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的根源与防治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的根源与防治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土地资源的丧失。全世界由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西北地区土地的荒漠化发展。西北地区的水土地法流失具有流失面广和流失严重的特点,造成泥沙淤积,缩短水利工程和水电站使用寿命,增加洪灾隐患。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人为引水不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第十四篇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的根源与防治

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土地、水、热、矿产、生产资源条件。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一些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如水资源相差悬殊、森林分布极不平衡、地质环境不稳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的易发性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贫困落后,对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对水、土地、森林、草地、能源、矿产资源的掠夺及开发,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荒漠化是世界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联合国1992年环发大会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为的领域之一。1994年联合国又通过了防治荒漠化公约,号召世界各国采取行动防治荒漠化,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1.荒漠化的最终结果

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土地资源的丧失。全世界约有52×108公顷干旱土地,共中36亿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以5×104~7×104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中国是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据最新史料估计,全国干旱区土地面积为331.1×104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为266.2×104平方公里,即占79.0%,其中退化耕地面积772.6×104平方公里,退化草场1.05×104平方公里,退化林地10×104平方公里。全世界用于农业的57×108平方公里旱地中,约70%已退化,在过去30年中,全世界因荒漠化损失的表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农业地所覆盖之表土。非洲10×108公顷,亚洲14×108平方公里,耕地达中度或严重度荒漠化;北美洲荒漠化比例达74%,全世界直接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超过2.5亿,还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10亿多人口面临荒漠化威胁。全世界由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

2.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根源

导致荒漠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后者又包括四个方面:耕地过度种植使地力衰竭,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滥伐森林,落后的灌溉方式使农田盐碱化。当然,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异常有间接影响。CO2、CH4和NOX等气体的大量排放所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含氯、含溴化物的排放使大氯中臭氧减少。

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土地、水、热、矿产、生物资源条件。这些资源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一些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如水资源相差悬殊、森林分布极不均衡、地质环境不稳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的易发性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贫困落后,对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对水、土地、森林、草地、能源、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也使得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致有效的遏制。

img131

作者在宁南山区考察土地沙漠化

3.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加快

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西北地区土地的荒漠化发展。甘肃省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青海省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104平方公里,且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104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宁夏全自治区土地沙化面积1.26×104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4.3%,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有9.61×104平方公里、风沙化面积2.26×104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4.水土流失日趋加剧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年土壤流失面积50×108吨,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托克托以下黄河中游水系网,年土壤流失面积16×108吨。西北地区的水土地法流失具有流失面广和流失严重的特点,造成泥沙淤积,缩短水利工程和水电站使用寿命,增加洪灾隐患。同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也十分严重,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地流失加重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4×104平方公里,其中青海、陕西等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本省国土面积的40%以上。陕西省年输沙量为9.2×108吨,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0%,其中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就达8×108吨。

表1 宁夏主要水土流失区的主要指标

img132

宁夏中部干旱草原区由于恶劣气候条件加之人口增加、农垦、过牧和滥挖甘草等人为因素影响,草原沙化面积达15976平方公里,中度和强度沙化面积3583.9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20年中,中度和强度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长7661平方公里,盐池县属沙漠化土地发展的典型,现有沙漠土地面积35.93×10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3.2%。60年代和70年代每年扩展速度达4.45%,沙化速度超过了绿化速度。全县草场牲畜超载26%~30%,出现“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

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人为引水不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引黄灌区平均灌溉引水定额为1.70×104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的1.7倍。农民养成大水漫灌习惯,加之排水不畅,致使每年约有8×108立方米水量滞留地势较低的银北地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银北地区地下水位埋深1964~1966年平均141厘米,1985年~1987年151厘米,1990~1991年146厘米。由于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导致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全自治区土壤盐渍化面积1202平方公里,银南灌区土壤盐分平均含量0.12%~0.026%。银北灌区盐渍化程度高于银南,轻、中、重盐渍化耕地,占总耕地面积49.5%,微盐化和非盐化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5%。

5.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出西南五省资源丰富,西北五省资源贫乏的格局。西南五省的森林总面积为3070.8×104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3.0%,而西北五省的森林面积仅为858.0×104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增加,长期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的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天然林资源的采伐和破坏,使大江大河的洪峰流量明显增加。

6.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

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逐年增加和超载过牧,使得草场质量变差、生产力低下,极大地影响了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甘肃省每年退化的草场面积约6×104公顷;青海省中度和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达733×104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5,单位面积产草量也下降了30%~80%;宁夏全自治区的天然草地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新疆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达2133×104公顷,占草地面积的37.2%。

二、土壤盐渍化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特别是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土壤盐渍化已使土地资源受到了威胁,因而,土壤盐渍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问题,也是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宁夏尚有盐渍化面积8.67×104公顷,占灌区面积的26.6%;新疆耕地的土壤盐渍化面积约145×10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

1.毁林开荒尚未有效遏制

在许多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导致人地矛盾突出,一些地方过度垦殖的现象仍然存在,土地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粗放耕放、陡坡开垦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非农业建设和非法占用的耕地也多为优质高产田,也导致耕地质量呈结构性降低。一些大型的水利和资源开发工程所形成的农村移民就近后靠和外迁安置等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垦殖的力度,增大水地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

2.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还表现在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周期逐步缩短,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阴雨和地质灾害,尤其是干旱、洪水和地质灾害对西北地区影响大、损失重。此外,西北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地表裸露、土壤受到侵蚀,大大降低了森林的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水资源呈现危机

由于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造成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和相应产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人为影响也导致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植被死亡宏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如新疆由于大量引用水资源,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塔里木河及其下游的“绿色走廊”因水资源短缺,天然荒漠、植被大面积衰减,造成土地沙漠化加重,沙尘暴频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img133

2001年作者在洪广营调研

三、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

防治荒漠化必须采取使用与治理改良相结合,以治理改良为主的技术路线。在治理改良上必须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

有关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宁夏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大力推广这些经验和成果并在推广过程中继续研究提高,是当前防治荒漠化最简捷有效的途径。本文所提及的措施,在综合已有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强调措施的综合性、实用性,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

1.水土流失防治

自然降水是农用水的主要来源,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和去路。治理水土流失,要从综合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出发,使保水、蓄水、合理用水、提高区域水分生产率、利用土壤深层储水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1)保水:包括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水地保护耕作等。将坡地改为水平梯田,每公顷可拦蓄450立方米的降水,养活土壤流失量15~75吨,使耕层土壤含水量较同等条件下的坡耕地增加10%以上。

(2)蓄水:包括传统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地表覆盖技术和蓄水工程等。为人熟知的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土壤抗旱耕作制工,可把全年分散的有限降水量的大部分积蓄保存在土壤中。

利用土壤深层储水和提高作物水利用效率的措施包括深耕、增施肥料,以肥调水、适时早播,选种根系发达、抗旱的作物种类和品种,采用促进根系吸水和减少蒸腾强度的化学物质等。

2.草原沙化的防治

引起草原沙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评价这两方面对于草原沙化的影响时,有关专家认为前者的影响只占5%,而后者则占95%。

3.盐碱地的改良

适量灌水。改良盐碱地首先要扭转过去重排轻灌的观念,从大幅度减少引水定额,纠正大水漫灌习惯做起。因为大引漫灌补给了大量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加速了土壤返盐,形成水盐向低洼地移动,加重了盐渍化。

盐渍化生态防治。西北干旱荒漠区土壤盐渍化改良。根据气候、土壤、生物、水盐等综合因子特点,通过抗盐植物(杜仲)生态种群的选配,抗盐生态林网的营造,盐渍土的生物培服及高效节水灌溉方法,使盐渍化土地活动改良,试建一个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盐渍化改良的样板,带动绿色草产业、林产业、药产业、化工产业、化妆品产业、保健品产业、制胶产业及其他产业。

(原载《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专辑区》,四川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