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整理的模式

土地整理的模式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集中于农地,且大多数地区的土地整理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增加耕地或环境治理进行的整理即单项土地管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村庄土地整理结合中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房建设进行,农民住宅向按规划集中建设的中心村搬迁后,对原村庄土地进行整理。我国台湾地区把土地整理称作土地重划。虽然各国对土地整理的称呼不同,但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相同。

5.1.5 土地整理的模式

土地整理模式是指在一定阶段所表现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作业模式、组织模式和资金投入模式的总称。

5.1.5.1 国内土地整理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后来的秦汉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直到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都未间断过。中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集中于农地,且大多数地区的土地整理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土地整理的水平和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平原“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模式

平原地区,交通方便,人口密度高,地形平坦,耕地易集中。土地整理重点突出:①以上海奉贤为代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个集中”(即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土地整理模式;②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井配套、路相连,设施齐全、土地平整”的田园生态格局。例如,安徽省霍邱县创建了“八位一体”土地整理模式,即创建了田、林、路、渠、宅、塘、墓、农(高效农业)“八位一体”的土地整理模式。

2.丘陵山区“山、林、田、水、村”综合整理模式

丘陵山区,交通较为便利,地形地貌复杂。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田和居民点分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这类地区土地整理应结合流域综合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土地整理重点突出:①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②结合小流域进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整理的“六位一体”模式。例如,四川省旺苍县利用南阳村土地整理项目,打破农户承包地界,认真抓好田土坎归并,对坡度25°以下的坡地、荒地、边角地进行全面开发,使山、水、田、林、路、村相互协调。

3.单项土地整理模式

为增加耕地或环境治理进行的整理即单项土地管理。如青海省溴中县则开展了以“拆、改、圈、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安徽省六安地区以退宅还耕为突破口,提出“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总体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即抓住老宅还田、新宅限界两个重点),实行“三个纳入”,(即把退宅还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综合治理,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的“三位一体”模式;而山西省阳泉市还把“整理大小河道,增加城市可利用土地面积”纳入该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平朔露天煤矿贯彻法规,全面规划,总体安排复垦整治工作,有计划地排弃和覆土,及时采取复垦措施,及时种植,进行生态恢复,并将生物工程和机械工程相结合,小区试验和大片推广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分阶段实施;河北省武安市南北洺河综合治理。南北洺河是自然冲积而成的河道,缺乏改造和治理,生态环境差,通过综合治理可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4.“迁村并点”模式

这一模式在很多地区广为推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村庄土地整理结合中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房建设进行,农民住宅向按规划集中建设的中心村搬迁后,对原村庄土地进行整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迁村并点,村庄土地整理结合农村小康建设,主要是腾出耕地、挖掘村内空地、治理“空心村”等。

具体来讲,“迁村并点”又有四种方式:①搬迁式,即以城镇建设为依托,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扩大乡镇规模;②合并式,即将比较分散的自然村合并为相对集中的居民区,从总体上大量减少自然村的数量,形成中心村;③内调式,即对原有比较集中的村庄,本着调整、挖潜的原则,重新规划,增加安置新的住户和缩减村庄占地,逐步形成新村;④滚动式,即在不宜农业耕种的丘岗山地规划农民新村,分期分批动迁。

我国台湾地区把土地整理称作土地重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地块的高低、大小和形状以及分布状况,土地交换分合、整修田块,改善交通、水路和其他环境条件等,以实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高效利用土地、提高现在及将来的农业生产力、土地集中使用、田块标准化、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的目标。

5.1.5.2 国外土地整理模式

在土地整理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国外土地整理的内容与模式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虽然各国对土地整理的称呼不同,但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相同。

1.德国土地整理

德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分散、零碎农地实施集中化,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20世纪30年代,德国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开展土地整理。到70年代,德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又增加了景观和环境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产生的三大效益,涉及土地利用、地产调整等。由于土地整理关系到国家及个人的利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与公民、地方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进行长时间协商。

2.俄罗斯土地整理

俄罗斯土地整理是指组织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一整套国家措施,用于调节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制度;开展企业内(包括国有农场和集体村庄内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家庭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企业内的土地整理;实施土地占有、土地使用、土地租赁和经营的各种形式和措施;确定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界线;论证各项水利工程和自然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相应的投资计划;为合理利用土地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制定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改善,土地复垦,低产土地改良,防止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沼泽化,防治土地污染等各项技术措施体系;制定土地调整、田块整理、田间沟渠和护田林带、轮作田区和轮牧田区、田间道路等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

3.荷兰土地整理

荷兰土地整理包括对非农业用途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进行的非农土地整理,对以农业用途为主的区域进行的农业土地整理,为消除因公路、铁路、河流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引起的各种土地利用限制的土地调整以及改善小范围内有限数量的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分布状况的协议土地整理。荷兰的农业土地整理与非农土地整理在程序上相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两者的程序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异是: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地允许重新分配,而非农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地则不可以。

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整理过程紧密相连。从荷兰土地整理项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重心是从单纯的以调整农业为目的,演化为乡村地区更加有效的土地多重利用;而与此对应,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也逐渐从为农业生产等经济因素服务,到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与生态进程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