藏。诗人融情于景,深得大自然的真趣和神髓。此诗是最自然的诗篇。反复吟诵,不免让人慨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除了晚年在朋友张九龄帐下做过几年官外,孟浩然的一生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在四十岁以前,孟浩然一直隐居在襄阳砚山附近的涧南园。他特别喜欢山水,游览山水、陶冶性情是他一生中生活的基本内容。孟浩然对陶渊明特别崇拜,认为陶渊明式的隐居是高雅的田园生活。此外,他还一直像古代隐士那样读书、练剑,书与剑相伴了他几十年时间。他也偶尔种一点菜蔬、培植一点竹木园林,主要目的是蓄养自己高尚的气质。

孟浩然曾经“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才华,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等大诗人和一些官高的宣扬、延誉,已经在京师颇有诗名了。

四十岁时,孟浩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郡守韩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扬孟浩然的才华,后约定好了与官员见面的日子。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正和一批朋友喝酒谈诗,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在先,不赴约而怠慢了别人怕是不行吧。”他不高兴地说:“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乐,哪管其他事情。”一个求仕的大好机会就此失掉了,而他事后也毫不后悔,其“好乐忘名”的程度实在让人感叹。

这件事情除了表现出他放任不羁的性格外,也隐含着他的自信:觉得自己用不着别人推荐,凭真本事也一样能平步青云。

然而,进士考试的结果一公布,他却出乎意外地落了榜。

这对孟浩然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打击。他在懊丧之余想给皇帝上书,但又犹豫不决、左右徘徊,满肚子牢骚不知向谁去发。在这种复杂的心绪中,他写下了《岁暮归南山》一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画像】

字面上看,意思是说:“你还向皇帝上什么书啊,还是早点回你那个破房子里去吧;你没有一点才能,圣明的皇上当然要把你抛弃啦;一身毛病,朋友也都疏远你了,真是穷途末路啊;头上都生白发了,求仕心切偏落榜,连美好的春天也都把人往老迈、死亡上推!这排遣不去的愁绪弄得人一到晚上就睡不着觉,而松风明月还偏偏越窗而入,把院落和寂夜的空虚带到已经很空虚的心上!”

仔细分析,诗中还暗含着深意。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孟浩然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他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主”带有埋怨意味。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岁暮归南山》诗意图】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这天,孟浩然将刚写好的《岁暮归南山》这首诗拿给大诗人王维看。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现在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切的大忙呢?正在冥思苦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更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现在,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此时,王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等待玄宗坐定,王维禀报了情况。玄宗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诗作了吗?”孟浩然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吗?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浩然就把刚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当听到“不才明主弃”时,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不耐烦了,一挥手叫孟浩然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朕了?”说完,他遂让孟浩然回归终南山去了。

这一个沉重打击成了孟浩然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就像当头棒喝一样把他猛地推到了决心长期归隐的心境上去。

随后,孟浩然畅游了江南(吴越两地)的许多名胜,特别是隐居胜地。由于高才落第的不满和灰心丧气,在这些隐居先贤们的历史遗迹中找到了最好的安慰;反过来,对隐居先贤们的缅怀和赞叹,又加强了他对隐居的向往和决心。

然而,隐居对于许多隐居者来说都不是脱离尘嚣的终结,而只是跳出红尘的起点。孟浩然逐渐对世间的名利等“身外之物”失去了兴趣,厌世和离世的思想就是通向修炼和“返本归真”最自然的阶梯。孟浩然开始赞誉修炼和修炼人:“像庄子那样的‘傲吏’决非平凡之人,世间的名士、‘名流’,应该是那些修炼界的‘道流’”;“有谁不仰慕那些成道的神仙呢?”并且他还广交修炼界的朋友,谈到他们时也总是带着崇拜的口吻:“我那位‘家在鹿门山’的朋友,手中拿着白色的羽毛扇子,脚上穿着青色的芒鞋,经常在山涧的水边悠游”;在陪李侍御拜访聪禅上人时,“我看到石头砌成的房间里好像从来没有人来过,而禅师的绳床上却有一只老虎正在睡觉”。“太一子是一个在天台山修道的朋友。他住在‘赤城’附近,每天‘餐霞’食气,不食人间烟火”。“我曾经亲自去天台山拜见他,得知他经常在鸡鸣日出之时与仙人相会。他虽住在赤城中,但逍遥自在、随意遨游于白云霄汉之间。连他居处的苔藓等植物都与人间的不同,而瀑布则是他与尘世隔绝的界标。我真想永远悠游于那样的境界中啊!”

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是个特别多病的人,再加上四十岁时重大变故带来的打击,带来了心理和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必然导致身体上的失常。按中医的说法,六淫病易去,七情病难医。

任何一个有病的人,特别是多病或有大病的人,在初入道时都有强烈的祛病的愿望。孟浩然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他曾提到去山洞里探查“石髓”和到山崖上采集野蜂蜜的事情。“石髓”是当时的道家弟子喜欢的一类丹药,据称服食了高级的“石髓”可能使人立即飞升。野蜂蜜除了本身可以强身健体外,还是许多丹药的药基(内含大量“蜂王浆”)。他还不止一次地提到采“芝草”的事。“芝草”俗称“灵芝”,包括菌灵芝和草灵芝两大类。菌灵芝对调整身体机能的平衡有很大作用,而草灵芝则据称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起死回生。另外,他还提到希望向一位道人学习“炼丹液”的方法。孟浩然还有许多道家和佛家的朋友,因此佛道两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直到晚年,王昌龄来拜访他时,他还提到自己喜欢看《神仙菉》和《山海经》之类的道家书籍。

但孟浩然最终也没能得道,开元末年,因脊背生疮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