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迅速整理笔记

迅速整理笔记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迅速整理笔记应当强调,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有多么疲劳,都应当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2]至于怎样整理笔记,并无定法。“应迅速整理笔记,不要等笔下的飞龙走蛇变成没有意义的死龙僵蛇”;“没有绝对不忘的东西。要趁早动笔,把精湛、细致的采访素材写在纸上进而变成文章,越快越好。成功的采访十分宝贵,容不得耽搁;干这一行,快如风,不误功”。

一、迅速整理笔记

应当强调,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有多么疲劳,都应当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这是因为人都会产生遗忘现象。遗忘的心理活动在进展上有个“曲线”规律——先快后慢。即在对事物识记后的短时间内就会出现遗忘现象,而且以较快速度进行,甚至几乎成垂直线,而经过一定时间的间隔后,遗忘则进展得较慢,几乎成水平线。至此,人们对原先识记的事物已遗忘许多,记忆的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譬如,尽管笔记中都是记者自己的笔迹,但因记得匆忙,加上识记不深,时间一久,恐怕有些字句连自己也难以辨认。美国记者罗伯特·本利奇,有一次在采访几天后才整理笔记,结果,竟觉得简直像是看上古的楔形文字。他试图耐着性子,努力辨认、破译,但终于甩手不干了。事后,他为此专门写了一则小品文,自嘲他自己如何无法看懂自己的笔记。这还是记者已经见诸文字的笔记,采访中尚有许多靠心记的材料,若不及时回忆整理成文字,事后整理的难度一定更大。

值得提醒的是,在记忆的量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的质的变化,而记忆的质的变化恰恰又是构成遗忘的重要因素。一般讲,人们对刚刚识记的事物,在记忆上属于一个整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内容就会逐渐分解成很多“裂缝”的片断,如果要把这些片断再回忆起来,就必须靠头脑中过去的经验来填补这些“裂缝”。心理学家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进行了专门试验:请某人向大家复述他几天前听过的某个故事,故事的重要情节他都还能记住,但为了使故事真实可信不走样,他就不可避免地凭经验填补记忆内容的“裂缝”。结果,复述的故事越来越变质,越来越走样——故事的长度缩短或是加长;故事中的人名、地名、称号、头衔等部分或大部分变更与丧失;细微的情节越来越细,且越来越合理;故事中的原有语言,随复述者的语文水平和语言习惯而改变。

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地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时,迅速将所得材料,其中既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记材料,或是文字修订,或是见诸文字,然后一并编码、归类。因为此时的遗忘现象尚未产生,记者对所记材料容易产生回忆。否则,一过记忆上的这个“黄金”时间,遗忘现象便产生,而且马上便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衰变,待到那时,记者再拍脑门,即使用几倍的努力去恢复已经遗忘的内容,恐怕也难以奏效,差错并将伴随而至。《人民日报》记者白夜曾在一篇专访中描写过《中国建设》主编、中国籍波兰人、著名记者爱泼斯坦的笔记本,或许能对我们如何整理使用笔记提供一个生动的启示。爱泼斯坦有许多笔记,有的是经过装订的活页,也有整本的。活页本上,字迹潦草,稀稀拉拉,歪歪扭扭,有的是在吉普车上记的,还有许多插图;而整本的笔记,则字迹清秀纤细,前面都有目录。在20世纪40年代他访问延安的笔记目录上,有叶剑英、王震、邓发、毛泽东、阎锡山,等等。其中,记录毛泽东的那一段,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毛脸色健康,身体强壮,举止安详,用小嗓门说话,有轻微的咳嗽,湖南口音。他说,欢迎你们在大热天来到延安,这儿是一个偏僻的穷山沟。我们的工作是抗日……”这样的笔记本,爱泼斯坦有好几大箱,它们本身就是可供发表的珍贵历史文献。1955年、1965年和1976年,爱泼斯坦和他夫人邱茉莉(中国籍英国人、《中国建设》专家、记者)曾三次访问西藏,访人数达800人,记下的笔记,仅爱泼斯坦就达3000页,90万字;加上邱茉莉的笔记,字数更多。最后,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写成了一本20万字的书——《转变中的西藏》(The Tibet Transformer)。[2]

至于怎样整理笔记,并无定法。总结中外记者有关这方面的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①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②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作上自己熟悉的标记,如△、☆、V等皆可;③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根据其归属的某个部分,分别标出1,2,3,4,或是甲,乙,丙,丁,或是a,b,c,d。

“应迅速整理笔记,不要等笔下的飞龙走蛇变成没有意义的死龙僵蛇”;“没有绝对不忘的东西。要趁早动笔,把精湛、细致的采访素材写在纸上进而变成文章,越快越好。成功的采访十分宝贵,容不得耽搁;干这一行,快如风,不误功”。中外记者的这些论述,皆可谓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