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物的养分需要

植物的养分需要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植物的组成极为复杂,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分和5%~25%的干物质。依据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可分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氯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证作物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它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植物体内氯主要维持细胞的膨压及电荷平衡。在细胞遭破坏和正常的叶绿体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时,氯能使叶绿体的光合反应活化。氯对植株吸收矿物养分有一定的影响。

一、植物的营养成分

植物的组成极为复杂,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分和5%~25%的干物质。在干物质中组成植物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为碳(C)、氢(H)、氧(O)、氮(N),这4种元素占95%以上;另外还包括钙(Ca)、钾(K)、磷(P)、硫(S)、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硅(Si)、铝(Al)、钠(Na)、钡(Ba)、锶(Sr)、钴(Co)、镍(Ni)、矾(V)等几十种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检测手段的改进,在植物体内还将发现更多的元素,然而这几十种元素在植物体内只占1%~5%,每一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因作物种类和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及栽培管理技术等的不同而异(表1)。

表1                                几种作物的主要元素含量(占干物质%)

在以上的十几种元素中,有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尽管有些含量很低,但缺乏了这些元素,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就受到干扰和破坏,表现出病态,也就是常说的生理性病害。相反,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在体内有大量积累,但这些元素不一定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乏这部分元素,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表现病状。

确定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最常用方法为营养液培养法。在培养液系统中有意识地减去某一种或某些元素,如果植物生长发育正常,则说明被减去的这种或这些元素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相反,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表现出异常现象,则说明被减去的这种或这些元素就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必需元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完成生活周期不可缺少;缺少时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唯有补充后才能得到恢复和预防;在营养上具有直接作用效果。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16种元素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表2)。

表2                                                  植物营养元素

注:(+)表示必需,(±)表示部分植物必需,(-)表示不必需。

表2中所列的钠、硅和钴是部分高等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如钠为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otus)和囊滨藜(Atriplex vesicaria)等植物所必需,硅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硒为黄芪类(Astragalus spo)植物所必需;另外,钴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时所必需,如供给铵态氮或硝态氮,则不需要钴元素。

在高等植物所必需的16种元素中,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极大。依据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可分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的含量常占干物质的1.0%以上,即在10 000 mg/kg以上;中量元素的含量常占干物质的0.1%以上,即在1 000 mg/kg以上;微量元素的含量常占干物质的0.01%以下(表3)。

表3                            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适合的浓度

二、作物部分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必需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作物必需的每一种元素都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表4和表5介绍了部分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和过剩的一般症状。

表4                               一般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续表)

表5                               作物营养元素缺乏和过剩的一般症状

(续表)

(续表)

(二)北方作物常见缺素症状

1.缺氮症

图1 花生缺氮症状

图2 棉花缺氮症状

图3 葡萄缺氮症状

2.缺磷症状

图4 玉米缺磷症状

图5 甘薯缺磷症状

图6 番茄缺磷症状

3.缺钾症状

图7 玉米缺钾症状

图8 花生缺钾叶片症状

图9 甘薯缺钾症状

图10 甘薯缺钾症状

图11 西瓜缺钾叶片症状

图12 黄瓜缺钾瓜条症状

图13 番茄缺钾叶片症状

图14 葡萄缺钾叶片症状

图15 葡萄缺钾果实症状

图16 桃树严重缺钾果实症状

4.缺钙症状

图17 花生缺钙荚果症状

图18 花生严重缺钙荚果症状

图19 大蒜缺钙(二次生长)症状

图20 大蒜缺钙(面包蒜)症状

图21 大白菜缺钙症状

图22 芹菜缺钙症状

图23 番茄缺钙果实症状

图24 辣椒缺钙果实症状

图25 甜椒缺钙果实症状

图26 西瓜缺钙果实症状

图27 甜瓜缺钙症状

图28 甜瓜缺钙(流胶)症状

图29 甜瓜缺钙果实症状

图30 黄瓜缺钙叶片症状

图31 黄瓜缺钙叶片症状

图32 黄瓜缺钙(流胶)症状

图33 黄瓜缺钙(流胶)症状

图34 黄瓜缺钙(流胶)症状

图35 茄子缺钙(流胶)症状

图36 茄子缺钙(流胶)症状

图37 苹果缺钙果实症状

图38 桃树缺钙叶片症状

图39 桃树缺钙果实症状

图40 桃树缺钙果实(流胶)症状

图41 桃树缺钙果实(流胶)症状

图42 桃树缺钙(流胶)症状

图43 大樱桃缺钙果实症状

图44 大樱桃缺钙(流胶)症状

图45 梨缺钙果实症状

图46 葡萄缺钙果实症状

图47 葡萄缺钙果实症状

图48 草莓缺钙叶片症状

5.缺镁症状

图49 黄瓜缺镁叶片症状

图50 番茄缺镁叶片症状

图51 茄子缺镁叶片症状

图52 西瓜缺镁叶片症状

图53 甜瓜缺镁叶片症状

图54 桃树缺镁叶片症状

图55 葡萄缺镁叶片症状

图56 草莓缺镁叶片症状

6.缺铁症状

图57 花生缺铁叶片症状

图58 花生严重缺铁叶片症状

图59 黄瓜缺铁叶片症状

图60 番茄缺铁叶片症状

图61 生姜缺铁叶片症状

图62 山药缺铁叶片症状

图63 苹果缺铁叶片症状

图64 桃树严重缺铁叶片症状

图65 大樱桃缺铁叶片症状

图66 梨树缺铁叶片症状

图67 葡萄缺铁叶片症状

图68 草莓缺铁叶片症状

7.缺锌症状

图69 玉米缺锌叶片症状

图70 玉米缺锌籽粒发育症状

图71 苹果缺锌叶片症状

图72 大樱桃缺锌叶片症状

图73 草莓缺锌叶片症状

8.缺硼症状

图74 甜瓜缺硼症状

图75 花椰菜缺硼症状

图76 油菜缺硼症状

图77 水萝卜缺硼症状

(三)关于氯营养元素

氯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证作物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含氯肥料存在错误观念和认识,误认为施用含氯肥料会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自1954年T. C. Broyer确定氯(Cl)元素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以来,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它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可忽视。

自然界中的氯广泛存在于土壤、雨水和空气中。在水溶液里,它以氯化物形式出现,易被植物吸收,其吸收与代谢活动密切联系,在大田中很少出现缺氯现象。在7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中,植物含氯量最高。

1.氯在作物营养平衡中的作用

(1)参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氯作为含锰放氧系统的辅助因子参与光合系统Ⅱ的光解水放氧反应。同时,氯在叶绿体中优先积累,对叶绿素的稳定起保护作用。缺氯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面积减少,生长量明显下降。然而,氯离子也不能过量,否则将影响光合产量及光合产物的运转。

(2)调节植物细胞渗透压。在植物体内氯主要维持细胞的膨压及电荷平衡。氯在植物体内较高的移动性与植物对其浓度的广泛适应性,使氯在与阳离子保持电荷平衡和在保持细胞膨压方面起重要作用;氯维持细胞液的缓冲性以及液泡的渗透调节,氯能激活质子泵ATP酶,使原生质与液泡之间保持p H梯度,有利于液泡渗透压的维持与伸长生长;氯化物在作物体内积累,增加了茎叶与外界介质间的水势梯度,有利于对水分的吸收,并可提高抗旱能力。

(3)氯与酶和激素的关系。氯可活化若干酶系统,氯离子与膜的结合对于活化氧释放过程的酶是必需的。在原生质膜和液泡膜上存在着一种需要氯化物激活的H+-泵ATP酶,这种酶仅靠氯化物激活。在细胞遭破坏和正常的叶绿体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时,氯能使叶绿体的光合反应活化。

氯是植物体内某些激素的组成成分,从豌豆中分离出了含有氯的生长素,并证明了它是4-氯吲哚-3-乙酸乙烯含量变化也受Cl-的促进和调控作用。适量的氯还能促进氮代谢中谷氨酰胺的转化以及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转化。

(4)调节气孔运动。氯离子能通过调节气孔开闭来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有些植物,如蚕豆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发育充分,气孔张开时K+的流入量可依靠消耗保卫细胞中等当量浓度的苹果酸来抵消。在另一些植物(如洋葱)中,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发育差,因而缺乏供苹果酸合成所需的淀粉,K+的流入必须有等当量阴离子(主要是Cl-)的流入。因此,缺氯时,洋葱气孔的开启受阻,导致水分过多的损失。气孔关闭与相应的K+及伴随阴离子从保卫细胞中流出相关联,在保卫细胞缺乏淀粉的植物中,缺氯会削弱气孔对水分散失的控制作用。

(5)影响作物对氮、磷、钾、钙、镁、硅、硫、铁、锌、锰和铜的吸收。氯对植株吸收矿物养分有一定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通过对水稻、大豆、甘蓝、草莓、花生、春小麦等作物施氯后的营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氯与部分离子之间存在拮抗或促进作用,如植株体内NO3-、H2PO4-和K+等的含量会受到氯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尤其Cl-浓度增加对NO3-的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对改善作物品质尤其是蔬菜品质有着良好的作用。

氯对作物吸收和利用磷的影响报道不一致。据马国瑞等(1993)研究报道,在富磷的土壤上,马铃薯体内含磷量并未因施用含氯化肥而减少,反而老叶和茎中的含磷量随含氯量增加而提高。王德清(1990)等提出,土壤含氯量低于400 mg/kg,并不影响草莓等作物对磷的吸收;高于此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氯对钾的影响与供氯水平有关,即在低氯浓度下,植物吸收带负电的氯离子(Cl-)后,为保持电荷平衡,需吸收带正电的阳离子(K+)来平衡;然而在高Cl-的条件下,氯能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导致对钾吸收的减少。

至于钙(Ca)、镁(Mg)、硫(S)、锰(Mn)、锌(Zn)、铜(Cu)、硅(Si)等元素,常因施用含氯化肥而有利于作物对其吸收。

2.关于“忌氯”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存在“忌氯作物”的概念,导致农民在烟草、马铃薯、甘薯等作物施肥上谈“氯”色变。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刨根问底地找出“忌氯作物”概念的来源,其根源是“翻译”问题。外文中“Cl sensitive crop”应译成“对氯敏感作物”,而不是“忌氯作物”。“敏感”的含义是“慎用”,将“敏感”翻译成“忌”,其含义就变成了“禁止”“忌讳”和“避免”,由此误导了化学肥料行业数十年误导农民“忌氯作物”不能施用含氯肥料。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中国复合肥企业转而大量生产硫酸钾型复合肥,大大增加肥料厂的生产成本和农民施用成本。事实上,含氯肥料具有突出的优点,如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氯易淋洗和钾含量高等,是生产水溶肥的基础原料。从世界钾肥施用量统计数据来看,发达国家一直把氯化钾作为钾源,氯化钾是钾肥中最受欢迎的产品,一般氯化钾的销售量大概占钾肥销售总量的70%。尤其是在美国、巴西或印度等国家,氯化钾占钾肥销售总量的90%,氯化钾肥料的施用量逐年增加,而且增加速度远远超过硫酸钾,而多数国家硫酸钾肥料施用量偏低。

传统概念认为,马铃薯和烟草是“忌氯作物”的代表,20世纪50~80年代,美国在马铃薯和烟草类作物上施用氯化钾后,这些所谓的“代表作物”生长结果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实践证明,只要施用科学,所有作物都能用含氯肥料。在非盐渍化、含氯量低的土壤上,即使对氯敏感的“忌氯作物”,只要掌握适量的原则,施用含氯肥料完全不会影响正常生长,因为氯是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合理使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

毛知耘、李家康等专家在近20年前提出了“植物的土壤氯容量”的概念代替绝对化的“忌氯”“喜氯”的说法。判定作物能否施用含氯肥料,多用或少用,如何施用,则要与土壤状况与作物自身的“耐氯特质”联系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测定土壤饱和溶液EC值和氯含量,然后根据作物耐氯类型及土壤氯容量,确定作物的施肥量。

施用含氯肥料应掌握以下原则:优先用于耐氯力强的作物;优先用于含氯量低的土壤;优先用于降水量大的地区;避开作物敏感时期,合理施用,防止盐指数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同作物施用含氯肥料还应根据作物耐氯能力,分类施用。据此可以把作物分为三类:

第一是强耐氯作物。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高粱、谷子,果树中的猕猴桃、香蕉,蔬菜中的萝卜、番茄、茄子等。这类作物在较高氯浓度环境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均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能节约使用成本。

第二是中等耐氯作物。如粮食作物中的麦类、玉米,豆科植物大豆、蚕豆、花生、豌豆,果蔬中的山楂、草莓、花椰菜、菠菜等,在一般氯浓度环境下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也不受影响,这类作物可适量施用含氯肥料。

第三是弱耐氯作物。如甘薯、马铃薯、西瓜、烟草、茶树、大樱桃、桃树、莴苣等。这类作物对氯敏感,品质受影响较大,应结合当地土壤状况少用或不用。

针对土壤含氯量与酸碱性,因土施用。我国土壤含氯量差异很大,大致趋势: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盐渍化土壤高于非盐碱化土壤;地势高处因淋洗贫化,低处富集;土壤表层含量较高,底层随深度的增加而大大减少。在含氯量高的土壤,施用含氯肥料将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含氯量低于或介于缺氯临界点2×10-6的土壤,施氯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因此,缺氯土壤、降水量大的地区及水稻产区,应优先施用含氯肥料;富氯土壤及干旱地区要少用或不用;盐碱地区禁用。含氯肥料适宜的土壤较广,除盐碱地、强酸性土壤不宜施用外,中性土壤、偏碱石灰性土壤、弱酸性土壤都可以施用。

优先用于土壤含氯量低的水浇地或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上的地区。由于氯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且可以随水流动,因此,氯在水浇地或者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很少残留。只有在排水受阻的情况下,氯才会在土壤耕层积累。在土壤含氯量<100 mg/kg的地区,耐氯力中等的多数作物适宜施用含氯肥料。避开作物敏感时期,适时施用。

由于氯化钾和氯化铵含氯量高,氯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良影响,故含氯肥料不能作种肥,作苗肥也应慎用。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耐氯能力将逐渐增强。施用含氯肥料,要尽量避开作物的敏感时期,避免与植物体直接接触。氯化钾和氯化铵既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使用。作基肥时,播种、移栽最好在施肥后1周进行;含氯肥料作追肥时,应避开作物幼苗期。

三、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部营养

1.根的构造及主要吸收部位

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体称为根系。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直根系分布较深,有明显的直根和各级侧根,双子叶植物常具有直根系。须根系分布较浅,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单子叶植物常具须根系。

无论是主根、侧根还是不定根,其尖端在根毛生长处及以下的一段称为根尖,从顶端依次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根的主要吸收部分在根毛区及伸长区,事实上矿质营养的旺盛吸收部位比水分的旺盛吸收部位更接近根尖,因此,在对作物进行施肥时,应尽量施于作物根系分布较集中的地方。

2.生物膜的构造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被一层选择性的半透性膜包被着,使细胞内外得以隔开,这层膜可调节化合物及离子的进入和流出。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含有一个极性头部及两个非极性尾部组成的磷脂,具有形成双层脂膜的特性,膜蛋白存在着多种排列方式,可分为外围蛋白和整体蛋白两大类。生物膜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从而改变其透性,可用流动镶嵌模型(图78)来说明。

图78 生物膜结构示意

3.根部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

大多数无机态养分是以离子状态进入根部细胞的,这一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为离子进入外层空间。一般认为外层空间的位置在皮层薄细胞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对于单个细胞来说,外层空间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而对于整个组织来说,外层空间的延伸不能进入内皮层。第一阶段离子借浓度梯度或静电引力进入根内的外层空间,或者与细胞膜上吸附的离子进行代换,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平衡,这个过程又称为离子的被动吸收。

第二阶段是离子进入内层空间。这个阶段的离子必须逆浓度梯度缓慢地进入根细胞内,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又称为离子的主动吸收或选择吸收。当然这两个阶段不能绝对地截然分开。

(1)离子的被动吸收。离子的被动吸收是通过截获、质流、扩散和离子交换来实现的。截获是指根系伸展于土壤中直接吸收养分,一般根系的截获量是很少的。质流也是离子进入根内的一种途径,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养分的含量越高,蒸腾作用越强时,质流量也就越多。离子扩散是离子由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移动,但由于植物体内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离子态养分在体内外的分布是不平衡的,这可用杜南平衡学说来解释。杜南平衡指两相间存在一种半透性膜,可让外相的离子自由通过,但不让内相的胶体带电粒子通过,透过的阴阳两种离子在达到平衡时,内外两相的离子浓度乘积相等,即[M+i·[A-]i=[M+o· [A-]o

[M+i表示内相阳离子浓度,[A-]i表示内相阴离子浓度,[M+o表示外相阳离子浓度,[A-]o表示外相阴离子浓度。

但在应用杜南平衡时,仅以浓度梯度为依据是不全面的,因为离子进入根内至少受到两种物理力的作用,即电位和化学位。对某种扩散性离子来说,它在膜内外的平衡是由电化学位决定的,即E=Ψio=RT/ZF·ln(Mo/Mi)。

E为膜内对膜外的电位,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Z为某种扩散离子的电价数,F为法拉第常数。当达到平衡时,E=0;未达到平衡时,E≠0,就有被动的离子随电位由大向小在膜内外扩散。

细胞质膜的最外层蛋白质可在不同的情况下带有正负电荷,吸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形成碳酸并离解成H+和HCO3-,与通过细胞壁进入质膜外的离子进行交换。

根细胞呼吸产生的碳酸,在土壤溶液中离解成H+和HCO3-,它们可以和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阴离子进行交换,使之被释放出来为作物所吸收。

另外,作物的根与土粒是密切接触的,当黏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根表面吸附的H+离子水膜互相重叠时,可发生离子交换而引起吸收称为接触吸收,不过这种吸收量是很微小的。

(2)离子的主动吸收。植物体内离子态养分的浓度常比外界土壤溶液浓度高,有时可高数十倍至数百倍,而仍能逆浓度有选择性地吸收,很难用被动吸收的理论解释。这就说明,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还存在主动吸收的途径。

目前,从能量的观点和酶的动力学原理来研究植物对养分的主动吸收,提出了离子泵解说和载体解说。

离子泵解说的原理是:因为细胞膜带负电荷,K+、Mg2+等离子可直接进入根细胞内,促使ATP酶活化,分解ATP,磷酰基水解产生的H+被泵出膜外,产生p H梯度,形成负电位势,使阳离子如K+等直接进入质膜而不需能量,ADP水解产生的OH-则排出体外,此时由膜上的阴离子载体将阴离子移入细胞内,这个过程是逆浓度吸收,需要能量。

以酶动力学为依据的载体解说认为:载体分布在质膜上,而且载体对离子具有一定的专一性,离子可由不同的载体或同一载体而结合在不同的位置上通过质膜运入细胞内。至于载体如何运载离子,主要有下列两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认为,质膜上的磷酸激酶通过ATP形成磷酸化载体(活化载体),载体是亲脂性的,可以在质膜脂双分子层扩散,当扩散到质膜靠外界溶液时,就和溶液中的离子结合,形成磷酸化载体——离子,又在质膜类脂层扩散,当遇到质膜上的磷酸脂酶时,水解放出能量,将离子从载体的结合部位解离出来,活化载体还原为原载体,然后再活化,反复将离子态养分通过质膜运入细胞内, ADP通过光合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再形成ATP。整个循环过程可用下列简单反应式说明:

第二种假说认为,载体是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类似于透过酶,它是质膜的一部分,从膜的一边延伸到膜的另一边,有两种形态,ATP为别构效应物。载运过程如下:在转移前ATP和底物分别在质膜内外;ATP和底物分别进入酶的两个结合部位;由于别构效应物的作用,酶的形态发生转变,使底物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别构效应物ATP转变成ADP;ADP不适合别构部位而脱离,同时底物也脱离出来,酶恢复原来形态。整个过程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地将底物转运到细胞内。ADP通过光合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二)根外营养

作物除了通过根部吸收养分外,叶部也能吸收养分,并具有直接供给所吸收的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和转化、吸收速度快和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等优点,因而叶部营养是经济有效的营养方式。

叶部吸收养分一般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叶部吸收养分的形态和机制与根部相似。

除了叶部吸收养分外,茎部也可吸收养分,如果树的茎干注射法和打洞埋藏法施肥,就是利用茎部对养分的吸收特性。

(三)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外界因素

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通气、土壤溶液反应、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1.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加,呼吸作用加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也随着增加。但低温时,代谢作用较缓慢,而在高温时易引起体内酶的变性,从而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每一种作物都具有吸收养分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20℃左右。

2.通气状况

通气有利于有氧呼吸作用,因而也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当氧气的供应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其吸收养分的能力接近最高值。

3.土壤溶液反应

土壤溶液反应能影响根细胞表面的电荷,常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在酸性反应中,作物更易吸收阴离子;在碱性反应中,作物易于吸收阳离子。

4.养分浓度

只有当养分的浓度适当时,才能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浓度低,根的负电化学位较小,吸收速度慢,养分浓度太高则会对根系造成伤害,影响养分吸收。因此,每一种作物都有一个适宜的养分吸收浓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适当提高养分浓度有利于作物吸收。

5.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离子间有的有拮抗作用,有的有协助作用。所谓拮抗作用是指某一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相反,所谓的协助作用是指某一种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和阳离子之间,如K+、Ca2+、Cs+和Rb+彼此间有拮抗作用,NH4+对Cs+,Ca2+对Mg2+,K+对Fe2+。当然阴离子之间也有拮抗作用,如Cl-与Br-之间,H2PO4-、NO3-和Cl-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离子间也存在协助作用,如Ca2+、Mg2+、Al3+能促进K+、Rb+、Br-离子吸收, NO3-、H2PO4-和SO42-均能促进阳离子吸收。

应该说明的是,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很复杂的,在一种浓度下拮抗,在另一种浓度下可能协助,不同的作物反应也不尽相同。

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各种因素,可以通过适当的施肥方法得到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