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状况与类型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状况与类型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需要综合考虑区位水土资源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储存水平,以适应气候变化。结合宁夏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特征,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一条技术主线就是,通过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生产结构、方式与布局,大力发展节水避灾农业。

第三节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状况与类型

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中、英、瑞联合实施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两个示范省份之一。农业综合开发活动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其技术主线就是通过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生产结构和方式,大力发展节水避灾农业。土壤有机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其储量的增加有利于调节气候变化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深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研究,对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土壤有机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深入认识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分别于北部灌区的平罗县、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区和南部山区的原州区的三个农发项目典型示范点,选取典型用地、玉米地、未利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表层10~20cm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在4.53~14.70g/kg范围内变化,典型用地平均10.40g/kg,出现显著提升。区位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限定区位条件下,平罗县无论是水稻还是玉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未利用地都出现显著提升,但是原州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并无显著差异,红寺堡区只有甘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幅度高达145%。限定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三个区位间典型用地土壤有机质出现显著差异,但是平罗县和原州区间未利用地以及玉米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差异并不显著。研究区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储存的作用以正效应为主,但是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区位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不尽相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需要综合考虑区位水土资源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储存水平,以适应气候变化。

综合考虑宁夏农业开发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立足分区域限定的气候、土壤特性以及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所综合反映的农业经营管理措施等因素,展开宁夏典型生态区间土壤有机质储存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以阐明土地利用类型和区位对土壤有机质的交互作用,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土壤有机质管理途径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宁夏跨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处于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宁夏光热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极度稀缺。气候灾害众多、发生频率较高,南部多于北部,持续干旱、局部洪涝、风灾霜冻时有发生。近几十年来,宁夏全区气候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持续升高、降水剧烈波动的变化趋势,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概率存在进一步趋高的可能。

宁夏由南到北,包括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平原灌区三大生态类型区,由于历史上的滥垦过牧,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如南部的水土流失、中部的风蚀沙化以及北部的土壤盐渍化,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22年来,宁夏在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结合宁夏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特征,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一条技术主线就是,通过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生产结构、方式与布局,大力发展节水避灾农业。

一、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低产田状况与类型

2005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根据NY/T310 1996《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在总结全区以往中低产田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目前宁夏引黄灌区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新的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对灌区中低产田调查结果表明:耕地毛面积为586.0万亩,其中高产田156.3万亩,占26.7%;中产田266.37万亩,占45.4%;低产田163.44万亩,占27.9%。

(一)中低产田类型特征

根据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及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中低产田主要类型有盐渍型、瘠薄型、风沙型、缺水型。

1.盐渍型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耕地地表为轻、中、重盐渍化,耕地表土(0~ 20cm)盐分含量大于1.5g/kg。

2.瘠薄型

耕地表土有机质含量小于1g/kg,灌于熟化土层厚度小于40cm。

3.风沙型

耕地表土土壤质地为沙土或沙壤土,土壤沙化严重,土壤肥力贫瘠,表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均较低。

4.缺水型

灌溉保证率低,种植作物因灌水困难减产甚至绝产。

5.其主型

主要指障碍土层型、污染型以及改造投入高、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低产田。

(二)中低产田类型分布规律

引黄灌区中低产田以盐渍型和瘠薄型为主,分别占灌区总面积的49%、45.6%;缺水型和风沙型所占面积较小,分别占灌区总面积的3.3%、2.1%。

1.青铜峡灌区中低产田类型分布规律

青铜峡灌区中低产田总面积366.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2%。中低产田类型的分布主要以盐渍型、瘠薄型为主,其中瘠薄型中低产田占灌区中低产田总面积的42.9%;盐渍型中低产田占灌区中低产田面积的51.2%。瘠薄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灌区黄河滩地(沿黄公路以东)及贺兰山东麓(西干渠、二农场以西)。盐渍型中低产田在灌区由南而北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主要分布在湖泊洼地周围、干支渠两侧以及排水干沟的下游地带。缺水型中低产田占灌区中低产田3.6%,主要分布在灌区渠系末梢和地势较高、灌溉渠系配套不完善的地区。风沙型中低产田分布在灌区边缘沙化地带及中部沙漠边缘区,仅占灌区中低产田面积的2.2%。其他型(包括污染型、土层障碍型等)在灌区仅有零星分布。

2.卫宁灌区中低产田类型分布规律

卫宁灌区中低产田总面积63.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0%。中低产田类型以瘠薄型、盐渍型为主。其中瘠薄型中低产田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61.5%,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两侧。盐渍型耕地占35.5%,主要沿灌区边缘及北干渠一线呈带状分布。缺水型占1.3%,风沙型占1.7%,在本地区均零星分布。

(三)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灌区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耕地盐碱化,土壤贫瘠肥力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不足。其原因如下:

1.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

由于灌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面比降平缓,特别是银北灌区,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加上灌溉管理水平低,使地下水长期保持在1~2m的高水位,难以降低,形成区域性耕地土壤盐化。

2.排水工程标准低,管理工作薄弱

灌区共有骨干排水干沟32条,总长790km,其中青铜峡灌区排水沟道共有24条,长660km,排水能力489m3/s,控制排水面积630万亩。在引黄灌溉排水系统中,排水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部分土地有灌无排,据统计银北地区沟道淤积段和容易滑塌段总长363.1km,占骨干沟道总长55%,排水建筑物损坏占总数的34%。由于支斗沟因流沙问题坍塌较严重,加上管理上重灌轻排,无正常排水运行维护经费,致使机井、电排站废置,淤积沟道不能及时清理,导致灌区地下水位长期居高不下,部分低洼排水不畅地区耕地土壤盐化加重。

近几年,灌区部分排水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清淤,排水条件有所改善,但在黄河高水位期受黄河水位顶托,惠农、中宁排水困难。支斗沟因流沙问题坍塌较严重,不能达到设计标准,需要清淤及防坍塌治理。

3.渗漏严重,灌溉用水不合理,水量浪费严重

由于田间工程配套标准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渗漏严重;田块偏大,田面不平整,加之灌水沿用大水漫灌习惯,田间深层渗漏水量大,在排水不畅的情况下,处在高水位的垂直潜水蒸发水盐运动环境下,致使灌水及土壤中的盐分得不到排泄,耕地处在积盐状态,既浪费了水资源,又加重了盐碱化。

4.农业生产投入少,科学种田水平低

由于近几年农用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造成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对土地只种不养,采取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另外土地投入上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地力下降。科学种田水平较低,表现为作物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生产水平低,田间管理粗放。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中低产田治理措施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综合治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规划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前提和基础。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提高治理标准、巩固治理成果的目标出发,制定了中低产田改造的总体原则。一是统筹安排,坚持标准,分期实施;二是按项目区建设、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保证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三是因地制宜,区别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指导,以合理配置水资源,调控地下水位,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为目标,以渠系、排水系统技术改造为重点,结合农艺、生物、管理等技术措施,做到综合配套,根据灌区中低产田的类型与成因,采取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标准和要求,确保治理成效。

2.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适宜改造措施

(1)盐渍型中低产田改造措施:盐渍型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是使土壤脱盐,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整治清淤各级排水沟道,调控地下水位;配套完善灌溉设施,加强用水管理,平田整地,实行节水灌溉,提高灌水效率;配套实行耕作培肥,提高土壤肥力,调整作物种植等农业措施;采取植树造林,变盐碱地为天然林地的生物措施;通过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科学调控土壤水盐运动。根据灌区水文地质与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用井渠结合、渠灌井排、渠灌沟排、暗管排水等治理措施分区综合治理。

(2)瘠薄型中低产田改造措施:瘠薄型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是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土与节水并重。加大改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等投入力度,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地生产力;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合理耕作,改善土壤内环境,增加土壤通透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技术,引导群众科学施肥,提高施肥效益;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平整土地,大力推广和采用节水灌溉、渠道防渗漏技术,完善排水系统。

(3)风沙型中低产田改造措施:风沙型中低产田改造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培肥地力为关键,采取主要措施有大力营造防风林,农田防护林,以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采取合理轮作制,推行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原则的耕作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多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在作物种植品种上,可选择耐旱、耐瘠薄的杂粮和经济作物。

(4)缺水型中低产田改造措施:缺水型中低产田改造以开发新水源,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为中心。主要措施是加强渠道衬护,平整土地,田间实行小畦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经济作物实行可以发展喷管、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配套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等农业措施。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增强保墒抗旱能力。

3.组装集成科研成果,推广引用,提高治理成效

多年来我区在中低产田改造研究方面取得了灌区地下水调控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沟道塌坡治理技术,暗管排水、井渠结合改造中低产田技术,中低产田培肥技术,盐碱地水稻与冲洗改良技术等几十项科研成果,因地制宜地将各类科技成果组装集成配套,形成适合我区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模式,进行推广,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成效。

4.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我区中低产田改造长期实践表明,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相对而言较为成熟,不能实施与发挥成效的重要原因是灌溉排水管理体制不顺,配套的政策不落实。目前灌区灌溉排水工程采取分级、分部门管理,造成灌溉工程投入大,排水工程投入少,管理主体不明确的“一头沉”状况,对中低产田改造影响极大,进行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灌溉与排水系统统一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中低产田改造的水利措施

(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标准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区的建设水平,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自治区一贯坚持高标准、上台阶、争一流的指导思想。

水资源和能源一样重要,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地带,属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蒸发量为降雨量的5倍以上,因此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要量将进一步增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日益重要。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和核心,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水利为重点,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土地开发治理中,水利设施建设最为关键,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只有水利设施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才能发挥良种、化肥和技术措施的增产作用。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工程建设中,必须以水利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注重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

宁夏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要把资金重点放在发展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上,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以缓解农业用水日益增加的水资源紧缺的突出矛盾。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989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立项以来,集中资金优先扶持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丘陵地区重点对井、库灌区进行完善配套,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利用率。全区水利建设投资列农业综合开发各项投资的首位,从发展过程来看,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建设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二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绝对数增长很快。目前,广大群众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性的高涨还体现在自筹资金份额的逐步增加,从而真正体现了农民群众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主体。

到目前,全区以村或灌排渠系为单元,对项目区内的支斗级渠道特别是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渠道全部砌护,在每一级渠道引水口处建设标准断面,设立量水设施,为项目区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和推行终端水价创造条件。在宁夏中部干旱建立大型喷灌高效节水示范区。节水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探索和发展适宜中部干旱带的节水高效农业模式及其运营方式奠定了基础。

宁夏在二十多年的农业开发项目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手段,在项目区推广实施的农田暗管排水工程技术30多万亩,在宁夏灌区周边扬水灌区特别是中部干旱带等地建立不同类型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15处,建设面积12万亩,引进安装大型移动式喷灌机70台,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调整当地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创了宁夏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的新局面;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全面推行“U”型混凝土板砌护渠道技术、建筑物装配化技术、沟道边坡生物防塌治理技术、农田小畦灌溉和水稻控灌技术等。由于加大了农田综合治理力度,农田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地下水位下降,由此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由1989年的2.3g/kg下降到1.83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比由13.5g/kg提高到14.3g/kg。这些成效直接体现在全区各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目前项目区已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

三、中低产田改造的农业措施

(一)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在浙江余姚何姆渡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对原始社会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国祖先已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种粟了。宁夏是我国引黄灌溉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早在秦代,这里就开始开挖沟渠,大规模移民垦植,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已传播到这里。时至汉代,北地诸郡成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的绿洲。宋代灵州“地饶五谷,尤以稻麦”,明代由于对经济的倡导,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塞上江南成为“禾稼碧空迈,稻菽千重浪”。由此可见,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始终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多数农民维持生计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粮食暂时性的供过于求,出现卖难现象,农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蔬菜、饲料等作物,但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仍占6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虽在不断下降,但它的经济意义仍很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有更高质量的粮食供应市场和外贸出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的名、特、优品种,市场前景看好。饲料作物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随着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饲料作物的生产任务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始终要把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两高一优”的种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种植业生产水平上了新台阶

自1989年农业综合开发开始立项到2008年,历年累计改良中低产田533.62万亩,使这些耕地实现了排灌配套,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减轻了盐碱危害,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为种植业实现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20万吨,创历史新高。建立适合宁夏实际的良种繁育,确保项目区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100%实现了良种化,为加强良种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兴建了晒场、仓库、购置良种机械。在普及良种的同时,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首先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广泛的新技术培训。二十年间在项目区推广立体复合种植技术,小麦套种玉米田实现了吨粮田,小麦套种玉米复种苏子,小麦套种蔬菜,收入比一般粮田高30%以上。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抛秧等新技术,产量比传统育秧方式增产10%~15%。推广穴插小麦技术,增产10%左右。推广脱毒马铃薯技术,使马铃薯的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优质稻面积增加;蔬菜和饲料作物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广泛推行沃土计划,大力提倡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秋灭茬、秋施肥、机深翻,这些措施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了种植业基础建设和技术推广力度,每年平均亩产都上一个新台阶。

四、中低产田改造的林业措施

防护林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项目区营造多树种混交的高标农田防护林,建设苗圃,建立新品种林木示范区,积极引进推广适宜银北灌区低洼湿地,抗盐碱、耐渍涝的农田防护林树种,提高林木保存率,同时研究探索在项目区栽种有效益的经济树种和村庄、庭院经济林,在周边主要干线两侧种植宽幅林带等,环村庄种植红枣、枸杞、小杂果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解决了林木管理问题。

通过林业措施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不仅使原来的风沙型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同时通过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培植,大力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全区森林资源又快又好发展,逐步改善全区的生态状况。

五、中低产田改造科技措施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保证项目区技术措施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的落实,通过举办培训班、放映影像宣传资料、印发技术资料、座谈等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对项目区乡镇技术人员、村组农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有优质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栽培技术,农肥、磷肥秋施技术、马铃薯垄作覆膜技术、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小拱棚种植技术等。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项目区土壤肥力、效益监测技术等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引进推广耐盐作物品种及种植模式,扶持项目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科技措施。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现状,通过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节水、高效、无公害生产的农业实用技术,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