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病害的防治

常见病害的防治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保护地熏蒸消毒。目前还没有特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药剂,需通过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治蚜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常用于防治病毒病的化学药剂有以下三种:①毒克星,又名病毒A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可用来防治番茄、辣椒等作物的多种花叶病毒病。茎部染病,严重时折断。

(一)常见病害的防治

1.瓜类猝倒病

(1)主要症状

瓜类苗茎基部有水浸状病斑,逐渐变成黄褐色干枯,干缩成线状,使苗突然折倒在地面。当湿度大时,病部会呈现腐烂状,并有白絮状菌丝。

(2)发病原因

该病属真菌病害,1~3片叶的瓜类幼苗期易发病。特别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病,在苗床浇水时该病害传播较快。

(3)防治方法

防止低温(10℃以下)和高湿环境。育苗土要经过消毒,可选用的消毒药剂有重茬调理剂,每平方米3克;或30%地菌光1.5克。发病初期可用72%普力克400倍液喷雾,也可使用猝倒立克,效果较好。

2.黄瓜白粉病

(1)主要症状

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多发生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多见于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边缘呈不明显的大圆斑,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发病原因

白粉病靠气流或雨水传播,发病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均容易发生该病。高温、高湿又有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3)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

②药剂防治。可选用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15%粉锈宁1500倍液、20%粉锈宁2000~3000倍液、40%敌唑铜4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倍液喷雾。也可用农抗120、农抗BO-10 2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③其他措施。保护地熏蒸消毒。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于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3.黄瓜病毒病

(1)主要症状

为害叶片和瓜果。叶片变细、皱缩,叶面不平整,泡状突起,或叶质粗厚,叶色浓淡不均呈花叶斑驳状;病果细小、畸形,或泡状突起,果面不平整,品质差。

(2)发病原因

黄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及黄瓜绿斑花叶病毒四种病毒引起,在黄瓜生长过程中,常常易混合发生。一般先从上部嫩叶显症,有的出现花叶,有的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凹凸不平,有的产生蕨叶、裂片,发病早,植株矮小或出现萎蔫。病株瓜条表面出现褪绿斑驳,或畸形呈瘤状物突起。由蚜虫传毒,蚜虫大发生时该病发生严重。而大部分病毒可在一些杂草或十字花科蔬菜上寄生,秋季棚室外的杂草和一些蔬菜又是传毒蚜虫的寄生场所,从而成为棚室内病毒的侵染来源。

(3)防治方法

目前还没有特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药剂,需通过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治蚜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常用于防治病毒病的化学药剂有以下三种:

①毒克星,又名病毒A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可用来防治番茄辣椒等作物的多种花叶病毒病。7天1次,连续3~4次。该剂在高浓度下易产生药害,一般以400~600倍液为宜。

②15%植病灵,每亩60~120毫升,加适量水喷雾,7天1次,连续3~4次。

③83增抗剂,是一种耐病毒诱导剂,用于防治多种蔬菜病毒病,定植前后喷洒,每亩600~1000毫升加适量水喷雾,7天1次,连续3~4次,既有防病效果,又有促进早熟和增产的作用。

4.黄瓜黑星病

(1)主要症状

黄瓜黑星病是真菌性病害,黄瓜生长点附近受到病菌侵染时,未展开的叶片上出现暗绿色的水浸状斑点,以后扩大呈褐色,破裂成小孔,病情严重时瓜蔓停止伸长;果实上的病斑为褐色,稍下陷,其上着生黑褐色霉层,幼果向有病斑的方向弯曲。冷凉高湿时发病重。

(2)发病原因

黑星病病菌以病株残体内的菌丝体和菌丝块在土壤里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及分生孢子附着于种皮越冬。初侵病原以分生孢子萌发芽管经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寄主病部产生的孢子借助水和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最适温度20~22℃、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连阴天、光照不足、植株郁闭、湿度过大、长期重茬和播种带病种子是引起发病的重要条件。

(3)防治方法

进行轮作倒茬,与非葫芦科蔬菜轮作2~3年。选抗病品种,还要选用无病种子,带病种子需进行消毒。除此之外,应将以下两点作为重点。

①生态防治。所谓生态防治就是通过人为的办法,加强棚室内温、湿度的日常管理,改善棚室内的生态条件,创造一种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条件,达到防治病害发生的目的。具体做法就是在温、湿度管理上要特别注意湿度的管理。在生产期严禁大水漫灌,并要采用增温降湿和高温放风方法排湿。具体做法是:每天早晨揭苫子后,棚内湿度可达90%~100%,同时出现雾气,此时不能采取通风排湿。原因之一是温室黄瓜生长期每天上午必须在28~33℃下才是最适合的高产温度,早放风温度低,很不利于黄瓜高产。原因之二是室内每提高1℃就能降低湿度2%~3%。所以上午低温放风排湿,就不如增温降湿效果好。另外,低温排湿因室内外温差小,湿气也排不出去。所以,正确做法是每天早上揭苫子后,不能马上放风,应当是关闭所有放风口,让其增温到33~35℃时再突然打开放风口(一定是顶放风口)进行放风排湿。但当温度降到30℃时要再关闭放风口,超过33℃时再放风。每天上午进行2~3次的高温放风,下午放大风使温度降到25~28℃。这样就能大大降低湿度,特别是降低了夜间湿度,既有利于高产,又能很好控制湿度,减少夜间结露时间,有效地控制黑星病和各种病害的发生。

②药物防治。温室用硫磺粉熏烟。在温室定植或育苗以前翻地,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2.4克、加锯末4.5克拌匀后,分放点燃密闭熏烟1夜。7~10天后育苗或定植,能有效杀灭病菌。

当发现棚内有病株时(病苗要及时拔除)应立即采用45%百菌清烟雾剂夜间熏烟1次,同时可用40%杜邦福星8000倍液喷雾,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每7天1次。注意:几种药交替使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黄瓜灰霉病

(1)主要症状

在果实上,病菌从开败的雌花侵入,受害后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果实病部长满灰色粉状霉层。叶片染病,初期病部呈水浸状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出现灰色粉状霉层。茎部染病,严重时折断。

(2)发病原因

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相对湿度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春季温度在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连阴雨时,或棚室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且温度低时,适宜病害发展流行,病害重。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黄瓜灰霉病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药剂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有效的防治办法就是加强棚室内的栽培管理,如保持棚面清洁,增强光照,及时放风。避免在阴雨天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最好选在晴天上午浇水,膜下暗灌,减少棚内湿度。

②清除病残体。及时摘除花瓣、病叶和病果。因为病菌主要侵染花瓣,如果能及时在花瓣凋萎前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明显减轻发病。

生物防治。用木霉素300~600倍液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值得推广。

④药剂防治。鉴于灰霉病菌已对速克灵制剂产生抗药性,不再使用速克灵农药。根据病菌侵染规律,喷药要提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最佳适期为发病初期即花果期。从花期开始喷药,一直到结瓜期,每隔7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进行2~3次。选择不同用药方法以及不同药剂品种,交替轮换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药剂防治有烟熏和喷雾。最好选用烟熏剂防治。

6.黄瓜枯萎病

(1)主要症状

田间鉴定的典型症状是:剖视病茎,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土壤潮湿时,在根茎部有白色绒毛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幼苗期(幼苗出土后)两片子叶不均匀黄化,并萎蔫下垂,扭曲畸形,根和根茎处腐烂变褐,植株生长停滞,萎蔫枯死。开花结瓜期感染,初始时病株下部叶片退绿、变黄,中午失水萎蔫、傍晚又逐渐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并往上部叶片发展,几天后,植株枯死。病株茎蔓基部纵裂,表面产生粉红色的胶质物及分生孢子层(病害较轻的植株,下部叶片的叶脉退绿,出现网状黄色斑痕)。有的植株出现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的现象,是由于植株的部分维管束受感染的缘故。

(2)发病原因

枯萎病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及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生命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害主要靠雨水、灌溉流水、土壤耕作、种子、地下害虫、线虫传播。由于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根的伤口、地下害虫多的土壤,发病较重。病害发生、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年的初侵染菌量及如下因素,即与病菌在土壤中积累的多少有关,一般枯萎病的发生与黄瓜连作的年限成正相关,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老菜区比新菜区重。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灌溉排水不良、土壤冷湿、耕作粗放,对黄瓜的根系发育不利,枯萎病发生重。

此外,施肥不足、缺乏有机肥及过多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的基肥,发病重。酸性土壤不利于黄瓜生长,而利于病害发生,pH4.5~6的土壤发病较重,pH3.5以下、pH9.0以上不发病。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易感品种发病重。土壤温度在8~34℃均能发病,在24~28℃发病最重。

(3)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是防治枯萎病的重要措施,最好轮作3年以上,苗床地2~3年改换1次。

②嫁接防治。由于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侵染或仅轻度侵染其他瓜类作物。因此,可把黄瓜和其他瓜类作物进行嫁接,如以黑子南瓜为砧木,其他黄瓜抗病品种为接穗进行嫁接,定植嫁接苗时,埋土应在嫁接口以下,防止病菌从嫁接口入侵。

③选用抗病良种,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种1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可减少病原菌入侵。

④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田间卫生。抓好肥水管理,采取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增施磷钾肥、腐熟有机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力,每次采瓜后,浇水追肥,以防植株早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根周围的土壤用石灰消毒。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植株根周围浇灌,每株用药200~250毫升。重病地或苗床土播种前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以1∶100的比例配成药土,每亩施用1.25公斤灭菌。

7.黄瓜霜霉病

(1)主要症状

俗称“黑发”、“火龙”。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病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斑点很快扩展,1~2天内因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早晨湿度大时比较明显。1~2天后水浸状病斑逐渐变黄色、黄褐色至褐色,此时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的病斑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致使叶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植株提前拉秧。上述症状是感病品种的典型症状。抗病品种发病,叶片褪绿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多角形甚至圆形,病斑背面的霉层稀疏或没有,病情发展较慢,很少造成提早拉秧。

(2)发病原因

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在南方或北方温室种植的黄瓜上越冬,借风、雨向四周传播蔓延。

病菌喜温湿的条件,萌发和侵入需要叶片有水滴存在。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22℃,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利于发病。多雨、多雾、多露和昼夜温差大,阴雨和晴天交替出现的天气,发病早而重。保护地黄瓜温湿度控制不当,放风不良,或傍晚灌水,使叶面长时间保持水膜,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叶面存在水膜时,孢子囊1.5小时即可萌发,2个小时后即可完成侵入发病。病斑形成后,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4个小时病斑上即可产生孢子囊。条件适宜时病菌由气孔侵入发病,潜伏期只有3~5天。植株生长衰弱时病情加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露地栽培的品种有津春4号、津春5号、中农4号、中农8号、夏青4号、津研4号等;大棚栽培的品种有津春1号、津春2号、津优1号、津优3号、中农5号、中农7号等;温室栽培的品种有津春3号、中农13号、津优2号、津优3号等品种。在选择品种时要做好充分调查,不可盲目,并要认真阅读品种介绍。优良的抗病品种对黄瓜霜霉病均能达到抗病或高抗病的要求,防病效果显著,并可以节省大量的农药和劳动力,减轻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②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盛瓜期后植株容易早衰,及时追肥灌水。最好定期喷施尿素及0.2%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营养,提高抗病性。

③积极采取生态防治措施。利用黄瓜和霜霉病菌的生育性状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黄瓜生育而不利于病菌发育的环境来控制病害发生,效果非常明显,如表1。

表1 温度湿度管理对黄瓜及病菌的影响

img1

具体做法是:白天把温室气温控制在28~32℃,超过30℃逐渐放风,当下午温室气温下降到20℃时及时闭风,而日落后再打开通风口通风。一般夜间外界最低气温10℃时,通风1小时,以后外界气温每升高1℃,延长通夜风1小时,13℃时可整夜通风。

生态防治的关键是:防止温室大棚内出现95%~100%的相对湿度,不在叶片上产生水膜。除了通风换气外,灌水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渗灌,灌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湿度高时也可在早晨进行。灌水后闭棚提温,然后通风排湿,阴天不宜浇水。

④药剂防治。幼苗定植后,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喷1次。进入采收期以后,用40%乙磷铝400倍液+2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多菌灵500倍液,三种药剂混合后喷施叶片,防治霜霉病兼防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和黑星病。7天喷1次,连喷2~3次,最好在灌水后喷施。如有烟剂最好选用烟剂,如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用250克,把药分成4~6份均匀放置于棚内,傍晚闭棚后点燃熏烟,7天熏1次,连续熏2~3次,同样可以达到防治效果,且不会造成棚室湿度过大,加重病害的发生。

发现中心病株时,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75%大克灵可湿性粉剂150~300克/每亩;40%达克宁悬浮剂150克/亩;72%克露可湿性粉剂150~300克/亩;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300克/亩。

⑤高温闷棚。病势发生严重,利用药剂已经控制不住病情时,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具体方法是:选择晴天10时左右密闭大棚或温室,使气温上升到44~46℃,持续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通风使湿度恢复常温。闷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增强黄瓜的耐热性,湿度计必须挂在垄头的位置,瓜秧接触到棚膜时要弯下垄头。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

8.黄瓜角斑病

(1)主要症状

黄瓜角斑病是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能够为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上因微小叶脉被切断而形成碎小的角状病斑,病部显得较薄,正面的病斑为褐色,背面开始呈水浸状,然后变白干枯。主要特点是在病斑上有菌脓溢出,最后病部脱落,在瓜条上和病蔓上开始是水浸状斑点。然后变为褐色,同样在病部有菌脓溢出,瓜条上的病部可逐渐深入果肉,通过维管束可深至种子,此时种子是带菌的。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区别有三:①霜霉病的叶部症状是形成较大的棱角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细菌性角斑病的叶部症状是病斑较小而且棱角不像霜霉病那么明显,有时还呈不规则形。②霜霉病病斑上,后期出现的是霉层(真菌病征),细菌性角斑病病斑上出现的是菌脓(细菌病征)。③霜霉病病斑末期变深褐干枯为止,细菌性角斑病变白、干枯、脱落为止。

(2)发病原因

病菌是依附于种子内部和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第2年靠种子、雨水、昆虫及田间操作等途径,从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植株内部,如果是种子带病,子叶期就可发病,子叶背面的病斑上会产生乳白色菌脓,靠风、雨等传播侵染。在温暖、多雨、低洼、连作等条件下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耐病品种。据中国、日本等国家对已有定型的品种专门进行人工接菌鉴定,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如中国的鲁黄瓜四号、87-2等为抗性品种。

②选用无病种子。制种田生产中,应从幼苗开始到成株都注意病情的发展选择无病植株和无病瓜采种,对播种用的种子可用50~52℃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150倍的甲醛溶液浸种1~1.5小时,清水漂洗后催芽播种。

③加强田间管理。除选用非黄瓜前茬地进行育苗外,并应避免连作2~3年,在基肥和追肥中注意加施偏碱性肥料,有控制病害发生的作用。

④干热消毒。可统一用70℃恒温72小时的干热处理种子法与其他种传病害一并进行消毒处理。

⑤药剂防治。可选用2000~30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注意重点喷布叶片的背面以及茎蔓和瓜条,或选用铜皂液(硫酸铜∶松碱合剂∶水= 1∶6∶700)进行喷雾防治。

9.番茄病毒病

(1)主要症状

番茄病毒病在田间症状主要有花叶型、卷叶型、条斑型3种。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缩的不正常现象,病株较正常植株略矮。卷叶型: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曲,小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整个植株萎缩,有时丛生,染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上,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蔓上为黑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茎、果内部。

(2)发病原因

由烟草花叶病毒或其他一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在高温与强光下易发生。

烟草花叶病毒可在多种植物上越冬,种子也带毒,成为初侵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附着在番茄种子上的果屑也能带毒。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田间杂草等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汁液也可传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引致番茄发病。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施用过量的氮肥,会造成植株组织生长柔嫩易于发病。番茄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在一年里往往有周期性的变化,春夏两季烟草花叶病毒比例较大,而秋季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

(3)防治方法

①针对当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近年国内新育成抗烟草病毒的品种有鲁番茄5号、佳粉15号、中杂7号、毛粉802及中蔬4号、5号、6号等。

②实行无病毒种子栽培生产。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后再催芽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定植用地要选用未种番茄或未发生番茄病毒病的田块,对曾发生番茄病毒病的田块一定要进行深翻,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有条件的施用石灰,促使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

③实行轮作换茬。避免间套作和连作,减少和避免番茄病毒病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育苗地和栽植棚地应彻底清除带毒杂草,减少病毒病的毒源;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或植宝素7500倍液,增强寄主抗病力。

④保健栽培的防病措施。一是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苗龄适当,定植时要求带花蕾,但又不老化;二是适时早定植,促进壮苗早发,利用塑料棚栽培,避开田间发病期;三是中耕锄草,及时培土,促进发根,晚打杈,早采收;定植缓苗期喷洒万分之一增产灵,可提高对花叶病毒的抵抗力。

⑤发病初期喷药控制。在发病初期(5~6叶期)开始喷药保护,用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7天再喷1次,连续喷3次,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疗效可达75%~80%。也可用1.5%植病灵8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喷雾,使用方法同上,对病毒病的防效可达70%左右,不及病毒必克的防效。还可用5%菌毒清水剂4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此外,喷施增产灵10 000倍液及1%过磷酸钙做根外追肥,均可提高耐病性。

⑥早期防治蚜虫、粉虱。育苗地和栽植地尽早应用吡虫啉喷药防治杂草、周边蔬菜上的带毒蚜虫、粉虱,杜绝蚜虫、粉虱等昆虫传播病毒,尤其是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时喷药防治蚜虫、粉虱等,可有效地预防病毒侵染,减轻番茄病毒病的发生程度。

10.番茄灰霉病

(1)主要症状

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的重要病害,为害十分严重,损失极大。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灰褐色病斑,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

(2)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微菌核随病残体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个生长季初侵染的菌源。在我国北方的病菌也可以在保护栽培设施内终年存活。病菌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甚至农事操作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多从伤口或衰老、坏死组织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可不断进行再侵染。

保护设施内环境潮湿,不通风,20~24℃的温度,有利于此病发生和流行。

(3)防治方法

①注意选育抗耐病高产良种。

②棚室栽培定植前,宜进行环境消毒(速克灵或扑海因烟雾剂500克/亩,密闭熏蒸一夜);定植后应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棚室内的湿度,发病初期应用烟雾剂(同上)控病。

③清洁田园,摘除病老叶,妥善处理,切勿随意丢弃。

④防止番茄沾花传病。在沾花时,在番茄灵或2,4-D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使花器沾药,以后在坐果时用浓度为0.1%的50%欧开乐溶液喷果2次,隔7天1次。

⑤发病初期抓紧连续喷药控病可用50%欧开乐1500~2000倍液,或50%农利灵1000倍液,或65%硫菌霉威1000~1500倍液,轮换交替或混合喷施2~3次,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以防止或延缓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

11.番茄晚疫病

(1)主要症状

叶片染病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暗褐色湿润状近圆形病斑,似开水烫伤状,直径2~3厘米,潮湿时在病健交界处长出一圈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霉烂变黑。叶柄、茎和果梗染病出现暗褐色稍凹陷的不规则形或条状病斑,嫩茎被害可造成缢缩枯死,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果实多在未着色前染病,发病部位多从近果柄处开始,出现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四周下端扩展呈云纹状,周缘没有明显界限,前期病部果肉质地硬实,果皮表面粗糙,颜色加深呈暗棕褐色,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

(2)发病原因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有时可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经3~4天潜育,病部长出菌丝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尤其中心病株出现后,伴随雨季到来,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发生期如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相对湿度75%~100%,持续时间长。相对湿度高于85%,孢囊梗从气孔中伸出;相对湿度高于95%,孢子囊形成;当寄主表面有水膜时,孢子囊才能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温度条件容易满足,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高温低湿,孢子囊易失活,常温下相对湿度低于80%仅存活几小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栽培过番茄的地块,隔3~4年后再种番茄,并不宜与马铃薯、茄子连作和邻作。

③加强栽培管理。严格防止在栽培番茄的温室中育苗。定植不要过密,早插架,及时整枝,清除植株下部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早培土,注意排除低洼地积水。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即应注意防风排湿,避免造成利于发病的条件。早春晚秋注意防寒,适当提高棚室内的温度。发病初期及时摘掉病叶,彻底清除病残株深埋或销毁。

④药剂防治。做好病害发生流行的预测预报工作,是病害防治成败的关键。一般在出现中心病株时即应普治。喷药前先摘除病叶。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160~200倍的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均可。一般每亩用药液50~60公斤,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4~5次。还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即DTM)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株用0.3升灌根,隔10天1次,共3次。保护地番茄为避免喷施药液增加湿度,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安全型),每亩次200~250克,或使用50%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

12.番茄叶霉病

(1)主要症状

①叶片受害,最初在叶背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或浅黄色褪绿斑,后在病斑上产生灰色渐转变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正面呈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病斑扩大常以叶脉为界呈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而死亡,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②嫩茎及果柄上也可产生与上述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凋落或幼果脱落。

③果实上病斑从蒂部向四周扩展,扩大到果面的1/3左右,病斑呈圆形,后期硬化,稍凹陷,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2)发病原因

①叶霉病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9~34℃,最适温度为20~ 25℃。一般气温在22℃上下,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和病害发生。

②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影响孢子的形成和萌发,不利于病害发生。

③温室、塑料大棚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常诱发叶霉病发生。

④露地栽培遇闷热天气,阴雨连绵又排水不良,定植过密,土质通透性差,多年连作,容易发病。

⑤不同番茄品种对叶霉病抗性具有明显差异。

(3)防治方法

①选播抗病品种。一些番茄品种,如沈粉3号和佳粉等,有较强的抗叶霉病能力;双抗2号和抗病佳粉,对叶霉病生理小种1号和2号具有抗性。选择抗叶霉病番茄品种,应注意随病原菌生理的变化,及时更换品种。

②消除菌源,设无病留种田或进行种子处理。远离番茄生产地设种子繁育田,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免受叶霉病侵染和为害。种子播种前用100倍2%农抗120浸种5~12小时或200倍4%瓜菜烟草型农抗120浸种3~6小时,可有效杀死黏附于种子表皮或潜伏在种皮内的病原菌,同时农抗120内含17种氨基酸和其他多种营养物质,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也可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沥水后催芽播种或晾干备用。

③合理轮作。重病田不宜再种番茄,应与瓜类或豆类蔬菜间隔3年轮作。

④棚室消毒。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和旧址塑料大棚,在番茄定植前进行消毒处理,每亩用1.5公斤硫磺粉,3.0公斤锯末粉,混合后分几处点燃闭棚熏蒸一夜。

⑤加强管理。塑料大棚和温室栽培番茄,应加强温、湿度管理,及时放风排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灌水。露地栽培番茄要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实行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雨后排水,并进行浅中耕,降低湿度,以破坏发病的生态环境。

⑥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病果,拔除病秧。及时喷200倍液2%农抗120、500~600倍液4%农抗120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全面保护。喷药时特别注意叶片背面,并且喷洒要均匀、周到。

13.辣椒病毒病

(1)主要症状

以花叶型为主,病株全株叶片褪绿。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幼叶变窄小,叶边缘向上卷曲,深绿色部分突起呈泡状。也有少数病株上部叶片开始出现明脉及褪绿斑点,然后叶脉呈褐色或黑褐色坏死,并沿叶柄扩展至茎秆呈环死条斑。早期落叶、落花、落果,重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久不封垄,最后枯死。果实生长慢,果面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易腐生其他杂菌而烂果。田间症状多为复合侵染造成的。

(2)发病原因

该病一般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的气候条件下,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发病重;植株生长茂密、徒长、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辣椒病毒病发生的轻重与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栽植适龄壮苗,合理密植,早期防蚜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辣椒病毒病。

①辣椒定植后的生长情况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在北方,如果采用风障、薄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早春辣椒定植时,用塑料小棚短期覆盖25~30天,覆盖期间放风可逐渐由小到大,最高温度控制在25~27℃,经大放风几天后再揭膜,可使辣椒不发病或发病轻。而不覆盖的辣椒要采用设立风障或地膜覆盖等办法来提高地温。如果早期环境条件不利于辣椒秧苗的生长,则病毒病加重。

②定植健壮、适龄的幼苗比弱苗、老龄苗生长好,病毒病轻。

③选用抗病品种,或利用杂种一代。

④田间管理。有机肥缺乏,施氮素化肥过多,中耕粗放不及时,使植株不能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性。

⑤轮作。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发病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还与邻茬有关,辣椒地块的邻茬为番茄则发病重。

⑥蚜虫是传播辣椒病毒病的媒介,蚜虫发生严重,往往病毒病发生也严重。防治蚜虫不及时会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

14.辣椒炭疽病

(1)主要症状

辣椒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染病初期出现水浸状黄褐色圆斑,逐渐变为边缘褐色,中央呈灰褐色,斑面有隆起的同心轮纹,往往由许多小点集成。小点有时为黑色,有时呈橙红色。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被害辣椒果内部组织半软腐,易干缩,致使病部凹陷,呈膜状,有的破裂。染病果实易脱落,果实受害后降低销售价值,甚至无法作为商品出售。叶片染病时会形成褐色,中间浅灰色的近圆形病斑,果梗被害时生褐色凹陷不规则病斑,干燥时往往会开裂。

(2)发病原因

炭疽病是辣椒一大病害,温度在12~33℃范围内,都适合发病,其中以27℃左右,相对湿度87%~95%为发病最佳的气候条件。因此在春末夏初,高温多雨季节,田间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通风透气不良等因素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用抗病品种。注意选择无病植株留种,对重病田应与瓜豆类或叶菜类蔬菜轮作2~3年,减少初次侵染的病菌来源。

②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温水烫种杀菌;或先将种子在冷水中浸10~12小时,再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也可以先用0.2%~0.5%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在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③采用营养钵培育适龄壮苗,避免栽植过密,注意开沟排水,采用合理配方施肥,保证植株生长健壮与株间通透,提高抗病力。

④挂果期开始即注意喷药防病。可选用艾菌托(70%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卡苯得(50%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达霜宁(75%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乙磷铝·锰锌(7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发现果实染病,病情上升时可选用轮多克(45%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普菌克(70%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15.茄子黄萎病

(1)主要症状

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叶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逐渐向上发展,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果实僵化不长,因此,又叫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脱落,变成光秆。剥开根、茎皮层,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

(2)发病原因

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般气温在20~25℃,潮湿多雨条件下发病重。气温在28℃以上,病害受到遏制。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盐碱地、多年连作、定植伤根、栽植过稀、冷水浇灌等,均可加重黄萎病。

(3)防治方法

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坚持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有效措施。

①农业防治。茄子黄萎病是维管束系统的病害,常规的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甚微,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践证明,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会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a.选用抗病品种。试验证明,凡叶片长圆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如郭庄长茄、黑紫茄王、西安绿茄等。

b.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5年轮作,不与茄科作物邻作,最好选用前茬为葱、蒜的土地栽培。

c.深翻增肥。进行秋翻秋整地,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5~6立方米,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10~15公斤,切忌偏施氮肥,忌施生粪。

d.施用NEB。菌根NEB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可使作物根系增加5~20倍,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范围扩大几十倍,比嫁接苗根系发达,抗病能力强。同时能分泌大量的抗生素,杀死有害菌,使作物不得或少得枯、黄萎病。如发生黄萎病,用NEB灌根后,病株可迅速恢复健康生长。使用方法:定植时亩用NEB 5袋,拌肥或加水浇灌土壤。发病初期每袋NEB加水50公斤灌根。

e.合理密植。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亩栽苗4000株左右。提高定植质量:茄子定植要坚持“四不”,即定植不过早,在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选择晴暖天气定植;起苗要带大土坨,做到不伤根;中午烈日下不栽苗,以早晚栽苗为好;栽苗不过深,以土埋平土坨为宜。实行地膜覆盖栽培,最好再扣小拱棚。

f.巧管水肥。北方6月份茄子生长前期,地温偏低,要选择晴暖天气浇水。阴冷天浇水,使地温低于15℃,诱发黄萎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要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不干裂,防止地裂伤根。“门茄”坐果后,追肥2~3次,每次每亩追氮肥10~15公斤,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②药剂防治。在茄子发病初期,用70%黄萎绝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灌根,每株灌100克,5~7天灌1次,连灌2~3次,病株可迅速恢复健康生长,效果显著。

16.韭菜灰霉病

(1)主要症状

温室、大棚韭菜病害主要是灰霉病,由葡萄孢真菌侵染,病斑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小圆斑,由叶尖向下蔓延,开始时点片发生,最后蔓延全棚,发病的韭菜有很浓的霉气味,失掉商品性。

(2)发病原因

发病温度是5~30℃,在15~20℃为发病适温,灰霉病对棚内湿度反应特别敏感,相对湿度在70%以上易发生,80%以上是大发生的重要条件。温室、大棚栽植的韭菜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特别有利灰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生产实践证明,791、嘉兴白根、大马蔺、竹竿青等较抗病,而汉中冬韭易感病。

②增施农肥和磷、钾肥。韭菜要求充足的氮肥才能高产,所以人们常常大量施用含氮高的尿素和硝铵。实践证明,大量单一施用氮肥,也正是引发灰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施足氮肥的同时,应每亩配合施用磷、钾肥。如:亩施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20~25公斤,同时施用腐熟农肥10~15立方米,这是防止灰霉病的发生争取高产的物质基础。

③高垄或高畦栽培。韭菜根部要求土壤湿润,而叶部要求干燥,露地栽培为了保持土壤湿润,作低畦好灌水,而空气干燥不易发病。温室、大棚内土壤湿润,空气必然也湿润,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可改成垄上或高畦栽培,由沟灌水向垄内渗水来保持土壤湿润,使垄上的土壤和空气干燥,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所以温室、大棚内高垄或高畦栽培韭菜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④加强通风排湿。经常通气排湿,保持空气干燥能很好控制灰霉病的发生与蔓延。

⑤加强保温,防止冻害。灰霉病极易由伤口侵入,当冬季温度低于0℃时,韭菜叶产生冻伤后,是引发灰霉病的主要条件,所以当温棚温度近于0℃时,垄上应临时用塑料扣小棚,能提高温度3~5℃,有很好的防冻作用,这样就能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⑥药物防治。做好伤口封闭,把住病菌侵染的第一关。每割一刀韭菜的同时,要把配好防治灰霉病的农药及时喷洒在根茬的伤口上,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当点片发生时及时喷洒农药控制,防止蔓延。发病后可用速克灵、扑海因、灰霉灵、多霉清等几种农药交替喷洒,结合用烟雾剂熏蒸,治疗效果比较好。

17.芹菜斑枯病

(1)主要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在叶片上病斑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扩大后,病斑外缘黄褐色,中间黄白色至灰白色,边缘明显,病斑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病斑外常有一圈黄色晕环。在叶柄和茎上,病斑呈长圆形,稍凹陷。

(2)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一年多,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条件适宜时,病菌在种皮及病残体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牲畜、农具和农事操作也能传播。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体内。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冷凉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因为病菌在冷凉天气下比在高温天气下发育迅速。而潮湿、多雨又是分生孢子传播和萌发的必要条件。所以温度在20~25℃和多雨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此外,白天干燥,夜间有露或温度过高过低时,芹菜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病害也会加剧。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植株上采种。也可使用2年以上的陈种,有一定防病效果。

②种子消毒。如果使用贮存不足1年的新种子,必须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时可用48~49℃的温水浸种30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浸后立即将种子投入冷水中降温,然后晾干播种或催芽播种。此法浸种后发芽率约降低10%。

③消除田间病残体。发病地块进行2~3年的轮作。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田间病残体要集中沤肥或深埋。

④药剂防治。芹菜苗高2~3厘米时,就应开始喷药保护,以后每隔7~10天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1∶0.5∶200的波尔多液。

⑤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

a.排开播种,躲过病期。把传统的春季一次播种,年内分期劈叶收获的方法,改为排开播种分期收获的方法,从而躲过病期。如早芹菜3月育苗,4月中旬定植,6月上旬收获;二茬芹菜4月中旬播种,7月上旬收获;伏芹菜入伏前播种,9月收获。这样,在7、8月斑枯病的流行期,早芹菜和二茬芹菜早已收完,而伏芹菜苗小,利于通过田间管理避免危害。

b.选地栽培,控制温湿度。根据芹菜“喜温凉怕酷热,喜湿润怕干旱”的特点,选黑土凉地栽芹菜,采用3天1次小水勤灌,控制田间温湿度,减轻斑枯病的为害,每亩可获得13 000公斤的高产。

c.看苗追肥用水。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芹菜因天凉温度低,连续浇粪水3~4次,苗高33厘米左右再浇清水;二茬芹菜以追硫铵为主,粪水次要;伏芹菜和秋芹菜采用硫铵加清水追肥。如遇伏雨淋袭、烈日曝晒或管理不当,容易发生斑枯病时,要及时排出田间雨水,灌清水,多施硫铵而不用粪水。

d.适当密植,及时间苗。栽植过密或间苗、除苗不及时,常造成通风不良,株间湿度大,容易发病。密度以行距10~15厘米、穴距10~15厘米、每穴6~10株为宜。

18.西葫芦白粉病

(1)主要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叶面上初现白色近圆形小白粉病斑,后连片整叶布满白粉。

(2)发病原因

病菌靠气流传播。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注意通风散湿,防止结露。

药剂防治。可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

19.西葫芦灰霉病

(1)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花和果实。花和幼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软腐,密生灰色霉状物。

(2)发病原因

病菌随病残体存活,也可以菌核体在土壤中越冬。低温、高湿为发病条件。

(3)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50%农利灵500倍液,50%多霉灵1000倍液,40%特立克8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阴雨天可用20%速克灵烟剂或10%速克灵粉尘剂,结合2,4-D沾花加入0.4%用量的速克灵或多霉灵,既防落又防病。

20.西葫芦绵腐病

(1)主要症状

果实受害后,在初期为椭圆形水浸状暗绿色病斑,稍凹陷,皮下果肉变褐腐烂,表面生白色霉层。有时也为害茎、叶,在叶柄及茎部初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潮湿时软腐似开水烫过。

(2)发病原因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随流水传播。土壤低温、高湿有利发病。

(3)防治方法

土壤处理,用乙磷铝·锰锌,按每亩用药70克,加适量细土拌匀,撒于苗床或定植穴内。

药剂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80%乙磷铝500倍液,58%瑞毒锰锌500倍液,50%瑞毒铜500倍液,50% DT5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1.马铃薯晚疫病

(1)主要症状

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和健康部分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层。茎部受害,出现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霉层。薯块受害,出现褐色稍凹陷病斑。

(2)发病原因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发病都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晚疫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春马铃薯与番茄地,应间隔300~500米。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肥,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每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58%的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达克宁悬浮剂500~600倍液。

22.马铃薯环腐病

(1)主要症状

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变黄,并出现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发病较轻的薯块外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的薯块病部变黑褐色,出现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全部腐烂。

(2)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于用刀切薯栽培,造成细菌侵入引起的。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薯前要将刀消毒。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23.马铃薯青枯病

(1)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扩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2)发病原因

马铃薯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马铃薯的严重病害。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种植带病种薯,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马铃薯不能与茄科植物和花生等作物连作,与水稻轮作防病效果好。要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多施有机肥,增施钾肥。酸性土壤,耕耙前每亩撒50~75公斤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可减轻发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用药剂进行灌根,每隔7天灌1次,连灌2~3次,每株用药液0.25公斤,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常用药剂有50%的消菌灵700倍液,或靠山水分散颗粒剂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或20%的石灰水。

24.马铃薯病毒病

(1)主要症状

发病后,植株畸形、矮小,产量降低,由于病毒病为害,可引起马铃薯种薯性能退化。马铃薯受侵染后,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

①皱缩花叶病。叶片上深绿和浅绿相间,叶片缩小,叶尖向下弯曲,皱缩,全株矮化。

②卷叶病。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呈圆筒状,病叶比健康叶稍小,叶色较淡,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

(2)发病原因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是因为种植了带毒种薯,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会加重病情。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加大行距,缩小株距,高垄深沟栽培,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减轻发病。

②治蚜防病。马铃薯出苗后,立即喷药,防止蚜虫传毒。

③药剂防治。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 600倍液喷施,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防病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