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视网膜病变的基本特征

视网膜病变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视网膜血管病变晚期可以出现微动脉瘤、异常的血管侧支或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水肿是由于视网膜血管受损,血浆经受损的血管壁渗漏至神经上皮层所致,通常可逆。而细胞内水肿则由于视网膜动脉阻塞后缺血、缺氧致细胞吸收水分而肿胀,呈白色雾状浑浊。短暂缺血尚可恢复,但多数因缺血不能缓解,视网膜内层细胞很快死亡。此后,视网膜虽可恢复透明,眼底色泽恢复,但视功能难以恢复。

一、视网膜血管病变

1.血管管径的变化,正常视网膜动脉、静脉管径比为2∶3,因动脉痉挛而狭窄变细,管径比可达到1∶2或1∶3或管径粗细不匀。

2.动脉硬化时血管中心反光增强变宽,血管管壁透明度下降,动脉呈现“铜丝”甚至“银丝”状,此时,与静脉相交叉处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

3.当静脉回流受阻或炎症时静脉扩张、迂曲,静脉旁可以伴有白鞘甚至血管呈白线状。

4.视网膜血管病变晚期可以出现微动脉瘤、异常的血管侧支或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

二、视网膜屏障破坏

由于各种病因使视网膜内屏障和(或)外屏障受到破坏,视网膜、脉络膜、脉络膜血管内的成分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发生不同程度、深度和不等范围的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

1.视网膜出血(retinal hemorrhage)

(1)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浅层出血来自表浅毛细血管丛,出血沿视神经纤维层走向分布,故呈线状或火焰状,多位于视盘附近视神经纤维比较浓密的部位,循环改善后,出血斑消退也较快,往往不留痕迹。

(2)点状、斑状出血:深层出血源于内颗粒层的深层毛细血管丛,出血沿细胞走向垂直空隙延伸而呈类圆点状,色暗红。吸收慢,常遗留色素或结缔组织增生。

(3)视网膜前出血:可发生于内界膜和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及神经纤维层与内界膜之间,黄斑部多见,红细胞受重力作用下沉呈水平液面,其上方为血清,并随头部的移位而移动。

(4)视网膜下出血:来源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出血位于色素上皮下时,呈黑灰或黑红色,出血量多则可以隆起,可见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位于神经上皮下者颜色鲜红、境界清楚。

(5)玻璃体出血:玻璃体本身无血管,出血均来自视网膜、脉络膜。进入玻璃体的新鲜出血呈鲜红色,久之,形成棕色尘状或白色乳糜状沉积于后下方,最终机化。

2.视网膜水肿(retinal edema) 由于眼病或全身疾病,如炎症、缺血、缺氧等,使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可导致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水肿可分为细胞外水肿和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水肿是由于视网膜血管受损,血浆经受损的血管壁渗漏至神经上皮层所致,通常可逆。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on retinopathy)、炎症等。而细胞内水肿则由于视网膜动脉阻塞后缺血、缺氧致细胞吸收水分而肿胀,呈白色雾状浑浊。短暂缺血尚可恢复,但多数因缺血不能缓解,视网膜内层细胞很快死亡。此后,视网膜虽可恢复透明,眼底色泽恢复,但视功能难以恢复。

3.视网膜渗出

(1)硬性渗出斑:血-视网膜屏障受损后,血浆内的液体和类脂质从视网膜血管内溢出,液体吸收后残留类脂质沉积在视网膜内称硬性渗出(hard exudate)。常位于后极部,呈黄色颗粒状。

(2)黄斑部星芒状渗出斑:黄斑区的硬性渗出与内丛状层(又称Henle纤维)的走行一致,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3)棉絮状白斑(cotton-woo spot):曾被称为“软性渗出”(soft exudate),但实质上并非渗出,而是由于毛细血管闭塞致组织缺氧以至神经轴索断裂、肿胀而形成的似棉絮状的白色斑,多分布于视盘周围。

三、其他表现

1.视网膜色素改变 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变性疾病、炎症等可发生色素分布异常,色素减少(脱色素)、色素沉着、脂质沉着等。

2.增生性病变 由于出血、外伤、炎症以及视网膜裂孔形成,在不同的细胞介导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下,视网膜前、后表面发生增生性病变,形成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