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需要的是什么?

审美需要的是什么?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活动之所以成立,根本原因在于主体有审美需要。而审美需要的产生,就与这种欲望密切相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审美需要指向能引起审美愉悦的对象。人们产生审美需要,是因为意识到了对象曾引起的精神愉悦并加以想像,通过各种心理功能,企图再次获得精神愉悦。而审美对象的暂时缺席是指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使主体无法即刻得到审美对象而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产生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_美容消费心理学

审美需要是欣赏和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主要是艺术作品)以获得精神愉悦的一种要求。审美活动之所以成立,根本原因在于主体有审美需要。因此,对审美需要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是必要的。美容审美需要产生的原因基本有以下三点:

(一)精神愉悦的追求

日常生活的单调性对人产生了压迫感,人又渴望超越现实生活,去获得内心的精神愉悦。日常生活具有一种天天如此的刻板性,海德格尔称之为“平均状态”。“平均状态是一种常人的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的。”人们工作殊异,但有一点是一样,即他们每天都要遭遇同样的事务。日常体验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平庸、乏味。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总是会自觉地去追求积极的情感。积极情感的愉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理的快感,体现在感官的快适;二是精神的愉悦,这是人所独有的情感。使人精神愉悦的方式是多样的,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读了一本好书,帮助别人得到赞许,都会产生精神愉悦。从古至今容貌永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当人们事业有成,生活稳定的之后,还要经常进出各种场合,最美的人总是能给人深刻的第一印象。为了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焦点,她们不得不在外表上下大工夫,所以就产生了对美容的需求。

(二)自我实现的渴望

从根本意义上说,人作为人,内在都有一种要实现自己、发展自己的要求。在马斯洛那里,所谓“自我实现”,也就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而审美需要的产生,就与这种欲望密切相关。根本说来,人类的审美需要是随着人类发展自身的需要而产生和丰富发展的。黑格尔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在于人“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心里化为‘为他自己的’,另一方面也指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要。”当人们从对象化中直观到自身本质力量而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再现能体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时,就是艺术创造的开端,而其中那种再现的欲求就是审美需要。正是人类本身具有实现自我的潜在要求,审美需要才会产生,人类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常去光顾美容院的女性肯定是早已和生存需求说“再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她们应是处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女性在社会中人身财产安全有所保障,生活稳定,向往爱情事业等。未婚的都市女性为了能博得心仪王子的欢喜,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重新包装,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美,从而美容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非常强烈。

(三)审美对象的暂时缺席

审美需要虽然是属于人的一种成长性需要,但它也是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倾向。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审美需要指向能引起审美愉悦的对象。人们产生审美需要,是因为意识到了对象曾引起的精神愉悦并加以想像,通过各种心理功能,企图再次获得精神愉悦。审美需要的产生中审美对象暂时缺席有两种可能:一是审美对象非常稀少,主体难以得到;二是审美对象虽然广泛地存在,但与主体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即审美对象作为缺失状态,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正因为审美对象能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又不在场,主体才会产生强烈的审美需要。如果审美对象呈现出来,便产生了审美欣赏活动。要指出的是,“缺席”不是指“心理距离”。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诺提出的心理距离是指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既不能太切身,也不能太超然,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而审美对象的暂时缺席是指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使主体无法即刻得到审美对象而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产生审美需要。比如顾客希望自己白净一些,苗条一些,她们就产生了改造自己的欲望,于是就会有美白、减肥的欲望和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