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虫害及防治方法

虫害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若虫孵出后先爬行数小时,选适当场所便固定刺吸危害。成螨和若螨均在叶背吸食汁液,可使植株早衰,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靠爬行或吐丝下垂,或借气流、水流及人为携带逐渐向四周植株扩散,形成中心受害株。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残株落叶及杂草,以降低虫口基数。嫩茎嫩枝受害后,呈黄褐色,扭曲畸形、顶端干枯、秃顶,似病毒病症状。果实受害,果实呈茶锈色,木栓化。由于虫体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常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三、虫害及防治方法

日光温室辣椒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白粉虱、红蜘蛛、茶黄螨、蚜虫、美洲斑潜蝇、蓟马、野蛞蝓等。豌豆潜叶蝇、棉铃虫、斜纹夜蛾、地下害虫等虫害偶有发生。

1.白粉虱 白粉虱是宁夏温室蔬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众多,喜害茄料、瓜类、豆类等蔬菜。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吸收汁液,使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萎蔫、枯死。成虫排泄的蜡质物会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植物呼吸作用,易诱发煤污病,使商品菜外观变劣、品质降低。

(1)形态特征 属同翅目粉虱科。成虫体长1~1.5毫米,黄色,背有白色蜡粉,翅白色,不透明,前翅有2条脉纹,后翅1条脉纹。幼虫共3龄,长椭圆形,扁平,半透明,黄白色或黄绿色;初龄幼虫有触角及足,复眼红色,能爬行,蜕皮后,触角与足消失,用喙固着于叶背;固定了的幼虫体缘密生蜡质细齿,背面常有弯形蜡刺10对。蛹化于老熟幼虫的皮壳中,长约0.8毫米,白色、淡绿色至黄褐色,前端可透见红色眼点。卵长约0.2毫米,枣核形,表面平滑有光泽,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下端有短柄。

(2)生活习性 白粉虱在温室中为害并越冬,无滞育和休眠现象,完成1代约需30天。白粉虱多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孤雌生殖,每头雌虫可产卵324粒左右,散产于叶背。若虫孵出后先爬行数小时,选适当场所便固定刺吸危害。成虫有趋嫩性,喜在上部嫩叶上取食产卵,并随寄主生长而转移,形成了成虫、卵、若虫在植株上垂直分布的特点。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白色、银灰色有负趋性。

(3)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残体和杂草,以减少虫源。②培育无虫苗,防止直接将虫源带入温室。③秋后栽培种植前要对温室进行灭虫处理,并架设防虫网,防止大田虫源进入。④在门口或通风口悬挂白色或银灰色塑料条,拒避成虫进入;或在棚室内设黄色诱虫板(带)诱集成虫。⑤药剂防治。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剂1500倍液喷雾,隔6~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也可每亩用22%敌敌畏烟剂250~400克进行熏杀。

2.红蜘蛛 红蜘蛛为多食性螨类,在蔬菜上可为害茄科、豆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成螨和若螨均在叶背吸食汁液,可使植株早衰,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辣椒叶片受害,开始时出现白色小点,后变为灰白色;果实受害,果皮粗糙呈灰色。

(1)形态特征 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雌成螨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4~0.5毫米,体锈红色,体背两侧各有1个倒“山”字形的黑斑。雄成螨背面观略呈菱形,躯体较雌成螨稍小,体淡红色,体背两侧也有倒“山”字形斑。幼螨体近圆形,色泽透明,3对足,取食后,体色变暗绿色。若螨体色变深,4对足,体侧出现明显的块状色素。卵圆球形,有光泽,直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逐渐变为深暗色。

(2)生活习性 红蜘蛛在温室条件下冬季不休眠,可周年为害。开始时点片发生,有趋嫩性,一般先危害下部叶片,自下而上蔓延。靠爬行或吐丝下垂,或借气流、水流及人为携带逐渐向四周植株扩散,形成中心受害株。高温低湿利于其繁殖为害,发育适温为21℃~30℃,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大于70%的条件下不利发生。与瓜类、豆类等作物间作会加重红蜘蛛的为害。

(3)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残株落叶及杂草,以降低虫口基数。②合理间作或轮作。红蜘蛛喜叶背多茸毛的寄主,种植时如与光叶蔬菜间作或轮作,可减轻为害。③合理浇水,增加室内湿度,可减轻红蜘蛛的为害。④药剂防治。要把红蜘蛛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可选用73%炔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四螨嗪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唑螨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交替喷施2~3次。重点喷施叶背面,喷匀喷足。

3.茶黄螨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蔬菜上主要为害辣椒、茄子、番茄及瓜类、豆类等。成螨、若螨群集到幼嫩部位刺吸取食。为害叶片后,受害部位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小、变窄、僵硬、直立、皱缩。嫩茎嫩枝受害后,呈黄褐色,扭曲畸形、顶端干枯、秃顶,似病毒病症状。花和花蕾受害后变小,重者不能开花、坐果,或落花、落果。果实受害,果实呈茶锈色,木栓化。由于虫体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常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1)形态特征 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茶黄螨虫体很小,肉眼看不见。成螨体形似蜘蛛。雌成螨长约0.21毫米,椭圆形,淡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纤细,跗节末端有一条很长的鞭状刚毛;雄成螨长约0.19毫米,体较狭长,近菱形,乳白色至淡黄色,足4对,第4对足较粗壮,跗节末端有1条几乎与足等长的端毛是其最显著的外形特征。卵微细,椭圆形,无色透明,长约0.11毫米,卵面有纵向排列的白色小瘤。幼螨椭圆形,3对足,乳白色,腹末端尖,有1对刚毛。若螨体梭形,半透明,被幼螨的表皮所包围,是静止的生长发育阶段,又称此为“静止期”。

(2)生活习性 茶黄螨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终年都可发生为害。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进行孤雌生殖。雌若螨在雄螨体上蜕皮1次变为成螨后,即交配产卵,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2~3天,若螨期2~3天。该螨喜温好湿,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是25℃~30℃,相对湿度是80%~90%,气温在28℃~30℃,4~5天完成一个世代,18℃~20℃时,7~10天一代。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只有相对湿度在80%以上才能发育,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生长,在适温、高湿、日照弱的天气条件下,其种群增长快,为害重。茶黄螨成螨活泼,具明显的趋嫩性,其为害部位主要为植株顶部嫩叶背面,当嫩叶变老时,雄螨携带若螨向幼嫩部位迁移,因此又被称为“嫩叶螨”。茶黄螨也喜在嫩茎、花及幼果上取食。远距离可通过风力扩散,近距离传播靠人为携带或螨体爬行。

(3)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及时清除受害的残株、落叶,以减少虫口基数;收获后彻底清除残株败叶,以减少虫源。②加强管理。增强光照,及时通风,适量灌水,调节温度,降低湿度,营造不利红蜘蛛生活的环境条件。③药剂防治。茶黄螨生存周期较短,繁殖力极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可选用73%炔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0%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或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2000~3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时应着重喷嫩叶背面、嫩茎、花器及幼果等部位。注意药剂交替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4.蚜虫 蚜虫主要在辣椒叶背或嫩梢嫩叶上为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使植株矮小,造成减产。其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的正常生理机能。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体,造成的损害远大于蚜虫自身的为害。

(1)形态特征 属同翅目蚜总科。蚜虫虫态多型,如有翅蚜、无翅蚜、有翅若蚜、无翅若蚜、性蚜、干母、干雌等。有翅孤雌蚜体长1.2~3.3毫米,体色有黄浅绿、深绿、墨绿、紫黑、黄褐、紫红等多种颜色,触角6节,短或长于身体,不同种各节有色泽变化,有透明的翅2对,腹管多为圆筒形,上有不同纹饰,尾部多为圆锥形,上有数量不等的刚毛;无翅孤雌蚜外观体形、体色等与有翅蚜相似,只是无翅蚜胸部没有有翅蚜发达;若蚜分4龄,形态特征基本上同于成蚜,唯体形小于成蚜,若蚜分有翅若蚜和无翅若蚜。

(2)生活习性 在温室中可终年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期。高温低湿有利于其繁殖、迁飞活动。最适发育温度在20℃左右,4~5天便可繁殖一代,蔓延很快,气温超过27℃,加上高湿,对蚜虫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微风便于蚜虫的迁飞扩散,强的气流能帮助蚜虫远距离迁飞。

(3)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彻底清除杂草,集中处理,以减少虫源。②利用蚜虫的趋性,挂黄板诱杀,每亩挂6~7张,或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迁入。③药剂防治。应掌握蚜虫点片发生阶段的喷药防治。可用22%敌敌畏烟剂每亩0.5千克,分放4~5堆,密闭熏3小时以上,杀蚜效果很好;还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又多在心叶、叶背及皱缩处为害,所以喷药要细致,选用内吸剂为好。

5.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寄主有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多种蔬菜。成虫、幼虫均可为害,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取食叶肉,产生不规则蛇形的白色虫道,虫道内两侧有黑色虫粪,破坏叶绿素而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成虫把植物叶片刺伤呈点状白斑,进行取食和产卵,导致大量叶组织细胞死亡

(1)形态特征 属双翅目潜蝇科。成虫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体淡灰黑色。复眼酱红色,小盾片鲜黄色,中胸背板黑色发亮,腹部大部分为黑色,背板两侧为黄色。足基节黄色有黑纹,腿节基本为黄色,胫节、跗节棕黑色,翅长1.7~2.25毫米。卵椭圆形,米黄色,稍透明。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幼虫有3龄: 1龄较透明,近乎无色; 2~3龄为鲜黄色或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蛹为围蛹,长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前期鲜黄色,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呈红褐色。

(2)生活习性 在温室条件下可周年为害,无休眠现象。撤膜后,迁至露地蔬菜上为害,9月份再转移至温室中为害。繁殖速度随温度、寄主的不同而变化,一年可发生多代,条件适宜时12~16天完成一个世代,各代历时12~32天。成虫寿命一般为3~7天,多在上午羽化,雌虫24小时内即可交尾产卵,交尾后以产卵器刺伤叶片表皮,在伤口处取食并产卵,卵散产于叶面表皮下的组织内,在适温下卵期2~3天。雄虫不能刺伤叶面表皮,在雌虫刺伤的伤口上取食。成虫夜伏昼出,10时至16时活动较强,10时至11时活动最强,取食花的蜜露,有趋黄性。成虫有飞翔能力,但自然扩散能力不大,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卵和幼虫随寄主植株传播。幼虫共3龄,寿命4~10天,孵化后的幼虫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组织,形成蛇形弯曲隧道;成熟后的老熟幼虫钻出叶面,在叶面、土壤中化蛹、羽化。24℃左右是发育最适温度,繁殖速度快,温度达30℃以上时对幼虫有抑制作用,死亡率高。

(3)防治方法 ①合理密植。提高通风透光率,减少枝叶荫蔽,创造不利于该虫生长发育的环境。②清洁田园。把摘除的被害叶片和有虫的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③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黄性,使用均匀涂上机油等黏着物的黄板诱杀成虫,黄板一般悬挂在植物顶部。④药剂防治。该虫对药剂最敏感的虫态是成虫和低龄幼虫,适时用药是关键。防治成虫应在羽化高峰的上午进行,可用5%氟虫腈悬浮剂20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幼虫应在2龄以前,虫道长2厘米以下进行,可用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40%阿维·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美洲斑潜蝇易产生抗药性,要交替用药。

6.蓟马 也叫瓜蓟马,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瓜类等多种蔬菜。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心叶、嫩芽、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辣椒植株心叶不舒展,生长点萎缩,嫩叶扭曲,花器脱落。幼果受害后畸形,表皮锈褐色,严重时引起落果,影响植株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

(1)形态特征 属缨翅目蓟马科。成虫体长约1毫米,黄色。头近方形,复眼稍突出,单眼3只,橙红色,排成三角形。触角7节。前胸后缘有缘鬃6根。具缨翅两对,有长的缘毛。足跗节末端呈泡状。卵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白色。若虫体长0.3~1.1毫米,淡黄色。触角第4节异常膨大,长约占全触角的1/4。复眼红色,无单眼,无翅芽。预蛹体长0.9~1.1毫米,淡黄白色。触角向两侧弯曲。无单眼。翅芽鞘状,伸达第3、第4腹节。蛹体长0.9~1.1毫米,淡黄白色。触角往后折于头背上,第1节较其他节粗大。单眼3个,红色。翅芽伸达腹部的3/5。

(2)生活习性 蓟马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露地,冬春季节主要发生在温室大棚中。雌成虫寿命8~10天,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个雌虫产卵22~35粒。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土壤含水量在10%~18%时化蛹和羽化率都高。成虫极活跃,善飞能跳,可借自然力迁移扩散,对蓝色有较强的趋性,怕强光,多在背光场所集中为害,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才在寄主表面活动。喜欢温暖、干旱,适宜温度为23℃~28℃,适宜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

(3)防治方法 根据蓟马繁殖快、易成灾的特点,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①加强管理。清除残株虫叶,以减少虫源;小水勤浇,可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②地面覆盖塑料薄膜,阻隔若虫入土化蛹。③利用蓝板进行诱杀。④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粉1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7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隔3~4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7.野蛞蝓 蛞蝓食性杂,主要为害辣椒、白菜、芹菜、油菜等蔬菜。为害作物的幼苗、嫩叶和嫩茎。取食蔬菜叶片,使蔬菜形成孔洞或缺刻,同时,排出的粪便和爬行处留下的黏液污染蔬菜,引起蔬菜腐烂,降低品质。咬断嫩茎与生长点,造成作物缺苗断垄。

(1)形态特征 属软体动物腹足纲蛞蝓科。成体体长梭形,光滑柔软,爬行时体长30~60毫米,暗黑色、灰红色或黄白色。头前端有两对触角,暗黑色,下面一对较短,叫前触角,上面一对较长,叫后触角;眼长在后触角顶端;头前方有口,口腔内有角质齿舌;能分泌黏液,黏液无色。卵椭圆形,白色透明,能见到卵核,近孵化时色深。幼体与成体形状相同,但体色较浅,淡褐色。

(2)生活习性 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能同体受精繁殖。产卵于湿度大的土块缝隙内,平均产卵400余粒。土壤过干,影响孵化。蛞蝓以成体或幼体的形式在植物根部湿土下越冬。喜湿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被晒死,因此一般均夜间活动,傍晚出动,晚上10~11时达到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如果是连阴天且土壤潮湿,则可整天在外取食。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为15℃~2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3)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田园杂草,破坏其栖息和产卵的场所;耕翻土地,暴露虫体、卵块。②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破膜提苗等方法,以减少为害。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创造不适于野蛞蝓发生和生存的条件。④活动期用树叶、杂草或菜叶在田间作物四周堆成小堆,诱集蛞蝓,白天人工集中捕杀。⑤药剂防治。必要时可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或30%甲萘威·四聚乙醛粉剂每亩0.5~0.6千克,于傍晚均匀撒施。

8.豌豆潜叶蝇 潜叶蝇食性广泛,对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多种蔬菜均能产生危害。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在叶内取食叶肉,并形成较宽的不规则白色线状隧道,危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的叶片受害最重,甚至枯萎死亡。成虫还会吸食植物汁液使被吸处成小白点。

(1)形态特征 属双翅目潜蝇科,成虫为体长2~3毫米的小型蝇类。头黄色,复眼红色,触角、足黑色。翅透明,有紫色闪光,平衡棍黄色。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3毫米。幼虫蛆形,初孵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虫体光滑透明,长约3毫米。蛹长扁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变为赤褐色。

(2)生活习性 潜叶蝇的世代周期长短随温度高低而变化。在13℃~15℃时,一个世代30天左右; 23℃~28℃时,仅为14天左右。在温室条件下无越冬现象。成虫活跃,白天吸食花蜜和露水,也能在寄主叶面吸食汁液,有趋化性(甜汁)。雌成虫交尾后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近叶尖处的叶肉里,单粒散产,每个雌虫产卵50~100粒。幼虫孵化后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叶肉组织,粪便遗留在叶肉隧道内,严重时一叶内有数十头幼虫。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化蛹。

(3)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拔除为害严重的植株,降低虫口基数;收获后彻底清理田园,烧毁或深埋残株败叶,消除虫源。②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期用甘薯或胡萝卜煮液,加极少量敌百虫可湿性粉剂配成诱杀液,定点喷洒在部分寄主上,每3~5天喷洒1次,连续喷5~6次。③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可选用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0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已在叶内为害,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夏季高温时应在早晚喷施。

9.棉铃虫 棉铃虫是一种食性庞杂的暴发性害虫,在蔬菜上主要为害茄科、豆类、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以幼虫为害嫩茎、叶和芽,并钻蛀果实。

(1)形态特征 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5~20毫米,一般雌蛾黄褐色,雄蛾灰绿色。前翅各线纹清晰,翅中央有环形纹和肾形纹各1个;后翅淡黄色或灰白色,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宽带,中央有两个相连的白斑。老熟幼虫长约40毫米,体色变化大,有绿色、黄色、红色与黑色等,前胸气门前下方有1对刚毛。卵馒头形,自顶端至底部有多条隆起的纵线,瓣饰12~15个。蛹长17~20毫米,纺锤形,蛹初灰绿色、褐绿色或褐色,近羽化时为深褐色,有光泽。

(2)生活习性 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傍晚开始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对萎蔫的杨树枝和紫外线光有强烈趋性。交尾后2~3天,选择在长势旺盛、现蕾开花早的植株上产卵,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多产在顶尖、嫩叶和花蕾的苞叶上。初孵幼虫先吃卵壳,继而吃附近的嫩叶,被害部分的表皮形成小凹点,1~2天后被食叶形成孔洞或缺口。 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转主为害习性,3龄开始蛀果,1头幼虫可蛀果3~5个,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棉铃虫属喜温喜湿的害虫,但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虫化蛹和羽化。

(3)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②主要是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用2000国际单位/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300倍液防治2次;在幼虫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前,可选用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3000~40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000~2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几种药剂交替施用。

10.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暴发性害虫,在蔬菜中主要为害茄科、十字花科、豆类、瓜类以及葱韭等。以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花及果实,常将寄主叶片吃光,仅留主脉。在开花及结果期,常有叶、花和果实受害。

(1)形态特征 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2毫米。全体暗褐色。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不明显,肾状纹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还有1条白纹;后翅白色。卵半球形,集结成3~4层卵块,外覆黄色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6~48毫米,黄绿色至墨绿色或黑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内侧各有近似半月形或三角形的黑斑一对。其中以第1、第7、第8腹节的黑斑最大。蛹为被蛹,体长18~23毫米,赤褐色至暗褐色。

(2)生活习性 斜纹夜蛾成虫昼伏夜出,黄昏后开始飞翔,对黑光灯和糖蜜有强烈的趋性,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尾产卵。通常每头雌蛾可产卵500粒左右,所产卵呈块状,多成堆产于叶丛中或落叶下,上覆盖有灰黄色绒毛。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寄主叶片表皮成筛网状,不怕光,稍遇惊扰就四处爬散或吐丝飘散。 2龄后开始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并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幼虫畏光,白天躲在阴暗处或土缝里,傍晚出来取食。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3)防治方法 ①人工摘除卵块。在盛卵期勤检查,发现卵块和新筛网状被害叶,即摘除并销毁。②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趋性,可用糖醋液(糖∶酒∶醋∶水=6∶1∶3∶10)或豆饼发酵液诱成虫,糖醋液中可加少许敌百虫。③药剂防治。宜在幼虫低龄期用药,可选用4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5克/升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灭幼脲悬浮剂8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2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施药应在傍晚进行。

11.地老虎 蔬菜田常见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两种,食性极杂,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受害较重,主要为害蔬菜幼苗。幼虫将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植株整株死亡,常造成缺苗断垄。

(1)形态特征 属鳞翅目夜蛾科:①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0~45毫米,体暗褐色,前翅前缘及中央部分黑褐色,内横线、外横线均为黑色双曲线,中室附近肾形斑、环形斑明显,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斑,黑色,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卵半球形,初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至灰黑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毫米,体黄褐色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黑色小颗粒,腹部第1~8节背面各有2对黑色毛片,呈梯形排列,前面1对较小,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的纵带。蛹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腹末有1对臀刺,呈分杈状。②黄地老虎。成虫体黄褐色,前翅各横线不明显,肾形斑、环形斑和楔形斑清晰,有黑褐色边。幼虫,体表颗粒不明显,腹部背面各节前后2个毛片大小相似,臀板有2块黄褐色斑。

(2)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成虫昼伏夜出,在高温、湿度较大时活动尤盛。成虫取食花蜜补充营养,趋光性和趋化性强,对黑光灯、糖醋等带酸甜味的汁液特别喜好。卵散产或成堆产在幼苗叶背和嫩茎或低矮的杂草上,也有的产在田间枯枝上,每头雌虫平均产卵800~1200粒。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大多集中在嫩叶或心叶上,咬成小米粒大小的孔洞,留下表皮如窗纸; 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将叶片吃成缺刻或黄豆大的孔洞,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 4龄幼虫可咬断幼苗基部的嫩茎,并可将断苗拖入穴中; 5~6龄暴食期,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5%。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育温度为13℃~25℃。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黄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与小地老虎相似。

(3)防治方法 ①结合整地,彻底清除杂草,消灭卵与幼虫。②诱杀成虫。用黑光灯、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农药适量)诱杀成虫;或于移栽定植前,用地老虎喜食的鲜菜叶拌药于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或用鲜菜叶等堆集成堆诱捕,于次日清晨检查捕杀。③药剂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上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也可每亩用3%毒死蜱颗粒剂3~5千克沟施或撒施防治。

12.蝼蛄 蔬菜田常见的有华北蝼蛄与东方蝼蛄两种。蝼蛄食性极杂,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等多类蔬菜。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土中活动为害,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作物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使表土层形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所以,致使幼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由于温室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受害较重。

(1)形态特征 属直翅目蝼蛄科:①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或灰色,密生细毛,头小、狭长,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间有一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前足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1~2个或消失;前翅短,黄褐色,后翅纵卷成筒状,突出腹端;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椭圆形,黄褐色至暗灰色。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着生长发育色渐变深。②东方蝼蛄。外观与华北蝼蛄相似,形体小,浅褐色。前胸背板有明显凹陷的长心脏形斑,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3~4个,腹末端近纺锤形。卵黄褐色至暗紫色。若虫初孵时白色至黄色,随着生长发育渐变深。

(2)生活习性 两种蝼蛄在温室中均有为害。当地温达8℃以上时开始向地面活动,当气温在12℃~25℃,20厘米地温为15℃~20℃时活动最盛,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土中。蝼蛄以夜出活动为主,21~23时是活动高峰期,特别在湿度大、闷热的夜晚,阴天白天也可外出活动。有趋光性和喜湿性,对香甜食料如煮的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麸皮及马粪、农家肥等有很强的趋性,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厘米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因此,温暖湿润、多腐殖质的壤土、施未腐熟厩肥多的地块蝼蛄为害重。

(3)防治方法 ①施肥时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②用黑光灯或马、牛粪诱集捕杀。③人工挖窝灭虫灭卵。④药剂防治。定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1.5千克,与10~15千克细土混匀,撒施于地面上;生长期受害,可用90%晶体敌百虫原粉150克加水30倍,拌煮成5千克半熟的谷子或香的豆饼、麦,制成毒饵,每亩2.0~2.5千克,在傍晚均匀撒施在苗床下或垄间。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50~75升药液。

13.蛴螬 成虫称金龟甲,幼虫称蛴螬,为害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等多种蔬菜。幼虫在地下啃食萌发的种子,咬食根茎,常咬断根茎部,断口处呈刀切状。为害轻时菜苗发黄、枯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可咬食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能吃光全叶。

(1)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多白色,有的为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常为分种的特征。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2)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20~21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有假死性、趋光性、趋粪性和喜湿性,喜在寄主根际周围松软潮湿的土壤内产卵,卵散产,多产于10厘米深的表土层中。幼虫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为暴食期,常转移为害。幼虫终生栖生土中活动为害,因此,土壤的温度、湿度和理化特性影响幼虫的成活、活动和取食。当地温达5℃时开始向地表活动,13℃~18℃时活动最适宜,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土壤湿润利于活动,含水量20%左右蛴螬活动最盛,为害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受害重。

(3)防治方法 ①深翻地,直接、间接地消灭一部分成虫、幼虫。②施用腐熟有机肥,避免使用未发酵的厩肥;合理控制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的时期。③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和人工捕杀幼虫;定植后发现被害植株要及时挖出根际附近的幼虫。④药剂防治。毒土:定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50克,加水3千克,细沙土25千克,充分拌匀成药土,穴施或撒施土中,为避免药害在毒土上再覆一层土。灌根: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0.2~0.25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