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鱼病病原的基本特征

鱼病病原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草鱼出血病病毒在24℃以下呈隐性感染,鱼不发病;24℃以上对当年草鱼种有很强的致病力。此外,许多微生物还具有感染的特殊性和抗原的多样性等特征。这种生活方式称寄生生活,被损害的一方称寄主或宿主,这些寄生物就是寄生虫。寄主营养被掠夺后,其生长、发育均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以至于发病。

第二节 鱼病病原的基本特征

能使鱼类致病的病原体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概括起来,分为微生物和寄生虫两大类,并由其引发传染性和侵袭性两大类疾病。

一、传染性鱼病的病原体特征

传染性鱼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大致具有下列特征。

1.具有很大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通常表现为病原体的生活方式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之而来的则是生化和毒力——致病力的改变。

(1)因环境而改变其生活方式 许多种鱼类病原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水霉和一些气单胞菌不仅可以从病鱼体中分离出,也可以从健康鱼的体表或体内分离出,甚至可以从水体、底泥和螺蛳体内分离出。例如,水霉菌本是典型的腐生菌,它广泛存在于水体中,不感染健康鱼,但如鱼体有创伤,水霉菌即可感染并改营寄生生活。

(2)因条件而改变其致病力 有些微生物可常年在鱼体内生长、增殖,但并不一定致病,有些只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毒力增强才使鱼致病。例如,草鱼出血病病毒在24℃以下呈隐性感染,鱼不发病;24℃以上对当年草鱼种有很强的致病力。一些嗜水气单胞菌亦是这样,平时不发病,当条件改变时,就会变成致病菌

2.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1)对酸碱环境的高度适应 许多致病菌对酸碱环境都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如赤皮病的病原体——荧光假单胞杆菌,在pH值为5~11的范围内都能很好地生存。许多种病毒对酸碱环境更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例如,常规的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都杀不死草鱼出血病病毒。

(2)对温度的广泛适应 许多致病菌对温度亦有广泛的适应能力。一般温水性鱼类的致病菌可在10℃~40℃的范围内很好地生存,而在25℃~30℃的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并产生较强的毒性而使鱼类致病。如柱状屈挠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

此外,许多微生物还具有感染的特殊性和抗原的多样性等特征。前者表现为对特定种类和器官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后者表现为抗原结构因种类而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水体、同一菌(毒)种可产生抗原结构不同的菌(毒)株,显示出免疫力的差异性等。

二、侵袭性鱼病的病原体特征

1.以寄生生活为基本特征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摄取其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这种生活方式称寄生生活,被损害的一方称寄主或宿主,这些寄生物就是寄生虫。

(1)寄生的基本类型 按寄生物寄生的部位、性质和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基本类型:

①按寄生部位分

体内寄生 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体内(如脏器、组织、肌肉、腔道、血液等)的称体内寄生。如绦虫、棘头虫寄生于肠腔,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于眼内,锥体虫寄生于血液内等。

体外寄生 寄生物寄居于寄主的体表(如皮肤、鳍条、鱼鳃等处)的称体外寄生。如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中华鳋、鱼鲺、指环虫、三代虫等,分别寄生于上述各个部位。

②按寄生性质分

专性寄生 寄生物不能自由活动,必须依靠寄主才能生存的,称专性寄生。如许多种孢子虫、锥体虫等。前者可寄生于寄主的不同部位,后者则专门寄生在血液中。

兼性寄生 寄生物具有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交替阶段,但又必须通过寄生阶段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兼性寄生。如蚌类的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成体则营自由生活;又如锚头鳋和中华鳋的幼虫均营自由生活,而雌性成虫则在鱼体上营寄生生活。

③按寄生时间分

暂时寄生 亦称临时寄生,寄生物仅为获取食物才营寄生,因而寄生时间短,如鱼蛭吸食鱼血。

经常寄生 亦称驻留寄生。因时间不同又可分为阶段寄生和终生寄生两种。

(2)寄主的一般分类 寄生物营寄生生活时,有的只需一个寄主即可完成生活史,有的则因发育过程中需经历若干个不同形态、特征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要求,需要更换寄主,因而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寄主。因其情况的不同,寄主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终末寄主 寄生物的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时期的寄主称终末寄主,或简称终寄主。

②中间寄主 寄生物的幼虫期或无性繁殖期的寄主称中间寄主。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寄主,则按其寄生顺序,分别称其为第一中间寄主、第二中间寄主等。

③保虫寄主 寄生物寄生于某种动物的同一发育阶段,有时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而该动物不发病,这类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物的间接来源,因而称这类动物为保虫寄主,亦可称为储存寄主。

2.有多种多样的入侵途径

寄生物入侵鱼体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有:

(1)经口感染 寄生物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包囊等常可随同被其污染的食物、饵料生物等经口吞食,进入鱼体而引起感染,称经口感染。如球虫、粘孢子虫、侧殖吸虫、九江头槽绦虫、棘头虫等均可以此种方式侵入鱼体而致病。

(2)经鳃感染 鱼鳃是一个独特的器官,鳃部血管丰富,上皮组织很薄,寄生虫或感染期幼虫很容易附着在鳃上,并穿透鱼鳃随血流侵入鱼体,称经鳃感染。如复口吸虫的尾蚴常通过鱼鳃入侵而引起白内障等。

(3)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或其感染期幼虫通过鱼类的皮肤、黏膜和鳍条进入鱼体,称经皮感染。它又可分为两种:

①主动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或其感染期幼虫主动侵袭鱼体的,称主动经皮肤感染。如倪氏复口吸虫尾蚴的入侵。

②被动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或其感染期幼虫需借媒介物才能侵入鱼体的,称被动经皮肤感染。如锥体虫需借鱼蛭吸食鱼血而进入鱼体。

3.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可表现为三个方面:

(1)掠夺寄主营养

寄生虫寄生时期的一切营养均来自寄主。寄主营养被掠夺后,其生长、发育均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以至于发病。这种情况大多在寄生虫数量较多或虫体较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2)机械性创伤

①机械刺激 为多数寄生虫病的共同危害,如复殖吸虫用吸盘吸附在肠壁、黏膜上,单殖吸虫用锚钩附着在鱼鳃或皮肤上,鱼鲺用其口器撕破寄主皮肤,车轮虫在鱼体或鳃上滑行等,均可引起机械刺激,并常可由此而引起继发性感染。

②阻塞作用 大量寄生虫或虫卵钻入或聚集在狭窄的腔道中,可引起该腔道的栓塞或阻塞。如血居吸虫的卵或鳃霉的内菌丝可使鳃血管栓塞,侧殖吸虫可使草鱼苗的肠道阻塞,而舌状绦虫可充塞腹腔、压迫性腺并使其萎缩等。

③移行危害 当寄生虫或其幼虫,如复口吸虫的尾蚴等在鱼体内移行时,穿过皮肤或鳃,极易引起表皮组织出血;当其穿过血管、脊椎、中枢神经移行时,就会引起内出血、损伤神经、导致脊椎弯曲等症状。

(3)化学刺激和毒素作用

鱼鲺的口刺基部具有毒腺细胞,能分泌毒液;中华鳋摄食时能分泌蛋白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鳃隐鞭虫亦能分泌凝血酶等。当它们作用于寄主时,都可给寄主造成化学刺激和毒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