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鳝常见病防治

黄鳝常见病防治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要注意保护鳝体,切勿使其受伤。随着菌丝的繁殖,菌丝逐渐在体表蔓延扩散,鳝体负担过重,患病处肌肉腐烂,病鳝食欲减退,不久死亡。该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所引起的。一旦寄生量过大,将会导致黄鳝死亡。被感染的黄鳝明显充血,呼吸困难,鳝体发黑,游动缓慢,不吃食,以致死亡,全年均有发生。水蛭寄生在鳝体时,用肉眼可见到出血点,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鳝体流血不止,导致鳝鱼贫血和发炎,并发为水霉病

八、黄鳝常见病防治

1.出血病

(1)症状。病鳝口腔内有血液,倒立可流出血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从绿豆大直到蚕豆大;有的呈弥漫性出血,以腹部最为明显,呈长条状出血斑块,逐渐蔓延至背面或体部两侧。肛门红肿,外翻出血,似火烧状,有时流出血液。病鳝在池中有时浮出水面做深呼吸,频率不断加快,有时按顺时针方向打圈翻滚,不久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发病季节,在水深30厘米的池子里,100平方米水面用1.2千克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每月1次,可起到预防作用。

②放养时,每千克水放25毫克有机碘,溶水后浸洗鳝种5~10分钟,有预防作用。

③水面100平方米,水深30厘米,用37克烟叶,温水浸泡5~8小时后,全池遍洒,有较好的疗效。

2.腐败病(又称擦皮瘟、赤皮病、赤皮瘟)

(1)症状。病鳝行动缓慢、无力,全天将头伸出水面。细看病鳝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红,并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色斑块,腹部两侧显得更多;还有的出现蚕豆大小的紫斑,重者表皮腐烂或呈漏斗状小窝,剥去腐肉,可见到骨骼和内脏。打开腹部可见到肠道肛门充血发炎。

(2)预防方法:

①在放养鳝种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放养池;放养时要用漂白粉进行鳝种体外消毒,方法可参考鱼种有关说明。同时要注意保护鳝体,切勿使其受伤。

②发病季节,每隔10~15天用浓度为2毫克/升的生石灰溶液全池遍洒消毒。

③生产季节,每10天施用1次双益3号和双益2号药物,每次连续3天,有一定预防效果。

④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溶水后全池泼洒,间隔24小时后再重复1次,有一定疗效。

⑤每50千克黄鳝用0.5克磺胺噻唑与饲料拌匀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有效果。

⑥水深30厘米,每100平方米水面用苦楝树皮(叶、果均可采用)300克、辣蓼200克、烟叶100克,切碎熬成5千克汁,再加10克食盐,溶水后全池泼洒,重点是食场周围。每天1次,连续3天可见效。

3.水霉病(又称肤霉病)

(1)症状。该种病全年均有发生,晚冬早春较为多见。此种病多数是由黄鳝互相抢食咬伤或敌害生物的侵袭,形成伤口后导致水霉菌感染所引起的,春季孵化的鳝卵在静水中也会患上水霉病。

水霉菌侵入鳝体分泌一种分解鳝组织的酵素,使黄鳝受刺激后又分泌大量黏液,使鳝焦躁不安,影响正常生长。随着菌丝的繁殖,菌丝逐渐在体表蔓延扩散,鳝体负担过重,患病处肌肉腐烂,病鳝食欲减退,不久死亡。

(2)防治方法:

①鳝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②运输操作时要尽量减少鳝体受伤;放养时要大小分养,避免咬伤感染水霉菌。

③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4克小苏打,溶水后全池泼洒,有效果。

④鳝种患病时,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有一定效果。

⑤把五倍子研碎,用温水浸泡2~3小时后全池泼洒,使池子每立方米水体含药4克,效果很好。

⑥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高锰酸钾,溶水后浸洗病鳝5~10分钟有效果。

4.打印病(又叫腐皮病)

(1)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最为突出的是秋季。打印病与鳝体损伤有着密切关系,患病鳝体背部与两侧均具有明显的出血迹象,轻者出现黄豆或小蚕豆大小的梅花斑块,重者从表皮肌肉腐烂到可见骨骼并呈漏斗状的小窗。有时尾梢烂掉,很少钻入洞穴栖息,常浮在水面上,随着病情加重,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或因长时间不食而瘦弱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发病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每15~20天泼洒1次,效果很好。

②发病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漂白粉,溶水后全池泼洒。

③发病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有效果。

④发病时,每100千克黄鳝用10克磺胺嘧啶拌饲料喂鳝,每天1次,2~6天后药量减半,效果很好。

⑤每立方米水体用25万国际单位金霉素(每毫升为0.25国际单位)溶水后浸洗病鳝有效。

⑥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4克,或漂白粉1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有效果。

⑦用1%的高锰酸钾药水涂抹病鳝患处,严重的可直接把高锰酸钾粉涂抹在患处,1周后伤口愈合。

⑧水深30厘米的池子,每平方米水面用0.3克苦参。即每克苦参加水250克煮沸后,再慢火煮20~30分钟,然后连渣带汁一起全池泼洒,连续30天为一个疗程。发病季节每半个月使用1次,效果很好。

⑨因为癞蛤蟆身上产生的分泌物蟾酥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平时可在鳝池内投放些折断腿的癞蛤蟆,以起到预防该种疾病的作用;发病时,可取4~5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取多只),剥开头皮,系上绳子,在池中来回反复拖拉数次,2~3天后,病鳝即会痊愈。

5.烂尾病

(1)病因。由气单孢菌中的一种细菌所致。多数在密集养殖池和运输途中发病,直接影响鳝鱼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2)症状。病鳝尾部发炎充血,肌肉坏死腐烂,直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烂掉,尾脊椎骨外露,几乎丧失活动功能。病鳝头长时间伸出水面,反应迟钝,活动无力,食欲减退或不食,体表明显消瘦,不久逐渐死亡。

(3)防治方法:

①运输期间,注意谨慎操作,防止机械损伤鳝体。

②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大小分养,避免损伤。

③加强管理,保持池水清洁新鲜。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0.25单位金霉素,溶水后浸洗病鳝5~10分钟,连续2~3次,有一定疗效。

⑤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0.2~0.3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次,有效果。

6.肠炎病(又称烂肠病)

(1)病因。主要是黄鳝吃了腐败变质的饲料,或是鳝鱼过分饥饿时遇到投饲猛吃所引起的。

(2)症状。该种病多发生在4~7月间。病鳝在水中行动迟钝,食欲减退甚至不吃。体色发青发乌,腹部出现红斑,肠道充血发红,有的肠内充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不久死亡。

(3)防止方法:

①发病季节,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液消毒1次,参考鱼类预防用量和方法。

②每隔15~20天,100平方米水面用辣蓼5千克,薄荷叶3千克,熬水全池泼洒,有一定预防作用。

③每100千克黄鳝配20毫升“十滴水”(人用“十滴水”2瓶)加入2~3千克米糠内,另加1千克面粉拌均匀后直接饲喂,连续3天,疗效很好。

④每100千克黄鳝按1千克大蒜头拍碎后拌入饲料投喂,连喂5~7天,效果很好。

⑤每100千克鳝鱼用磺胺胍10克,拌入饲料喂养,连喂3~5天,有疗效。

⑥每100平方米水面用干地锦草0.5千克,或鲜辣蓼2~4千克,熬水全池泼洒,连用3天见效。

⑦每立方米水体用大蒜2~3克、韭菜2~3克、食盐0.1~0.2克,混合后捣烂,加水拌匀,泼洒在饲料中,每天投喂1次,直到病情痊愈。

7.毛细线虫病

(1)病因。该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所引起的。毛细线虫体色发白,细长如线,2~11毫米长。该虫寄生在肠壁上,破坏了肠壁黏膜组织,致使其他病菌侵入黏膜引起发炎。一旦寄生量过大,将会导致黄鳝死亡。

(2)症状。病鳝常将头伸出水面,腹部向上,行动迟钝,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体表变色发黑,肛门明显红肿。

(3)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克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虫卵和带病菌生物。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1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可杀灭虫卵和带病菌生物。

③每100千克黄鳝用贯众、苏梗、荆芥、苦楝树根皮合剂290克(比例为16∶3∶5∶5),加入相当于总药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1/2,倒出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将两次汁拌入饲料投喂,连喂5~7天有效果。

④每100千克黄鳝用1~1.5克90%晶体敌百虫拌入蚯蚓肉、河蚌肉或配合饲料内投喂,连喂5~7天,效果很好。

⑤每100千克鳝鱼用左旋咪唑0.2~0.3克拌入饲料投喂,连喂5天后,再拌饲料投喂5天,效果更好。

8.锥体虫病

(1)症状。黄鳝锥体虫病是由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所致。感染上的锥体虫数量少,对鳝体影响不太大,如感染数量较大,消耗鳝体营养较多,则会导致鳝体虚弱,出现贫血、体表消瘦、生长不良等症状。流行期多在6~8月间。

(2)防治方法:

①由于水蛭是该种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故要杀灭水蛭。

②用生石灰彻底清池,可杀灭水蛭。

③用浓度为0.5毫克/千克的硫酸铜和0.2毫克/千克的硫酸亚铁合剂浸洗病鳝10~15分钟,有较好的效果。

④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的双益1号溶液浸洗病鳝1~2小时,可杀灭锥体虫。

9.棘头虫病

(1)病因。此种病是由棘头虫寄生在鳝鱼的肠道所致。该虫是白色条状蠕虫,能收缩,体长8.4~28毫米,用吻部牢固地钻在肠黏膜内吸取营养,引起肠道充血发炎,破坏部分组织,阻塞肠管,严重时会造成肠穿孔,不久死亡。

(2)症状。病鳝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打开腹部可见肠壁贫血,有白色条状蠕虫,能收缩;食欲减退,直至不食;运动缓慢、无力。

(3)防治方法:

①鳝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5毫克/千克的双益1号药液浸洗30~50分钟,可一次性杀灭棘头虫和毛细线虫。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5~1克的90%晶体敌百虫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带菌体。

③用20克敌百虫混合在2.5千克精饲料中投喂,连喂5~7天,有一定效果。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15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也可将池水排干,经烈日曝晒,可杀灭中间寄主。

⑤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的量分2~3次投喂;投药饵前停食1天,效果更好。

⑥病鳝或内脏要深埋土中,杜绝乱丢,避免二次感染。

10.隐鞭虫病

(1)症状。该病是由隐鞭虫寄生在黄鳝的鳃及皮肤上所致。被感染的黄鳝明显充血,呼吸困难,鳝体发黑,游动缓慢,不吃食,以致死亡,全年均有发生。

(2)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溶水后浸洗病鳝5~10分钟,有一定效果。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与0.2克硫酸亚铁溶液全池泼洒,有较好的疗效。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螯合铜,溶水后全池泼洒,有疗效。

11.黑点病

(1)病因。该病是由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在黄鳝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

(2)症状。发病初期鳝尾出现浅黑色小圆点,用手摸上去有明显的异物感,随后小圆点颜色逐渐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扎入皮下,并蔓延到体表多处。此时病鳝烦躁不安,停止吃食,进而消瘦萎瘪,直至死亡。

(3)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消灭病原体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与硫酸亚铁0.2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中间寄主椎实螺。

12.航尾吸虫病

(1)病原体。此种病是由一种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肠胃所致。活虫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呈淡红色。

(2)症状。病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生长缓慢。腹检可见肠胃充满很多虫体,肠胃壁充血发炎。

(3)防治方法:

①此种病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病原体。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二氯化铜或醋酸铜,溶水后全池泼洒,隔24小时再重复1次,可杀灭病原体。

13.水蛭病(又叫蚂蟥病)

(1)病原体。水蛭有两种,即颈蛭和尺蠖鱼蛭。这些水蛭寄生于黄鳝的鳃孔及体表吸取其血液,是黄鳝的头号敌人。现实生活中,危害黄鳝的多数是中华颈蛭。

(2)症状。寄生在黄鳝头部(鳃孔部位)的水蛭,体色随着黄鳝的皮肤颜色变化而变化。水蛭寄生在鳝体时,用肉眼可见到出血点,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鳝体流血不止,导致鳝鱼贫血和发炎,并发为水霉病,影响鳝鱼生长发育,严重时病鳝因不摄食和失血过多逐渐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在生产季节,每3~5天调换1次新水,保持池水清新。每15~20天用鱼虾安消毒1次,使用方法见厂家说明。

②取干枯丝瓜,浸湿鲜猪血后,放入已有病鳝的池水中,每隔1~2小时取丝瓜1次,可达到捕捉水蛭的目的。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1克,溶水后全池泼洒。24小时后,调换池水,再按上述药量泼洒1次。每3天再彻底更换池水,不久鳝病痊愈。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5克,溶水后浸泡病鳝20~30分钟。

⑤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7克,溶水后全池泼洒,24小时后彻底更换池水。

⑥用0.02%茶籽饼溶液全池泼洒,可杀死水蛭,24小时后换水1次。

14.萎瘪病

(1)病因。因放养密度过大,有时会出现饲料供不应求,时间久了,鳝鱼会萎瘪致死。此种病多发生在幼鳝培育阶段的后期和成鳝成长阶段。

(2)症状。病鳝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体质消瘦直至干瘪,头大身细,尾如线状,体色青黑;多数沿池边迟钝地独自游动,随后慢慢死亡。

(3)防治方法

①鳝种放养密度要适度,规格要整齐,避免大食小。

②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四定”投饲,确保鳝种有足够的饲料食用。

15.“感冒”

(1)病因。鳝鱼属水中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升降。假如水温突然变化,便会造成鳝鱼一时不能适应而患“感冒”。

(2)预防方法:

①过低的井水不能直接注入鳝池。如确需加注井水或泉水时应先注入蓄水池经太阳曝晒,待温度升高或通过较长的地面渠道后,再流入池中,效果更好。

②换水时,每次不少于1/3量,注意细水慢流,温差控制在±3℃。

16.“发烧”病(又叫发热病)

(1)症状。运输过程中密度过大,时间延长或养殖密度过高,使鳝体分泌的黏液在水中积累过多,加速水中的微生物发酵。投放饲料过多,使其发酵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造成水温剧增,有时可达到40~50℃,从而导致鳝鱼急躁不安,相互纠缠,腹部泛红,用手抓握鳝挣扎力度极大。病鳝入池不入穴,头部伸出水面,不久死亡。

(2)预防方法:

①运输前,要先把鳝鱼放入清水池中蓄养一段时间,并经常更换新水,使鳝体表面泥沙及肠内容物清除、排空。气温在22~30℃时,每隔5~7小时彻底更换池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千克水体放30万单位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②放养鳝种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放种后,为了保持池水溶氧量,可在鳝池内加少量泥鳅。生产季节,要经常加注新水,以改善水质。

③放养密度过高,可将池中鳝种用鳝笼捕捉一批,并在池中多栽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

④发病时,应立即换水降温,要注意温差适宜。如果新水调运困难,在每立方米水体中放硫酸铜0.5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抑制黄鳝黏液发酵,保持池水清净。

17.缺氧症

(1)病因。在贮存、运输和养殖过程中,没有按时更换新水,养鳝水中积聚过多的氨气和硫化氢导致水中缺氧。氨气和硫化氢又逐渐渗入鳝体,进入血液循环,促使血液载氧力慢慢下降而使鳝鱼缺氧。

(2)症状。暂养或进入养殖池后,黄鳝一直不入穴,长时间停留在水中并抬起头,反应迟钝。随后体质逐渐衰弱,呼吸困难,不久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在运输、贮存和养殖阶段,要按时更换用水,保持用水清净。

②对已发生缺氧的可在用水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能缓解缺氧,轻者会得救。

18.窒息症

(1)病因。饲养池无土埂和水草,鳝鱼无机会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在捕捉过程中,由于捕捞工具(如鳝笼)完全淹没在水中,鳝鱼无法呼吸到空气中的氧气所致。

(2)症状。鳝鱼显得严重衰竭,体质瘦弱。在暂养水体把头部伸出水面,并侧卧或仰卧,不久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在苗种收集和放养时,如发现有病鳝应及时挑除。

②养鳝水体要种植挺水植物,放养一些浮水植物;水泥池要另加设几条土埂,为黄鳝生存创造优质天然环境,避免窒息。

③发病时,可把双氧水瓶盖取下,将瓶置入养鳝水体,让其自然冒出氧气,缓解水质缺氧现象。

19.痉挛病

(1)病因。此病是由于苗种采集、运输、贮存或养殖过程中的方法不当,造成水体中积累较高浓度的化学因子,侵害了鳝鱼的神经系统所致。

(2)症状。病鳝头部极度痉挛,身体呈卷曲形,受惊后连续窜跳,有时出现相互厮咬缠绕现象。该病多发生在鳝种(苗)入池7~10天后,会有批量发病,13~15天后陆续死亡,直至患病死亡,28~30天后停止死亡。有时在养殖期间也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在采集野生鳝苗种时,要严格按照苗种采集程序进行。

②平时要加强日常管理,要坚持常换新水,预防池水污染

20.昏迷症

(1)病因及症状。该病多发生在炎热季节,发病时黄鳝呈昏迷状态,很久不能恢复。

(2)防治方法:

①在养殖池上方设置遮阳棚,并常加新水促使池水降温。

②将新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有一定疗效。

21.胀死症

(1)病因。黄鳝由于比较贪食,当投喂过多可口的新鲜活饵时,相互间争抢不休,导致此症。

(2)预防方法:

①在饲养期间,要坚持定时、定量投喂,最好把晚间1次投喂改为上、下午各投喂1次。

②控制投喂量。在水温25℃时,投喂量为鳝体总重量的5%左右;水温在28℃时,投喂量为鳝体总重量的8%左右。早春和10月份以后可适当减少投饲量。投饲量还可根据黄鳝每天吃食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投喂后1小时,食台尚有食物,下次要适当减少投喂量;如果投喂后10~20分钟,就被鳝鱼吃完,下次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