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干旱、洪涝等水旱灾害的防治以及发电、灌溉等水资源利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这也是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最大挑战。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3.4.2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干旱、洪涝等水旱灾害的防治以及发电、灌溉等水资源利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不匹配,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和严峻的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脏(污染)的现实,与可持续利用目标相比仍面临诸多问题,且有的问题仍在恶化。归纳起来主要有:

1)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量降低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再生产特有的巨大惯性,使中国人口仍在继续增加(尽管增长率在下降),高峰大约在2030年出现。因此,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这也是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最大挑战。

2)经济快速增长,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也飞速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对水的需求急速增长,另一方面废污水的排放量也相应急速增长。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据分析[20],如果全国排放污水总量按500亿m3计,就目前的污水处理水平,要满足正常的水资源利用要求,则需要用1.4×1012 m3的清洁水资源(本底浓度为零)来稀释如此大量的污染物,若清洁水资源的本底浓度为每升5mg,则需要2×1012 m3作为稀释水,这么巨大的水量大大超过全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因此,未来5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中国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三重压力。

3)需水增长,供需矛盾尖锐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12 m3。根据国际评估标准,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10 000~11 000)亿m3。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量在(7 000~10 000)亿m3,鉴于我国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其开发利用难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增加4 000亿m3的可供水量是困难的。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供水总量控制在8 000亿m3左右,即净增2 200亿m3的供水能力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过去的50年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了,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的成本、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越来越多。特别是长期以来,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又人为地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4)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改造任务艰巨

我国现有的水基础设施是未来5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保障和物质基础,但却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重。因为中国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和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期兴建的,到21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硬件、轻软件,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况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若干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5)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

科技进步是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决定性因素,一旦科学技术渗透并服务于整个水利,水利基础设施的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安全保障和新的经济增长。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未来水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过去由于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导致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因此,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高水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而艰巨。

6)水市场机制建设步履维艰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水市场机制的建设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而水市场机制的建设须结合水的特殊性。由于过去水利一直是以服务于农业为主体,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具有公益性、面向全社会的水资源,其市场机制的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如土地等资源的市场化程度。

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即水市场如何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难点。单纯从经济运行角度而论,水市场化程度将随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但由于水资源仍然要依靠亿万农民兴修、维护和抗洪抢险,具有公益性,因此水市场化建设过程中至少应考虑到国家目标或政策的约束。一是水价,由于农业用水总量约占70%,即使考虑节水技术与措施,未来至少仍占50%左右,农业水价始终受到国家农业政策的约束;二是劳动力,由于水利的兴修和抢险要依靠亿万农民,目前农民主要承担两种工,即义务工,主要是防汛抢险;劳动积累工主要是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的小流域治理等。因此,水市场化程度应该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的有条件的市场经济,水利市场化程度就不可能与国家整体同步提高。

7)管理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无论是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经济体制上,水利一直没有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直接影响到水的管理体制。目前分地区、分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中,权属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部门相互关系职责不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体制仍未理顺,供水、用水、排水(包括排污)三者的管理体制很不协调,水污染的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起来等等,这种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更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从机构的变革来看,就水利和水电而言,1958年水利和水电合并组成水电部,1978年又分开成立水利部和电力部,1982年又合并为水电部,1988年水利和水电又分开成立水利部和电力部。这种体制上的反反复复,严重影响水作为资源的统一管理,严重影响水资源管理的效益。事实上,凡是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库,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水运等多目标的任务,往往大坝及其建筑物由水利部门管,水电站由电力部门管,船闸再由交通部门管。一龙治水、多龙管水,或多龙治水、多龙管水,这种管理体制既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统一管理,又束缚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我国北方产粮区,水土资源匹配差异明显,水资源的短缺情况正在加剧(如气候变化、黄河断流)等,也将是我国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