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貌的成因及演化历史

地貌的成因及演化历史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地貌是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地质史密切相关,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地貌演化同样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其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对秦岭现代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相联系,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属于第二级剥蚀面和第三级剥蚀面范畴。进入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地以区域性的、间歇性的抬升为主,河流发育有四级阶地。

2.2.1 地貌的成因及演化历史

现代地貌是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营力奠定了地貌的地质构造基础、轮廓、大的格局和基本的地域配置;外营力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雕塑。就是说构造地貌是基础;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对地球外貌进一步的改造和修饰。

与地质史密切相关,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地貌演化同样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该区是南秦岭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此褶皱带是三叠纪中、晚期形成的。后经燕山运动,再次褶皱隆升、断裂及岩浆侵入,奠定了秦岭的基本轮廓。此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剥蚀夷平。其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对秦岭现代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燕山运动之后,刚刚形成的秦岭山地不断遭受剥蚀,到中新世初,已形成了统一的波状起伏的夷平面,这是一个始于燕山运动经过长期剥蚀的早第三纪夷平面。当时秦岭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均较低,因而还不足以像今天这样构成南北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此地质期叫做秦岭期,所形成的准平原则叫秦岭期夷平面。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承袭了前期的断块走动性质,使统一的早第三纪夷平面解体,并转化为剥蚀面,形成互相镶嵌的高度参差的山体结构。

此后,到晚第三纪,又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剥蚀和夷平过程,被肢解为高低不等的秦岭期夷平面的碎块不断遭受剥蚀,地表起伏又趋于和缓。至上新世晚期山地剥蚀面的三级结构才基本定型。

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的强烈地壳运动,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二幕,使秦岭各断块沿着长期存在的断裂带再次发生差异性升降,地表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变位和变形,三级山地剥蚀面之间的高差迅速增大,使秦岭南北两侧的坡形呈阶梯状,山地已达到了现今的巨大高差,秦岭已开始成为我国东部自然地理的重分分界。

秦岭山地只有一级代表准平原阶段的高山山顶面,其他较低的山顶面或剥蚀面是后期断裂差异运动的结果。海拔3300~3523m的太白山跑马梁,是秦岭山地最早期的,也是最高一级的夷平面。海拔2500~2800m的一级山顶面,为第二级剥蚀面。海拔1500~1800m的山顶面为第三级剥蚀面,这是秦岭山地分布最广、形态比较完整的一级剥蚀面。这三级剥蚀面都是秦岭期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升降使它们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不同的高度。与此相联系,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属于第二级剥蚀面和第三级剥蚀面范畴。

进入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地以区域性的、间歇性的抬升为主,河流发育有四级阶地。保护区内的1~3级阶地,均是中更新世以来逐步形成。

在最近1万年的全新世,秦岭仍在缓慢上升,海拔2000m以上地段,机械风化作用占优势,剥蚀作用强烈;海拔2000m以下地段,流水侵蚀作用占优势。在平缓山坡和谷底遍布现代崩积物和流水冲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