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虫草栽培中,霉菌病害的发生极为普遍,病原菌主要有木霉、青霉、黄曲霉、毛霉、链孢霉等,主要危害菌丝体。具体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青霉菌主要危害北虫草菌丝体。药物防治同绿霉。毛霉又叫长毛菌,常污染菌种和培养料,在北虫草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有大毛霉、小毛霉和总状毛霉。黄曲霉对北虫草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其菌丝的生长发育,发生黄曲霉时,培养料内出现黄色霉状物,并散发出霉味。

一、霉菌病害及其防治

在北虫草栽培中,霉菌病害的发生极为普遍,病原菌主要有木霉、青霉、黄曲霉、毛霉、链孢霉等,主要危害菌丝体。霉菌孢子主要靠气流、水滴、昆虫等传播,蔓延迅速,一旦危害相当严重,会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霉菌发生的原因有:①培养料(大米小麦)不新鲜甚至发霉变质;②灭菌不彻底,接种没按无菌操作去做;③培养室不卫生,消毒不彻底,扎眼通气后杂菌随气流侵入;④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环境条件。

霉菌感染后在培养基表面出现以绿、黑、灰、青色为主的病斑,并逐渐扩大,或在菌丝表面瓶壁上出现白色毛状物,生长较快。具体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木霉

木霉(图6-1)的分生孢子呈绿色,又叫绿霉。绿霉主要在北虫草制种和菌丝体培养阶段危害菌丝体。在培养基上出现绿色菌落,扩展速度很快,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更易发生。

防治办法:选用抗病性强、菌龄短的优质北虫草菌种,培养室要彻底消毒,并适当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培养料灭菌要彻底。

发现绿霉应及时将病灶挖除,并用10%石灰水或干石灰粉喷施于绿霉污染处及外围部分;初发时用0.1%多菌灵或苯菌灵溶液喷雾于污染处,1~2次即可。也可用福尔马林30毫升和75%酒精50毫升混合后,用注射器注射于绿霉处,杀菌效果较好。

图6-1 木霉污染

(2)青霉

青霉菌主要危害北虫草菌丝体。培养料被青霉污染后菌落初期呈白色,纤细,略带粉末状。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繁殖,颜色逐渐变为绿色或蓝绿色。(图6-2)老的菌落表面常形成一层菌膜,覆盖在培养料表面,使之与空气隔绝,并能分泌毒素,致虫草菌丝体死亡

防治办法:搞好接种室、菌种室及栽培室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局部发生时,及时挖除被污染部分,并用10%石灰水冲洗。药物防治同绿霉。

图6-2 青霉污染

(3)毛霉

毛霉又叫长毛菌,常污染菌种和培养料,在北虫草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有大毛霉、小毛霉和总状毛霉。(图6-3)

图6-3 毛霉污染

感染初期,在培养料上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生长迅速,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一层稠密的菌丝层,使培养基与空气隔绝,从而抑制北虫草菌丝体生长。毛霉主要靠气流传播。在菌种生产或栽培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和环境卫生不好,就容易污染上毛霉孢子,进而造成危害。

毛霉在潮湿环境中生长迅速,如果接种后培养室湿度过大,就容易污染和产生毛霉,其中小毛霉是一种喜热真菌,在20℃~55℃条件下生长旺盛,污染迅速。

防治方法: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并隔离污染物。已被污染培养料要及时清理并埋于土中,防止孢子扩散。培养料要彻底灭菌。

图6-4 黄曲霉污染

(4)黄曲霉

黄曲霉对北虫草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其菌丝的生长发育,发生黄曲霉时,培养料内出现黄色霉状物,并散发出霉味。(图6-4)发生黄曲霉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基)发霉变质,栽培室通风不良,以及高温、高湿等。

防治办法:培养料(基)要新鲜、干燥,发霉变质的不能用;搞好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弃物,杜绝污染源;加强栽培室的通风,防止高温、高湿;被黄曲霉污染的培养料,要及时处理,深埋于土中,防止孢子扩散。

霉菌的病斑出现后,防治的关键在于防止霉菌孢子扩散,如果菌瓶中病斑不大,并且处于生产后期,如图6-5,对产量影响不会很大,可以不作任何处理,但为了防止孢子扩散,可用注射器向病斑部位喷洒杀菌药物,或洒点石灰,注意不要碰到健康部位;对于病斑再大一些但没有超过料面的,可以用石灰泥覆盖病斑表面,也可以用喷洒消毒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减少损失。处理好的,病斑处还可以继续长出子座。(图6-6)

如果病斑较大,污染已经很严重,如图6-7,则将其剔除,统一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在发菌期间要随时进行检查,发现病害(图6-8)要及时处理,防止蔓延扩散。

图6-5 霉菌污染

图6-6 杀菌处理的菌瓶

图6-7 杂菌污染严重

图6-8 发菌初期杂菌污染

二、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危害北虫草菌丝体的细菌,主要是醋酸杆菌和酵母菌。此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及腐烂的有机物上。细菌性感染,主要是由灭菌不彻底引起的,表现为:①培养基发酸变臭甚至变稀;②培养基不长菌丝或菌丝长出来后逐渐萎缩。

在制作液体菌种(包括悬浮液)时,灭菌、接种过程中手及工具容易带入这类细菌;接种后2~5天,如液体逐渐变得混浊,说明已经感染细菌。栽培中的培养基受细菌污染后,发黏变质,颜色变深并散发出酸臭味。(图6-9)

图6-9 细菌污染

防治办法: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在制种和配制培养料时要严格灭菌、消毒;液体菌种发现被细菌污染后,坚决不能应用,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深埋于地下。如果培养料有被污染的情况,可用0.05%金霉素或0.2%漂白粉溶液喷施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