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有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区结核分枝杆菌野生株总毒力水平及地区内各野生株的强毒株和弱毒株的构成比是不一样的。硫脂不仅增加了索状因子的毒性,而且也抑制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吞噬体的融合,促进有毒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繁殖,显示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作用。当然,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因子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阿拉伯甘露糖脂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结核病病人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原成分。

第六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

细菌的病原性或致病性包含着病原菌引起宿主病理性反应及反应强度两方面含义。后一方面的含义即通常所称的毒力。因此,病原菌的病原性和毒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为菌种的属性,后者指不同菌株的毒力。

现有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区结核分枝杆菌野生株总毒力水平及地区内各野生株的强毒株和弱毒株的构成比是不一样的。据报道,南印度地区分离的野生株75%以上是弱毒株,而日本和英国野生株强毒株占优势。我国学者报道,上海地区强毒株比例为45.5%,中等毒株29.5%,弱毒株15.9%。另一报道指出,北京、黑龙江、新疆、四川和海南地区90%以上的野生株为强毒株。这种毒力异质性可能和感染者的发病、发展和预后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不像普通细菌那样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也无荚膜和细胞外侵袭性酶类。其毒力、致病性主要是与其在机体细胞内、外生长与大量繁殖,机体由菌体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引起免疫损伤以及变态反应导致一系列组织学上的变化有关。其毒性物质主要是索状因子和硫脂,也包括其他的脂类和菌体蛋白。

Middlebrook等于1947年发现了索状因子,注意到有毒菌株与索状因子的毒力之间有高度关联。1950年,Bloch从有毒分枝杆菌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类脂质的成分——索状因子,经鉴定是6,6-二分枝酰-a,a'-海藻糖。小剂量(0.02mg)反复注射小鼠腹腔内,出现明显的毒性作用。索状因子可作用于巨噬细胞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注射抗索状因子抗体可失活索状因子的作用,但仍不能保护家兔免于结核病感染。因此,1972年,Coren又提出索状因子是否是真正的毒力物质的问题。硫脂不仅增加了索状因子的毒性,而且也抑制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吞噬体的融合,促进有毒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繁殖,显示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作用。当然,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因子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阿拉伯甘露糖脂(LAM)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结核病病人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原成分。在肉芽肿组织中分离到的巨噬细胞中发现丰富的阿拉伯甘露糖脂成分。磷脂是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的毒力因子,经腹腔注射家兔后也可产生典型的结核病变,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增强变态反应,产生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