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陆开放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内陆开放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以西部地区为例,据有关统计,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45种主要矿产已探明其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1%。我国内陆地区生态脆弱性较为明显,其“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4]因此,内陆开放区的开发建设不得不面临生态资源日趋恶化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内陆开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内陆开放区的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

1.内陆开放区的生态资源现状

在我国,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以西部地区为例,据有关统计,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45种主要矿产已探明其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1%。以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以锡、镍、钒、钛、稀土为主的稀有战略性矿产,以铂族金属为主的贵金属等储量都占有较大的优势。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1%以上。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78.75%,如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盆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远景储量仅新疆就占全国的40%,西北地区煤炭储量也达到了全国的40%左右。再者,就农用地而言,中国大块成片的宜农荒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有后备耕地2448.84万公顷,占全国的72.13%;后备林地10387.78万公顷,占全国的54.15%;后备草地有1766.75万公顷,占全国的66.53%。[1]这种资源的总体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并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所需物资资源的保障程度。我国内陆开放区的生态资源禀赋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内陆开放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也是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内容。[2]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如西北生态脆弱区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300多万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是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发育形态类型最齐全地区的突出代表。[3]生态脆弱地区是一种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和过渡性的连续区域,是一种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及土地资源丧失的地区或地带。因此,所谓生态脆弱地区是指生态环境在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生态环境系统或体系抵御干扰的能力较低,恢复能力不强,且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区域。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主体部分。从总体上看,西部的生态脆弱地区各自面临着类型不同但同样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我国内陆地区生态脆弱性较为明显,其“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由于历史、体制、自然环境等原因,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二是在发生生态危机之后,由于财政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等原因,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受到干扰后自然恢复时间较长。我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获取经济利益和承担环境责任存在负比例,“西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量的剧增与环境负荷加重,来自国外和国内较发达地区的投资活动还会带来污染转嫁西部的问题”。[4]因此,内陆开放区的开发建设不得不面临生态资源日趋恶化的严重问题。

2.内陆开放区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生态资源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资源开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资源开发,便不存在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生态资源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对内陆开放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生态经济学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复合而成的系统视为生态经济系统。本质上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除了有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并且有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态功能的体现也有赖于经济发展为其保护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市场经济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生态建设是以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两者又存在着互惠共存的矛盾。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相互割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很少关注自然资源的生态效应及其稀缺性。目前,内陆开放区必须面对生态恶化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正在不断下降,生态资源已经呈现出稀缺状态,这就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将生态资源视为内陆开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本。特别是内陆开放区面临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双重考验,要摆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为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埋下了隐患。在生态脆弱的宏观背景下,内陆开放区开放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定位,促进内陆开放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内陆开放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提出的一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也就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首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不能达到可持续利用,发展就不可能是可持续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经济发展规律看,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产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资源缺乏往往导致一个地区经济滞后或具有脆弱性特点。从内陆开放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并具有持续性,是衡量内陆开放区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区域资源利用不合理,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质量。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内陆开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5]

我国内陆开放区是资源优势开发和生态环境脆弱并存的区域,要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内陆开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该是保持生态的持续性,由于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其社会和经济系统处于较低水平,而水土资源和植被资源开始退化,内陆开放区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发展生产实现经济增长不是内陆开放区的唯一目标,而是应该在环境资源限度内并且保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正在发生不可逆变化,各种生态问题已经显现,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是这些地区的首要目标,内陆开放区发展经济必须为生态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内陆开放区的目标选择以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重,当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矛盾时,应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这是内陆开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内陆开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是生态资源持续性,以生态资源持续性为首要目标正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求,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