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桑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桑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蚕区均有发生与危害。特别是桑树夏伐后的6~8月发病最多,病害发生严重的桑园,发病率高达60%~80%,致使桑树成批成块死亡,是毁灭性桑树病害。该病由类菌原体感染引起发病。桑树萎缩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也称龙头桑。病叶卷缩,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本病是桑树枝芽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桑芽,发病严重时,株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春季桑叶生产。

(1)分布与危害。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也称猫耳朵,塔桑。湖北省蚕区均有发生与危害。特别是桑树夏伐后的6~8月发病最多,病害发生严重的桑园,发病率高达60%~80%,致使桑树成批成块死亡,是毁灭性桑树病害。

(2)症状。该病由类菌原体感染引起发病。发病初期,枝条顶端叶片变小变薄,叶缘稍向背面卷曲,叶色黄化。随着病势加深,腋芽萌发,新枝细小丛生,呈帚状,节间特短,叶形更小,黄化脱落,呈塔状。从整株病情发展来看,常常先由一根枝条发病,然后逐渐蔓延到若干枝条,乃至全株发病。病株第二年夏伐后,往往直接长出猫耳状小叶,细枝丛生,2~3年后枯死。病枝春季无花葚,越冬时多显枯梢现象。病株根系色泽不鲜。

(3)防治方法。

1)挖除病株。新病区,该病发生少时,发现有该种病株即行挖除,冬季补植无病壮苗。发病较重的桑园,结合桑园更新改造,挖除老树重栽新苗。

2)药杀媒介体昆虫。一是早春发芽前,用50%马拉硫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混合配制2000倍药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2000倍药液,喷杀第一代媒介昆虫菱纹叶蝉若虫;夏伐后是第四代菱纹叶蝉若虫期,用90%晶体敌百虫2000倍药液,喷洒枝条和白拳。二是根据菱纹叶蝉在枝条梢端产卵越冬的习惯,早春桑树发芽前,剪去桑枝25%~30%枝段,带出桑园烧毁,杀灭越冬虫卵。

3)疫区选栽育2号、湖桑7号、湖桑199号等抗病桑品种。

4)对发病轻桑园要加强水肥培护管理,调整养蚕布局。轻病区桑园应采用春伐或提早夏伐,秋蚕期合理用叶,晚秋蚕结束后,每根枝条上要有3~4片桑叶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增强树势,肥料以氮、磷、钾配合施用为宜,禁止偏施氮肥。

5)加强桑苗检疫,严禁病区苗木和接穗调入无病区。

(1)分布与危害。桑树萎缩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也称龙头桑。湖北省蚕区发病也较重,多为广东荆桑和实生桑栽植的桑园。病害蔓延快,发病率高,严重病区的桑园发病率高达80%。

(2)症状。引起发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发病初期桑树枝条变细、节间缩短,叶面皱缩。发病中期,枝条中上部腋芽早发,长出较多细小侧枝,叶片黄化、粗硬,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葚。发病末期枝条细短,病叶小于“铜钱”,裂叶变圆叶,叶背细脉变褐,树体逐渐枯死。该病从发病到末期需经数年。该病先由一根枝条表现症状而后蔓延到全株发病。

(3)防治方法。①在疫区病园更新改造时,选栽湖桑7号,湖桑197号等抗病桑品种;②药杀媒介昆虫菱纹叶蝉,与黄化型萎缩病相同;③改变采伐方法,采用春伐复壮,春夏轮伐的方法,促使病株康复,增强树势;④挖除病株。桑园内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做到早挖,挖净,以杜绝病原;⑤加强检疫,严禁到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

(1)分布与危害。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分布于我国南方蚕区,湖北省蚕区发生较少。病叶卷缩,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一种线状病毒引起。病害先由少数枝条开始,逐渐发展到全株。初期病症为叶片的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近叶脉处仍为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叶缘向上卷缩,裂叶品种有时半边无缺刻。叶背的叶脉上有小瘤状或刺状突起。随着病情加重,叶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发病严重时,病叶小而向上卷缩,质地粗糙,枝条短细,腋芽早发,生有侧枝,树体逐渐枯死。在夏秋季一根枝条上的叶片,常见有表现病症和不表现病症的间歇发病现象。

(3)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严禁在病区调运桑苗、接穗和砧木。无此病发生区,发现该病株要立即挖除烧毁,防止病害因枝条摩擦传染而扩大蔓延;②选栽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苗木。疫区更新改造时,应选栽湖桑197号,早青桑等抗病品种。在无病区培育苗木供病区桑园改造之需;③利用抗病桑品种接穗,嫁接更新树体,可使病株康复。

(1)分布与危害。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蚕区也不例外。秋叶采摘过度,不注意采摘方法的桑园发病特别严重。本病是桑树枝芽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桑芽,发病严重时,株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春季桑叶生产。它还可寄生刺槐,构树等。

(2)症状。本病由真菌寄生引起发病。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后,患病枝条的冬芽或枝条伤口附近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或长椭圆的病斑,以中上部枝梢为多。发病轻的仅在病斑部的冬芽枯死。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病斑部枯死;若病斑环绕枝条一圈,枝条养分输导受阻,至病斑上部枝条枯死。受害严重时,桑园发芽极不整齐,萌发的新芽也会迅速枯萎,呈一片枯焦状。病斑处在3、4月间产生砖红色的隆起小颗粒,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5、6月份病斑上又产生红褐色或蓝黑色的颗粒,即为病原菌的子囊孢子座。遇雨后或空气潮湿时,病斑腐烂剥离,并有酒味散发。

(3)防治方法。①合理利用秋叶,秋蚕结束后,枝条梢部要留4~6片桑叶进行光合作用,以积累养分,增强桑树抗寒抗病能力;②桑树冬季落叶休眠后,及时整枝剪梢,减少越冬菌原;③冬季或早春,用波美5~6°的石硫合剂喷洒枝条,防除越冬病原;④夏秋季生长季节,桑园管理时,注意不要碰伤枝条。采叶要留柄,切忌撕破枝皮。加强天牛、蛀虫防治,减少虫伤;⑤选栽桐乡青等抗病桑品种。

(1)分布与危害。我国南方蚕区发病较多,湖北省鄂东、鄂西南蚕区桑树也有发生。该病是一种树体外部寄生真菌引起的病害,少量菌丝侵入桑树茎干表皮和木栓层组织,对桑树养分流动影响不大。但发病严重时,菌膜紧紧包裹茎干,产生机械压力,使桑树生长受到阻碍。

(2)症状。本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有干养成树干和乔木桑茎干上。一般蚕区发病较多的是灰色膏药病,它寄生于较粗的茎干背阴处。菌膜初生时很小,逐渐扩大包裹茎干,菌膜“天鹅绒”状,周围灰色,中央灰褐色,形成明显的轮纹状,表面平滑。菌膜老化时,表现包裂,周围又产生新的菌膜。平原地区桑园褐色膏药病危害较重,菌膜栗褐色至淡紫褐色,后为暗褐色,表面为“天鹅绒”状,较厚,老化时不发生龟裂。

(3)防治方法。①因菌膜对药剂抵抗力很强,需用竹刀刮膏药菌膜后,用波美3~4°石硫合剂涂擦。②注意桑园清沟排渍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③抹杀桑白蚧,切断传染源。

(1)分布与危害。桑赤锈病又称金叶、金桑、赤粉病等。分布全国蚕区,湖北省鄂西北蚕区发生较重,尤以南漳县板桥镇境内桑树发生最为严重;鄂东蚕区偶有发生。本病危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叶片畸形卷缩,黄化脱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而成枯枝,能萌发生长的无好叶,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真菌引起。病原寄生在桑树芽叶、叶柄、新梢及花葚。桑芽萌发时,患病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黄病斑。新芽停止生长而变焦脱落。叶上病斑,叶面为散发状,叶背多沿叶脉蔓延,呈网条状病斑。叶面发病初期,出现细小稍透明的圆点,逐渐扩大隆起成小泡状(青泡)。新梢上的病斑,随着枝条的木栓化,变为黑褐色,在凹陷的斑痕处,病枝易折断。病桑葚畸形呈橙黄色。

(3)防治方法。①在发病初期,发现被侵染发病桑芽立即剥除烧毁。②用20%萎锈灵乳剂300倍液,喷洒叶面和新梢,可控制赤锈病危害。

(1)分布与危害。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发病较重,特别是鄂西北南漳县板桥、巡检两镇发病严重,雨季发病,危害桑叶。病情轻时,叶质下降,桑叶仍可作为蚕儿饲料;病情重时,叶面布满褐色病斑而使叶片黄落。

(2)症状。本病由真菌寄生引起。叶片发病初期,正反面均可见到芝麻粒大小的水渍状暗色病斑,病斑扩展时,常受叶脉所限而呈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大小为2~10mm不等。病斑中心淡褐色至灰褐色,周围浓褐色。病斑上有圆状淡红色的粉质块,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露出黑色小疹状分生孢子盘。病斑连片后,遇高温多湿或阴雨连绵时,病斑腐烂、穿孔;干燥时,中部裂开。疫区晚秋季桑叶叶柄和新梢上常生暗褐色长形略凹的病斑。

(3)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雾叶片,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②清除病原。冬季落叶前要彻底清理病叶,烧毁或做堆肥,以消灭越冬病原。③栽植抗病桑品种。本病多发地区,应选栽湖桑7号、湖桑197号、湖桑32号,伦教40号等抗病桑品种。④加强桑园管理,避免不合理间作,对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开沟排渍,增施有机肥料。

(1)分布及危害。本病又称霉根病。分布全国蚕区,湖北省西部蚕区发生较多,东部蚕区稍轻。病原侵染桑树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的枝叶等症状不显,随着病情发展,枝叶生长不良。严重时,新梢及叶片凋萎,病树逐渐枯死。有干养成树型从侵染发病到植株枯死时间约一年,桑苗和幼龄桑只需几个月,乔木桑约2~3年枯死。

本病对苗木生产危害特重,常见苗圃桑苗成片发病枯死。本病寄生危害范围广,除桑树外,还侵染危害苹果、梨、桃、茶、柞、松、杉等多种树木。

(2)症状。本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桑根表面可见丝缕状紫褐色或暗褐色菌丝,逐渐连接成带状或网状菌束;菌束在根部表面蔓延,中心部分紧密,边缘部分疏松而呈游离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根表面色泽由鲜黄转变为褐色,后为黑色,失去张力和光泽,最后根部布满菌束,皮层腐烂与木质部分离。腐朽根部存有紫红色半球形的菌核。病根的菌束向树干扩展,在基部形成较厚的丝绒状紫褐色菌膜。枯死病树和桑苗易连根拔起,根部仅存未腐烂的木质部。

(3)防治方法。①加强苗木检疫,严禁在病区调运桑苗。②桑园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开隔离沟,病树挖出后要马上烧毁。③发病严重的桑园和苗圃,要彻底挖除病树及树的病根,改种水稻、麦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五年后再恢复桑园和苗圃。④做好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的桑园,可亩施用石灰1000kg,中和酸性,抑制病菌生育,减轻危害。⑤桑园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低洼地要注意排渍,对接触过病土的农具要用福尔马林液浸渍消毒。

(1)分布与危害。桑树断梢病是我国新发现的桑树传染性病害,以四川省东部地区发生最重。湖北省三峡库区也有发生危害。该病株发病达95%~100%,梢发病率为20%~30%,病梢断梢率100%,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川东严重桑病害之一。

(2)症状。本病由桑小粒菌核病病原引起。发生在新梢基部。凡发生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白葚病),病葚逐渐变成黑褐色时新梢基部皮层慢慢由点线状斑点、线状斑点扩展成块斑、周斑。病斑长约1~4cm,淡灰褐色,表皮纵裂。白葚形成时,剖开新梢皮层,其韧皮部与木质部表面均变成黄褐色。发病轻的新梢,病斑处产生愈伤组织,呈灰褐色龟裂状的疖瘤,枝梢继续生长,对桑叶产量、质量影响不大。发病重的新梢,病斑下陷,造成环缢,病部细胞崩解,失水变细,新梢基部上粗下细,遇风雨天气或采叶触动,患处易折断,倒挂树上,导致整梢桑叶萎蔫,对桑叶产量影响极大。

(3)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在桑树开花、青葚期及时摘除雌花和青葚,坚持2~3年,防治效果可达100%。②农业措施。2~3月结合桑园耕翻、除草,可破坏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囊,减少初侵染源。③药剂防治。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洒树冠枝、叶、花,以滴水为度。

(1)分布与危害。本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瘟枯病。我国南方蚕区发病较重,湖北省偶有发生。桑青枯病属一种危险性的病害,发病后能使成片桑园毁于一旦。桑树感病后,叶片失水萎蔫脱落,很快枯死。

本病除危害桑树外,还侵染番茄辣椒绿豆、豆豇、蚕豆、四季豆、芥蓝等多种作物。

(2)症状。本病由细菌中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属毁灭性病害。病原侵染桑树根部,影响水分输导,而至枯萎。地上部桑树枯萎有两种情况,一是叶片失去光泽,随后迅速失水凋萎,呈“青枯”病状;二是枝条中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先失水,然后整叶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全株。

新栽桑树,发病率高,枯死速度快,老桑枯死速度较缓慢。

拨起病株,剖开根部皮层可见木质部有褐色条纹,有的还向上延伸至枝条。严重时,桑根的木质部全部变成褐色或黑色。根部皮层色泽在初发病时正常,以后腐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桑树患病部断面上有灰白色的菌浓溢出。

(3)防治方法。①严格执行苗木检疫制度,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接穗,防止病害带入新区,扩大蔓延。②对发病严重的桑园,实行轮作改种两年。③桑园内少量发病时,应及时将病株挖除带出桑园烧毁,周围开隔离沟,并用3%福尔马林液或0.1%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土壤消毒。④栽植湖桑7号、望月桑等抗病桑品种。

(1)分布与危害。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蚕区危害较重。本病危害桑叶和新梢,叶片上布满黄褐色病斑,扭曲畸形变黄而落。夏秋季发病严重时,嫩梢变黑枯,呈烂头状,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细菌危害引起。春季多为缩叶,夏秋季多为黑枯状。缩叶型桑疫病发生在嫩梢嫩叶上,病原从叶片气孔侵入叶内时,叶面散生油渍状圆形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即变为黄褐色,周围稍退绿变黄。随着嫩叶长大,病斑部坏死穿孔,叶片皱缩而脱落。病原从叶柄、叶脉处侵入时,叶背叶脉上形成病斑,初显褐色,后变黑色,使叶片不能展开,叶面反向卷曲。病原从嫩梢侵入时,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黑枯型病原侵染桑叶时,叶片呈现退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侵染新梢时,发生烂头症,并沿新梢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病斑。有时病斑可穿过木质部深达髓部,受害后发生畸形病变。有时病斑相连成块,在中心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的表皮组织向外突出呈隆起状。有的病斑能蔓延桑芽的中轴组织,支干或潜伏芽内。

(3)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禁止在病区调运接穗、苗木。②发病初期,剪除、摘除病梢病叶后,用300~500单位土霉素药液喷洒病株新梢嫩叶,隔7~10天再喷1~2次,以控制危害。③发病较重蚕区,栽植湖桑199号、育2号等抗病品种。④避免伤口,减少侵染门户。加强桑园治虫,减少虫伤;夏秋季蚕期采叶留柄;风害重的地区,桑园四周要栽植防护林

(1)分布与危害。桑粗皮病全国部分地区有发生,湖北省英山、罗田麻城等蚕区,湖桑有干养成树型发病较重。病害从秋蚕期开始,支干拳上枝条基部皮孔膨大变黑,随着病情加深而使枝条基部患病处干枯,严重影响次年春季桑叶生产。

(2)症状。桑树发病后,枝叶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枝条基部皮孔大而糙,且凸出。秋季新枝变软易倒伏。桑叶皱缩变形,叶柄和叶脉变褐色。病株根系显深褐色,根毛少。属生理病害,主要是桑园土壤缺硼所致。

(3)防治方法。从改良土壤着手,多施有机肥料。桑树生长季节,向病株枝叶喷洒硼肥。发病较重地方,每隔5~7天喷1次,连续3~4次。冬季结合翻耕松土时,可将硼肥拌入有机肥中,施入发病桑园。

(1)分布与危害。本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沙质土壤桑园也有发生。桑树受害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树势减弱,桑叶大幅度减产。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成片桑树发病。本病病原还寄生花生、烟叶、黄豆、绿豆、马铃薯瓜类等作物。

(2)症状。桑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寄生根系引起。受害桑树根系生有大小不等的根瘤,小如菜籽,大似鸡蛋,显不规则球形。严重时,根瘤连成念珠状。初形成的根瘤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渐变褐色,最后呈黑色而腐烂。剖开根瘤,肉眼可见乳白色半透明雌虫。根结线虫入侵寄生桑树根系后,影响根系正常生长和吸收养分的功能,致使地上部枝短叶小,生长缓慢,叶色发黄,叶缘变褐而至叶片干枯脱落,最后枝条枯萎整株枯死。发病到枯死,一般4~6年。

(3)防治方法:①培育无病苗木,防止病害蔓延。②加强检疫,禁止到疫区调运苗木。③对患病较轻苗木,剪除根瘤外,栽植前用48~52℃温水浸根20~30分钟,以杀灭根瘤内线虫。④轻病园内,每亩沟施氨水100~150kg。在轻病株旁开沟,深15~20cm,施后覆土压实。⑤发病重的桑园,要轮作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3~4年,才能再栽植桑树,轮作期间,禁止种植寄生作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