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收费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

电子收费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收费系统在国外已被使用了三十多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收费系统已经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联网,并产生了规模效益。美国的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称为E-Zpass,该系统采用开放式收费制式构成的网络,收费员值班的专用车道、混合车道模式。广东在全省高速公路实行“统一收费、系统分账”的收费管理方式。联网收费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发卡、统一收费、统一结算”的原则。

电子收费系统在国外已被使用了三十多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收费系统已经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联网,并产生了规模效益。

美国的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称为E-Zpass,该系统采用开放式收费制式构成的网络,收费员值班的专用车道、混合车道模式。欧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采用了称为Telepass的电子收费系统,它起初仅能在同一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的路网中通用,采用的是由电子收费系统总处理中心统一管理,先消费后付款的缴费方式。从1990年至1995年年底欧洲国家实施高速收费改革,采用了新型的电子收费系统,其特征是采用欧盟推荐的5.8GHz DSRC频率和可读/写电子标签,该收费方式每分钟可处理30辆车,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为“相当高效的处理”。AutostradeS.P.A公司的Telepass系统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子收费网络,不停车收费交易次数达到每日50万次,其典型的项目为意大利的米兰至罗马高速公路封闭式电子收费系统。德国的高速路收费系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来实行高速收费,不再设置传统的关卡式收费站。

日本的高速路收费系统采用了接触式CPU卡加两片式电子标签和双ETC天线方案,车道设双向打开的高速栏杆,无人值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车道通行能力,有完善的密钥扩散机制和电子标签发行流通体系,同时通过在高速路的关键路段安装扫描器,实现车辆在路网内二义性路径下准确的行驶路径距离识别。但车道系统建设和电子标签的成本很高。2001年,电子不停车收费在日本投人运营,80%的高速路出人口都实现了ETC收费。

新加坡使用的电子收费系统,包含两道闸门,闸门上装有天线、感应器和自动摄影机等设备。车辆必须安装读卡器,读卡器内附有足够现金的储值卡。当车辆进人收费的第一道闸门时,电子系统的天线就会启动,读取读卡器中的现金卡;车在进人收费的第二道闸门时,感应器就从读卡器中扣除规定的收费,如果没有读卡器,或读卡器的现金卡储存值不足,摄影机就会自动摄下车辆的牌号,并自动将照片等信息传到行动中心,执法人员就可以追查出违章的车主。

ET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1996年,先后建设的项目有广东佛山、南海、顺德等地方收费公路,江苏沪宁高速公路,北京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等的ETC车道。1999年,山东、四川率先提出全省联网收费。为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和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我国交通部于2000年10月1日发布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暂行技术要求》。伴随着众多主线收费站的拆除,我国公路收费系统从各路段独立收费的状态步人了联网统一收费、通行费多业主拆分的时代。但真正投人使用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是2003年广东省的“粤通卡”工程。粤通卡是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专用缴费卡,分记账卡和储值卡两种,是双界面CPU卡,目前不仅可以实现高速公路的缴费使用,还实现了加油缴费、小区停车收费等功能。用户持有粤通卡,将无需缴纳现金即可。刷卡畅行全省高速公路,配合粤通卡专用电子标签使用,还可免停车通行自动收费车道。电子标签采用两片式,是具有微波通信功能和信息存储功能的移动设备识别装置,其利用最新的电子与微波通信技术,采用5.8GHz的DSRC频段,为用户提供简单灵活的移动信息电子载体

到2003年,广东省将全省高速公路分为6个联网收费区域,开通了88个ETC车道,成功实施ETC联网收费技术。广东在全省收费公路采用了兼容电子不停车收费和人工半自动收费的组合式联网收费,用户持公路专用缴费卡在全省范围内缴付通行费。广东在全省高速公路实行“统一收费、系统分账”的收费管理方式。联网收费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发卡、统一收费、统一结算”的原则。截至2011年,广东省84条高速公路已全部被纳人联网收费,ETC车道总数已达到420条,占全省收费站车道总数的8.2%,ETC覆盖率超过36%,珠三角区域的ETC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上的车流量占全省车流量总额的16%,占粤通卡车流量的48%。目前粤通卡用户的数量已接近150万,电子标签安装量近64万。到2015年11月26日,全国除海南、西藏以外,共有29个省份实现了高速公路ETC联网。2015年10月底,全国累计建成ETC专用道12 772条,发展的ETC用户已达到2 515万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