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绵城市”新理念

“海绵城市”新理念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2015年以来,萍乡市以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构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努力破解江南煤炭资源枯竭采空型城市对暴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的城市短板。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启动,萍乡迎来了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契机。

“暴雨浇泉城,东部再看海”“上海暴雨连下3天,开启看海模式”……

2015年夏天,“来我的城市看海”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在互联网上无奈的自我调侃。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5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多次强降雨袭击,许多城市内涝严重。内涝对城市运行造成极其严重的困扰,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逢雨必涝现象究竟该如何扭转?

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收放自如,那么“下雨天到某某市来看海”的城市内涝现象或许会慢慢消失。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

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理念提出改变。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提出上述工作目标,敲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同时,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根据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不能简单地理解仅仅是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涝。海绵城市是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对原有的城市管网进行改造,在发挥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排水管网等)功能的同时,结合城市“绿色”基础(绿色屋顶等)设施,协同发挥城市的“海绵”功能,希望能够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主要是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一系列低影响设施,根据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进行组合,实现雨水的储存、过滤和净化。在减少暴雨期间雨水峰值的同时,促进雨水的下渗补充城市地下水,在减少暴雨径流量的同时对雨水过滤净化,减少了城市大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

说到城市防洪排涝,人们首先更容易想到的是修建下水道,如果排水管道足够多、足够粗,不就能把雨水迅速排走了吗?但城市内涝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地下排水管网只是其中之一,解决内涝问题不能够靠无限地扩大管网,比如说两小时内降雨50毫米,得用多大的管子才能把降水一下子消化掉?这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打造“海绵体”,既要把雨水收集起来,还可以把雨水用掉,再加上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来解决内涝问题,这是一项综合的工作。

在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至80%的降雨迅速排走,仅有20%至30%的雨水渗入地下。雨水迅速排走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带来了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

海绵城市正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水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体”在哪里?在城市开发建设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原始的“海绵体”。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还可以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如模块组合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海绵城市将会带来城市水生态的改善,城市将减少热岛效应,人居环境将更加舒适;更多的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将有更多栖息地,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将大大提升,城市园林也将迎来优美的亲水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正在被重新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幕已经开启。

2015年,我国确定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未来3年时间里,平均每个试点城市每年将获得约4亿元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每个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区域不小于15平方公里。

江西省萍乡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中部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萍乡市以往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灰蒙蒙、黑糊糊,连河水也是脏兮兮”。而如今,这里随处可见成行的绿树、如茵的草坪、清澈的河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旧印象。

在新落成不久的萍乡市鹅湖公园,孩子们在娱乐设施上嬉戏,大人们在草坪上休闲纳凉,空气中飘着清新的气息。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改造升级后的鹅湖公园和传统城市休闲公园有着很大的区别。“公园全面提升了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能力,具备‘海绵’功能,能够实现‘吸吐自如’”。

2015年以来,萍乡市以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构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努力破解江南煤炭资源枯竭采空型城市对暴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的城市短板。

萍乡市是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城市,又地处山地低洼地带和赣湘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三面山地产生的径流均沿萍水河汇入市中心,经常导致城区短期内积水暴涨,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为了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水难题,萍乡市提出‘设法蓄住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等想法。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启动,萍乡迎来了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契机。《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即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排水防涝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城市防洪标准为萍水河主河道50年一遇洪水设防。

在建设过程中,萍乡市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区域作为老城区试点,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区试点,共同组成萍乡海绵城市示范区,总面积为32.98平方公里。未来3年,萍乡市预计完成147个项目,总投资达到46亿元。

将大量建设、改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人工调蓄池等绿色‘海绵体’,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方式控制径流雨水。位于陕西西安、咸阳两市之间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水的自然迁徙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气,也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增添了生动注解。

西咸新区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探索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经验。

在西北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建设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个主要途径。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

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与西咸新区建设田园城市的定位不谋而合。其以自然河流、生态廊道、道路框架构建布局合理、生态环保、结构完善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成“廊道贯穿、组团布局”的田园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构建起层次清晰、架构分明、自然灵动的新型城市生态本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

在遵循已有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进行生态修复,西咸新区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与此同时,河流沿线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湿地公园,延长城市绿线,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西咸新区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精心营造了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从沣河、渭河沿河景观带、自然绿廊和中央公园、城市绿环和组团公园,到若干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形成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良好的生态本底使海绵城市建设得天独厚。

新城市建设如同在空白画卷上作画,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响开发中仅限于某个项目的应用,西咸新区又恰逢新城市建设的机遇。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形成四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每当降雨时,四级系统便玩起雨水收集利用的“魔术秀”,让水资源生动流淌。

伴着历史的沉香与印痕,一条东西走向的下挖中心绿廊横穿新城,绵延至远处广阔静谧的绿洲之中。在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背后,其实大有乾坤:经初步测算,该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削减径流量60%以上;使雨水重现期从最新设计标准的2年延长至3—5年;使城市防洪能力可提升2倍以上……

一串串闪亮的数据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命题,生态文明已成为西咸新区这座田园城市的发展标记。

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这是对于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