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各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营养素平衡的含义是指饲料中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最大限度满足养殖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使饲料物质最大限度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对于已经建议营养标准的鱼类可以直接使用其必需氨基酸需要量计算出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而目前是绝大多数的水产动物还没有建议营养标准。配合饲料中油脂的营养作用和养殖效果是仅次于蛋白质的,可见其重要性。

二、各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一)蛋白质的需要量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

1.蛋白质的需要量

水产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高于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主要选择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

(1)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合理范围。总结已经研究和应用的结果,水产动物的蛋白质需要量为25%~45%,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值。合理的范围应该为28%~34%。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低于28%左右时,一般是销售价格非常低的配合饲料,仅有极少数几种蛋白质原料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的,因此限制了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一般只能选择菜粕、棉粕等原料,其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较差、饲料消化利用率很低、对水体的污染也很大。同时,养殖的水产动物也会出现免疫力、抵抗力较差、不耐运输等情况。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34%时,必须增加鱼粉、肉粉等优质、高蛋白含量原料的比例,或只能选择如血粉、羽毛粉、踢脚粉、玉米蛋白粉等高蛋白、低消化率的原料,同样可能造成饲料蛋白质的浪费。

(2)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需要量的变化。同一养殖种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需要量有一定的差异,这既是鱼体自身代谢的需要差异,也是其对饲料蛋白质消化能力、对饲料中有毒副作用物质耐受能力差异所致。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特定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应该如何划分?每一个阶段对营养需要的差异到底有多大?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对于性成熟前期的鱼可以设置3个阶段,至于是否是其生长发育的阶段,则没有准确的理论基础。每个阶段的蛋白质含量一般设置相差2个百分点即可,如250g/尾以前设置为34%、250~500g/尾设置为32%,500g/尾以后设置为30%。

(3)水温(季节)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水温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发育、代谢强度的关键性环境因素。在水温低时要满足快速生长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并保障蛋白质的质量,即要增加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比例;当水温较高时,可以适当降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和配方中蛋白质的质量,即可以适当增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水产动物在13~14℃以下时,鱼体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代谢的能力大大下降。在代谢适应方面则转为以脂肪作为能量为主。同时,在这个水温下鱼体的摄食率也大大下降,因此,要么就不投喂饲料,要么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鳟等冷水性鱼类配合饲料中油脂的比例高达10%以上,高的已经达到20%左右的油脂。在水温18℃以下时,鱼体代谢也不是很活跃,此时的配合饲料蛋白质用量、蛋白质质量即油脂的用量均应该较高,才能保障鱼体快速生长的需要。鱼类快速生长的最佳水温是在24~26℃,当水温超过30℃时,鱼体的应急反应很强,生长也会下降。

2.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

(1)配合饲料蛋白质质量。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蛋白质的可消化利用率;②配合饲料必需氨基酸质量,即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平衡性。

配合饲料蛋白质质量由蛋白质原料的蛋白质质量决定的,即蛋白质原料的蛋白质可消化性和必需氨基酸质量。蛋白质原料的可消化性容易掌握,而难度最大的是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必需氨基酸质量主要是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性。

(2)平衡营养。营养素平衡的含义是指饲料中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最大限度满足养殖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使饲料物质最大限度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需要。这也是实现饲料配方科学化的核心。

如何才能保障配合饲料中营养素的平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营养平衡的参照模式如何确定?在还没有标准模式之前,可以参照一定生长阶段的养殖动物体组成如肌肉必需氨基酸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根据生长发育阶段体组成和各种营养素比例关系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②营养分配模式,养殖动物用于能量代谢的营养物质种类、数量和比例关系的确定;③吸收后的营养素平衡模式,养殖动物对饲料各营养素需要量平衡模式应以被消化道吸收的物质平衡模式为基准,因为饲料中营养素平衡还应考虑养殖动物对各营养素的消化程度是否均一,消化之后被动物消化道吸收速度和量是否均一,即最终的营养素平衡模式应是在考虑养殖动物对饲料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之后的平衡模式。

(3)必需氨基酸的平衡。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是指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与养殖鱼类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比例关系的接近程度。如果完全一致则就是100%的平衡了,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又称为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一般是以单个必需氨基酸占10种必需氨基酸的百分比来表示,这样,10种必需氨基酸各自所占百分比就组成10个数据的一组模式。饲料必需氨基酸的平衡主要是指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与养殖鱼类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模式的接近程度。

如何确定养殖鱼类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对于已经建议营养标准的鱼类可以直接使用其必需氨基酸需要量计算出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而目前是绝大多数的水产动物还没有建议营养标准。如何建议这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可以测定其肌肉氨基酸组成,根据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来建议其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由于全鱼氨基酸组成中包含了内脏器官组织的氨基酸组成,而内脏器官组织氨基酸组成受鱼体状态、食物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不宜用于作为建立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参照数据。鱼卵氨基酸组成虽然其氨基酸组成变化很小,但是为特定组织的氨基酸组成,很难代表鱼体氨基酸的需要。肌肉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且饲料养殖的目标是希望氨基酸尽可能用于肌肉蛋白质合成。

(二)鱼类对油脂的需要及油脂类原料的使用

配合饲料中油脂的营养作用和养殖效果是仅次于蛋白质的,可见其重要性。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代谢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并发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尤其是肝脏中脂肪积聚过多,引起“营养性脂肪肝”,鱼体抗病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成型加工。因此饲料中脂肪含量必须适宜。油脂原料的价格较高,油脂在配合饲料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研究也是不系统、不够深入。

1.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利用特点

配合饲料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油脂总量以满足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的满足可以使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显著加快。

鱼类消化道可以直接吸收油脂。鱼体与其他动物相似的,以油脂作为能量物质储存,尤其是在进入冬季之前有储存油脂作为能量的特点,因此,养殖鱼类在进入冬季时均要在体内积累并储存一定量的脂肪。

鱼体对与吸收的油脂一般不经过转化而直接用于氧化分解,或直接储存在肠道细膜、肌肉、肝胰脏。因此,饲料油脂的组成和性质将直接影响到鱼体体内储存脂肪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油脂所带有的味道在鱼体中也会有相同的味道。这就是用蚕蛹养殖鱼类后鱼肉中也会有蚕蛹的味道,在配合饲料中使用了较多的肉粉、血粉等以后,在鱼肉中也会有肉粉、血粉的味道的主要原因。同时,如果油脂已经氧化酸败,氧化酸败的有毒物质也会随油脂进入鱼体肌肉、肝胰脏等部分,并在这些部位积累,破坏这些器官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正常的生理机能。

2.配合饲料中油脂的用量

不同鱼种类对配合饲料中油脂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是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高于温水性鱼类;低水温季节、尤其是在14℃以下时对油脂的需要量较水温高时要大。鱼类本来是依赖于氨基酸氧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的,但是,有资料表明鱼类在水温低于13℃~14℃以下时,鱼体氨基酸氧化分解酶的活性显著下降,此时鱼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则主要依赖于油脂的氧化产能了。

根据目前的资料总体分析,虹鳟、鲑鱼等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可以达到10%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18%~20%,当然,饲料的加工也只能以膨化饲料了。对于一般的温水性鱼类,如鲤鱼、草鱼鲫鱼、武昌鱼等,对于鱼种(小于250g/尾)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应该保持在5%以上。而对于成鱼配合饲料中油脂用量,应该保持在4%以上。一般情况下,要满足油脂总量,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2%的油脂原料,在这种油脂营养水平下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对油脂原料的选择和利用

油脂原料在配合饲料中的营养作用非常明显。毒副作用也非常显著,同时,油脂原料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饲料中油脂的使用和油脂原料的选择,更要求我们进行系列的研究和试验,解决饲料油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水产配合饲料中使用的油脂原料主要有鱼油、鱼肝油、猪油、菜子油、棉籽油、豆油、磷脂等。油脂的质量决定于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本来鱼油、豆油以及玉米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非常高的,应该是鱼类优质的油脂原料。但是,在最近的许多试验结果表明,鱼油的养殖效果很不理想,有时还会出现氧化酸败油脂产生的毒副作用。玉米油基本不能作为饲料油脂进行添加使用,其主要原因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酸败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大于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

在我们的试验和其他企业的养殖试验中,将鱼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棉籽油、猪油对草鱼、鲤鱼养殖效果的比较中发现,养殖效果最好的还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的猪油,其次是菜子油、豆油和棉籽油,效果最差的是玉米油和鱼油。这一结果与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反比例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油脂原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氧化酸败的几率和氧化程度也高,其中所含有的有毒成分的量也高。这些有毒物质产生的毒副作用的结果掩盖其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结果,可能还大于其营养作用的结果。

(三)碳水化合物的需要与供给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之一。但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可供能源物质中最经济的一种。摄入量不足,则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长期摄入不足,还可导致鱼体代谢紊乱,鱼体消瘦,生长速度下降。但摄入过多,超过了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限度,多余部分则用于合成脂肪;长期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削弱,肝解毒能力下降,鱼体呈病态型肥胖。碳水化合物还给生长所必需的各种中间代谢物(如非必需氨基酸和核酸)提供前体。在鱼类成型饲料中加入碳水化合物是一种经济的黏合剂。还有许多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有一定的“节约”蛋白质的效用。

相比陆生动物,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总体利用水平比较低。在不影响鱼体生长的条件下,鱼类所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最大量依鱼种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温水性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水平要高于冷水性鱼或海水性鱼,而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含量一般高于肉食性鱼。此外,鱼的生长阶段、生长季节也会影响其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一般来说,幼鱼对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低于成鱼,水温高时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低于水温低时。测定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还与评定指标有关。考虑到碳水化合物在植物性饲料中含量丰富,经济易得,在配合饲料中使用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原料,其目的主要在于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分解供能,节省蛋白质用量。因此以获取最大蛋白质利用率为指标所测碳水化合物含量似乎对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