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竹子在明清时期的应用与栽培

竹子在明清时期的应用与栽培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个园是由盐商黄应泰于清朝嘉庆23年建成的扬州名园,曾是一座以叠石和修竹见长的著名私家园林。据记载,在鼎盛时期,园内竹子品种不下百种。现今个园入口处,仍有修竹百竿,竹间置参差石笋,有春日山林之意。竹的应用亦如是。竹景成为园林雅逸格调的象征,遍及南北名园。除以竹景为主的配置外,还出现了“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和与漏窗、洞门结合组景的画题式小品。

第七节 竹子在明清时期的应用与栽培

明代(1368~1644年)及清代(1644~1911年)时期的园林继承了唐宋园林的传统,文人诗、山水画广泛流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意境更为深远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比以往更为普遍,有的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他们以种竹为雅事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雅“意”和“不可一日无此君”之雅“兴”,引竹入园和以竹造景,借竹抒情言志,以竹寓意,观赏竹在园林中广泛应用,以表达其不满现状、洁身自好、不合流俗的情思和返璞归真的愿望,竹景成为江南园林艺术重要景观之一,园林中竹景几乎随处可见,可以说几乎无园不竹,幅幅有画意,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雅秀风格。

明清时期竹子用于造园更为普遍;明清时期的文学著作和竹画中也多有对竹子造园意境的描绘以诗画入景;竹子盆栽(盆景)更为常见,“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1541~1605年)的《考盘余录》,明代王象晋(1561~1653年)的《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

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年)的《游金陵诸园记》载录了金陵(今南京)36处园林其中都建有竹景,如万竹园“碧玉数万挺、纵横将二三顷许”;武定侯园“其外皆绿竹,大者如碗,去血可三十丈而杀,南北总五十赢,东则汗漫无际矣。鸾梢翔空,畏日不下,轻风徐来,戛玉敲金。”

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1535~1612年)的《寄畅园记》记载明代无锡名园寄畅园竹景“折而北为扉,曰‘清响’”,园中竹景取意孟浩然诗“竹露滴清响”而命名,反映竹景清幽。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年)对刚直的修竹特别偏爱,所筑芥子园广植竹树花草,有“云林于石根底辄作篁柔筱,夕阳晚畹于茅屋花泊间,直籁籁有声,望而知幽人行径。要具梳风扫月清逸之致,不可庞杂阻塞清风。”(《芥子园画传》)。

建于明末清初的我国岭南四大古典名园之一的广东顺德清晖园,园中辟有“竹苑”景区,景区内种植多种修竹,这一景区的竹景极具“风过有声皆竹韵,明月无处无花香”的雅静特点。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1693~1765年)在《竹石》一文中评庭院中竹子的造园意境为“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人与竹石感情交融,合二为一,说明造园要重在情趣苏州的狮子林、留园、怡园、网师园、沧浪亭、藕园、环秀山庄、虎丘剑池、西园等园林中也多植有修竹,如沧浪亭园内有景点17处,掩映在翠竹之间,园内植有淡竹、箬竹、菲白竹、凤尾竹、紫竹等多个竹种;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新竹葱翠,与松、梅构成“三友图”,淡雅静谧,景名取自东坡先生“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留园云墙横陈,空间多变,墙内翠竹摇曳,墙外古林成荫,弄影粉墙,清幽恬静。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1715~1763年)在《红楼梦》中写大观园之潇湘馆竹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室内阴阴翠润”,说明潇湘馆是由翠竹构成的清幽雅洁意境的院落。个园是由盐商黄应泰于清朝嘉庆23年(1818年)建成的扬州名园,曾是一座以叠石和修竹见长的著名私家园林。据记载,在鼎盛时期,园内竹子品种不下百种(现已不存)。园主人生性爱竹,个园初成时,植连片修竹万竿,成为园中的主要景致;因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以示自己俊逸不欲的气质。现今个园入口处,仍有修竹百竿,竹间置参差石笋,有春日山林之意。清代诗人袁枚(1716~1797年)构筑的随园,“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种植”(袁枚《遗嘱》),几十年后,园内景致是“柴扉北向,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荫中,曲折通门”;“西南面山如翠屏,乔木千章,琅玕万个”;“西出回廊,修篁一林,隐石峰七、瘦削离奇,迎人而立,曰‘竹清客’(谓取竹林七贤之意)”;“堤行至‘水西亭’,夕照涂黄,波充泛碧,垂竿于万耦花中,香风熨袂,鸟语留人”(袁起《随园图说》)。在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等皇家园林之中,不仅有竹种植,而且面积较大,与气势雄伟的皇家建筑相配衬,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格。

总之,明至清中叶,造园艺术日臻成熟,南北名园迭出,中国古典园林得到更大发展。竹子作为植物造景的重要题材、素材,不但遍植于江南园林,即使在地处北国的北京,也因营园之风日盛而较金、元时期栽培更为普遍。植物配植手法也更为细腻,基于对某种植物的艺术认识来表现特定主题的倾向也更为突出。竹的应用亦如是。竹景成为园林雅逸格调的象征,遍及南北名园。除以竹景为主的配置外,还出现了“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和与漏窗、洞门结合组景的画题式小品。在明代计成(1582~?)的《园冶》、文震亨(1585~1645年)的《长物志》以及明末清初李渔的《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和《芥子园画传》等造园艺术论著中,对竹景创作的原则和手法都有论述。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郑燮)(1693~1765年)不仅咏竹、画竹多传神之作,对竹景配置也有许多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