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土地”到“土气”

从“土地”到“土气”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是一个象形字,象土堆之形。“土”字,《说文解字》给出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可见“土”与“地”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古典语境里,“土”“地”两字常常可以通用。当代中国人大都迫不及待脱“土”入“洋”,跻身时尚的行列,似乎“土”是经济与思想贫瘠的象征,非要甩掉不可。然而大众往往对“土”“洋”的定性又缺乏判断力,难道紧跟潮流就能摘下“土”的标签?

11

“土”是一个象形字,象土堆之形。从甲骨文、金文的几种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其演变的痕迹,上面的土堆变成一根中粗的竖线,然后中粗部分又用一笔横画来表示,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土”字了,“土”字的演变很典型地体现了汉字从象形变为线条的过程。

1807                      1808                    1809

甲骨文的“土”              金文的“土”                          小篆的“土”

“土”跟人的关系密切,所以汉字中“土”部的字很多,有的表示土地的性质(如“壤”“垄”“坎”“坡”等),有的表示在土地上的劳作(如“培”“埋”等),有的表示以土为材料的建筑(如“城”“垒”“堂”“基”等),不一而足。下面我们讲几个比较特殊的字。

“埽”字,即扫地的“扫”字,最初从“土”,表示用“帚(扫帚)”扫“土”之义,后来“土”讹变为形近的“扌”,写作“掃”。大概因为扫除是手的动作,“掃”的字形更为人们所接受,就取代了“埽”字。

“垚”字,音yáo,本义是高,用三个“土”堆叠表示高,看起来和“山”字很相似了。后来,人们又给“垚”字下面加上“兀”字(表高义),写作“堯”。这个“堯”字,今天简化作“尧”。我们熟悉的“五帝”中的尧,名字就是取了高的意义。

“增”字,本义就是增加,用加土比喻抽象的增加义。与之相对,“减”字却并非减土,而是减水。“减”字最初写作“減”,本是“水”旁,后来三点讹变为两点,反而成了正体——有时汉字在使用中的讹变是没有理据可寻的。

1

“土”字,《说文解字》给出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可见“土”与“地”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古典语境里,“土”“地”两字常常可以通用。《周易·离卦·彖传》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两处“土”字都是泛指土地。

“土”字本来是个名词,由“土地”引申为“风土”“土著”“本土”之义,后来又被应用作形容词,指俗气、不合潮流、不开通,组词如“土里土气”“土头土脑”,以区别于“洋”。什么叫“洋”?“洋”就是外国的、舶来的,被引申为时尚、时髦的意思。

当代中国人大都迫不及待脱“土”入“洋”,跻身时尚的行列,似乎“土”是经济与思想贫瘠的象征,非要甩掉不可。然而大众往往对“土”“洋”的定性又缺乏判断力,难道紧跟潮流就能摘下“土”的标签?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穿上最时尚的行头还是看着不对劲?

笔者以为,“土气”与贫穷无关,却与盲目模仿有关。农民本身并不“土”,但农民穿上西装可能就很“土”;村居本身并不“土”,但村居安上塑钢窗可能就很“土”——模仿得不伦不类,没尊严,没自我,这才是“土”。所以,因为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土”,拼命跟风,模仿成癖,只能是南辕北辙。

1848

河南洛阳邙山汉墓封土





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