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分布与村寨聚居

民族分布与村寨聚居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两朝,由于大规模的移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分布与聚居受到了极大的干扰。以苗族的分布及其村寨形态为例来作分析。从上述关于苗族聚居的史料中可以推论,明清时代,在民族自身的聚居习俗,以及中央政权施行的民族政策的影响下,与乌江流域的许多城镇取得了良好发展相对应的是,民族聚居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倒退。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包括苗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发展陷入了低潮期。

2.3.6 民族分布与村寨聚居

明清两朝,由于大规模的移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分布与聚居受到了极大的干扰。以苗族的分布及其村寨形态为例来作分析。

明代,在乌江流域一带曾多次发生镇压苗民的“赶苗拓业”(或称“赶蛮夺业”)事件。“赶苗拓业”这一提法不见于正史,但在民间族谱、墓碑及传说中大量存在。大量的苗民被赶离家园,甚至被集体屠杀。一些苗族因之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话(彭水民间骂人不听劝告为“不通汉话”)、学汉文、着汉装,互通婚姻,只在一些风习上,还曲折地保留着一些苗族的传统。史书记载,明代的“赶苗”,使彭水人口锐减,甚至连人口集中的甪角镇、苦竹镇,都“无居民”了[36]

方望溪先生曾在《贵州苗疆议》中提到,清初贵州苗族的聚居特征呈现出极为分散的村寨聚居形态:“臣闻贵州群苗,与他省世有土司者异,盖散居溪谷,彼此不相统属。寨大者不过三五百家,一户中丁众力强,则小户服焉,此户衰弱,又别推众强者为头目”[37]

另外,一些苗族住宅直至明清时期仍十分简陋,室内尚无卧具。乾隆年间《贵州通志·地理·苗蛮》中有对苗族聚居情况的记录:“诛茅构宇,架木为巢,寝处与牲畜俱,夜无卧具”,有的甚至“择悬崖凿窍而居,不设床笫,构竹梯上下,高者或至百仞”[38]

从上述关于苗族聚居的史料中可以推论,明清时代,在民族自身的聚居习俗,以及中央政权施行的民族政策的影响下,与乌江流域的许多城镇取得了良好发展相对应的是,民族聚居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倒退。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包括苗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发展陷入了低潮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