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军事布点与囤堡聚居

军事布点与囤堡聚居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清时期乌江流域对人居环境的开发方面,囤(屯)堡是非常重要的聚居形态。囤、堡都是因军事防卫而设的堡垒,堡的规模大于囤。囤堡不仅是当时军事的基本组织、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而且是隔离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单位。军堡完全将他们束缚于此。乌江流域屯堡集中地分布在安顺。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囤下在一定范围内,有的也有农田或城镇与囤呼应,但在战乱时,军事头目往往会居于囤内以保安全。

2.3.5 军事布点与囤堡聚居

在明清时期乌江流域对人居环境的开发方面,囤(屯)堡是非常重要的聚居形态。囤、堡都是因军事防卫而设的堡垒,堡的规模大于囤。囤堡建筑的特点是以石头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且多半建有碉楼,墙体辟有枪眼,楼上开有狗洞。囤堡不仅是当时军事的基本组织、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而且是隔离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单位。

地势开阔,有田可垦之地一般建堡。如在苗族聚居地区,往往在与州县接壤之处,建堡兴屯,招募屯田,其目的是“扼其要害,制生苗之出入”[31]。与此时期城镇发展的繁荣景象相对比,堡虽也具备一定规模,但堡内农垦军丁所过的生活与城镇居民完全不同。他们“无事屯田,以资军卖,世代沿袭,不得迁徙,不可改籍,并且每年还需上交屯粮”。军堡完全将他们束缚于此。

乌江流域屯堡集中地分布在安顺。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安顺经营得当,一方面可以“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另一方面隔鸭池河拥兵威服,扼控水西安氏向黔中发展的咽喉地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贵阳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统领十八卫、二所,其中贵阳以西的六卫就有四卫的治所在今安顺境内[32]。卫所屯田大多设置于交通要道并且水源良好、土地肥沃之地。随着安顺一带卫所的大量设置,军士及其家属落籍于此,许多江南大族也迁入安顺,形成了紧凑而封闭的聚居结构,他们是最早的贵州屯堡人(图2.23)。

img44

图2.23 清代安顺地区屯堡村寨分布图

资料来源:郑正强,杨延康.大山深处的屯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徐霞客游记》记载某堡的聚居情况:“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盖此地皆苗熟者,虽为佃丁,而习甚鄙,令人反忆土蛮竹栏为上乘耳。”[33]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些孤立生活在堡内的佃丁只能依靠垦田度日,所受限制与盘剥必深,贫穷不堪,才会造成聚居状况如此陋鄙。

地势冲要而狭隘不能建堡的高地,因势作囤。囤下在一定范围内,有的也有农田或城镇与囤呼应,但在战乱时,军事头目往往会居于囤内以保安全。

明代著名的海龙囤(图2.24),是军囤、农田与城镇完美结合的佳例。海龙囤位于遵义城北20km处,与周围地势相对高差300m,四面陡绝,上有平地,循岩堑以筑城,因深谷以为池。其山下为海龙坝,坝东西长15km,南北宽仅2~3km,引渠灌溉,田畴纵横,号为遵义之谷仓。城镇、农田与军囤的配置完善,当地杨姓土司军力极其庞大,以致于曾经兵临渝州城下[34]

img45

图2.24 军事古堡海龙囤遗址

资料来源:侯天佑.贵州文史天地,2002(2)

《徐霞客游记》中也有关于军囤内建筑按等级布局的记载:“由下仰眺,囤上居舍累累,惟司官所居三四层,皆以瓦覆,以垩饰。囤险而居整,反出南丹上也。”“上司土官杨柚,由长官而加副总,以水西之役也。其地小而与南丹为仇,互相袭杀,故两土官各退居囤上。南丹州治在囤下而居于上。上司则司治俱在上,而环囤而居者,皆其头目也。”[35]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类军事聚落中,除了对军事防御的基本要求之外,聚居的空间分布与建筑的等级规模还受到严格的军队等级制度之深刻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