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的特点及其特征

资源的特点及其特征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资源具有的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如自然资源系统的结构排列和各类资源内部的组成都具有一定的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层位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

1.1.3 资源的特点

资源特征是资源本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征象(标志)。正确认识资源特征是进行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实际工作中,对资源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资源质量、数量、结构、潜力和效益五个方面,特别是强调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资源的组合与配套,以及优势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制约因素,为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尽管资源种类复杂多样,各有其独自特点,但各种资源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主要是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前者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地区性、多宜性等特点,规定了资源的使用价值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后者体现为有限性、稀缺性、增值性等特点,规定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劳动量以及资源的价值。

1)整体性(综合性)

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着自然资源具有此特点。众所周知,地表植被破坏后,势必加强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水分减少,地表显得干旱,近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质量变差,生态环境恶化,对其周围的生物资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样,土地资源所处的部位、地表形态、地面组成物质也深刻影响当地的气候、水、生物等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因此,自然界中各类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称为自然资源系统。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在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系统中的某些成分时,必然引起周围环境和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甚至导致其他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因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

2)层次性

资源具有的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如自然资源系统的结构排列和各类资源内部的组成都具有一定的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层位性。如果我们把自然资源看成一个垂直的剖面,则矿产资源主要存在于土地的下层,岩石圈内部;土壤、生物与陆地水资源则位处土地的表层,通常称之为生物圈;气候资源处于最上层,通常称之为大气圈。资源空间范围可大可小,如一个局部地段、自然区域或经济区域,一个国家或整个地球。从组成成分看,由单个资源逐步组成综合资源,如由生物、水、土地、气候、矿产等资源构成自然资源;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生物资源;光、温、降水、大气组成气候资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组成水资源;各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组成矿产资源;土壤、生物、水、气候、岩石、矿产资源组成更高层次的陆地与海洋资源,陆地与海洋是各类资源的载体,是综合的自然资源;而生物资源从一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到物种,从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都可成为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对象。

3)地区性

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资源以及同一种资源的地区分布有很大差别,而且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各异,有的丰富有的缺乏,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低。如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结构等因素控制,自然资源种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也不均匀。各类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具有严格的区域性,不同的自然资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气候、水、土地和生物资源分布主要受地带性规律作用,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点,也受“非地带”性规律影响。例如,随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带递变规律,从赤道向极地依次为雨林、季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苔原;随水分循环的地域差别,从沿海向内陆分别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规律支配,如有色金属矿藏主要分布在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的褶皱带。又如,丰富的水力资源往往与高山峻岭地貌相联系,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缺乏而地下水资源丰富,盐碱土主要分布在缺少降水的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沼泽泥炭通常是高寒地区的天然财富,温带森林草原地带发育着肥沃的黑土,寒冷地区的动物一般都有高质量的皮毛等。分布的区域性还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传统具有地区差异。因而,此特点成为各地比较优势的客观基础,是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因,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资源地域组合也是国家、区域、城市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或大区域而言,土地、水、能源与矿产的总体配套的特点与完善程度,是决定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自然潜力,要考虑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地域组合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与人类聚居,关键性矿产是否丰富和相互配合从而合乎工业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开发时应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研究其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根据各地资源的组合、数量、质量及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关系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建立专业化分工明确、彼此密切联系的区域经济系统,才能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兼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适宜性与限制性

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如某一种土地资源适合于种植某种作物,某种草地适合于养殖某种牲畜,某种林地适合于某种林木生长,某种水域适合于养殖某种鱼类,不同的矿产资源也有其不同的用途。因此,自然资源的适宜性是自然资源一个固有的特性。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适宜性是自然资源适宜性的最集中表现,并已广泛用于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践。资源的功能和用途多种多样,按资源适宜的种类,有:①多宜性,即可作多种用途,如水资源用于森林资源既可提供多种原料又可涵养水源发电,还可作农业灌溉,森林资源既可提供多种原料又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②双宜性,只适合两种用途;③单宜性,仅适合于某一种用途;④不宜性,不适合于任何用途。按资源适合于某种用途的程度,又有高度适宜、一般(或中等)适宜、勉强(或临界)适宜。资源适宜性的范围和程度是相对的,某种资源对某用途可能是高度适宜,而对另一用途可能是一般适宜甚至不适宜;适宜性还与利用的技术、方式相联系。由于资源的多宜性且并非所有的功能及用途均处同等重要地位,因而在实际中应权衡利弊,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合理进行优化选择。某类资源由于性质所规定不适合某种用途,或限制了某种用途,或限制了某种用途的程度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限制性。资源限制强调资源的不适宜性与不利因素,它提出了不适宜或不利的原因,以及变不适宜为适宜、变不利为有利的条件与措施。按限制因素的可变性可分为不容易改变即稳定的限制因素和容易改变即不稳定的限制因素;按限制因素的数量可分为多因素限制、双因素限制和单因素限制;按限制的强度可分为轻度限制、中度限制和强度限制。资源限制性也是相对的,对某种用途可能是限制,而对另一种用途可能为无限制或少限制;限制也与资源利用技术与利用方式相联系。

5)有限性和稀缺性

尽管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但人们在研究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总是将其规定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来考虑。社会需要是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条件,但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多种资源不断地被消耗又不可再生,因此表现出资源有限与稀缺的本质特征。以地球表层为例,其空间范围似乎无限,但人们在现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仍然将其上界确定至对流层层顶,下界为岩石圈上部。虽然这样确定的界限尚有争议,也必将随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变,但无论如何在一定的时段内人们总是可以相应地确定一个有限的地球表层的空间范围,存在于其范围内的一切物质或现象,包括自然资源的总拥有量在内都是一个有限的常量。所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的数量都不可能是无限的,无论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都不例外。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是在数以百万年计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与人类开发利用的历史相比是不能重复和再生的,其变化趋势是越用越少。宝石、黄金、铂等非再生的矿物资源,尽管可以重复利用,但在地壳中储量有限,也不可能永无止境地加以重复利用,因为在利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物质和能量的损耗。即使是非消耗性的恒定性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原子能、风能等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从某个时段或某个地区来考虑,能提供的能量也是有限的。至于再生性资源,如土地、森林、牧场、野生动物、水产等,不仅其再生的能力有限,而且利用过度使其稳定的结构破坏后就会丧失再生能力,成为非再生性资源。空气、水、生物等再生资源尽管可以周而复始循环再生,但每一时期的循环量也有限,如果不合理利用或管理,不仅会造成污染,如利用强度超过其再生和自净能力,就会使资源质量下降,可利用的资源数量会越来越少,良性循环将变为恶性循环。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珍惜一切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能够被人们利用的自然物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普遍的经济学现象。稀缺度是衡量资源稀缺性的指标,用x=n/m表示。其中x为某种资源稀缺度,n为此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此种资源的拥有量。资源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映,与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随时间、地点、资源种类不同,稀缺程度也不同,如在戈壁沙漠淡水资源的稀缺性表现得特别突出。稀缺的资源被不同集团或个人占用,有需要的人只能通过交换求得满足,资源就成了商品而进入流通领域。

6)增值性

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自然资源经过加工的层次愈多,物化在实物资源中的劳动量也就愈多,资源的附加价值就愈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扩大,从而可以相对增加资源数量,提高其质量,使资源价值增大。

上述资源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一般特征都表现在一定的“质、量、时、空”四大要素之中。“质”是指资源的成分、含量、性质与用途,以及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成分或其整体在被人类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功能强弱、贡献大小、创造出的财富多少。如某种矿产资源的品位,某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与限制性,通常用高低、优劣、好坏来表示资源的质。“量”是指资源的数量,表示规模、程度、速度。如某一种矿产资源的储量,水能资源的蕴藏量,河川径流量等。它指明了资源的丰富程度,又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之分。前者如矿产储量、耕地面积、径流总量等;后者如人均占有资源量、单位面积内某种资源的贮存量等,通常用多少、大小来表示资源的数量。质与量相互依存,资源的质以一定量为存在条件,资源的量又受到质的制约。任何一种资源都具有质与量的规定性,质与量是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资源时空特征是指资源的范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在特定的空间内资源种类、价值、数量和分布状况等都有独特的资源结构和地域组合。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时间存在于一定空间内,并且随时间变化,因地域不同,资源特征有明显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