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新理念是否可以不论业绩

投资新理念是否可以不论业绩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美国网络股雅虎连创58次新高;2000新年伊始,中国网络股大幅攀升。据称,新的股票投资理念,是首先制造概念,启动股市,带动新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股市“新概念”相对应的,则是投资“新理念”。由于有这种高涨热情的支持,这些行业的股价猛烈上升,市盈率急升。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完全疯狂,投资者偏爱市盈率为60~80倍的高价股票,而那些具有良好的收益前景、市盈率为10~20倍的股票却遭冷遇。

1999年,美国网络股雅虎连创58次新高;2000新年伊始,中国网络股大幅攀升。有人便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发展股市要有“新概念”。

据称,新的股票投资理念,是首先制造概念,启动股市,带动新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比如先制造一个“网络新概念”进行炒作,以概念启动股价,以股价筹集资金,再将资金投入网络产业,获得高收益后又再使股价上升。

与发展股市“新概念”相对应的,则是投资“新理念”。认为要打破传统的业绩、增长率、市盈率等股票评价标准,而要注重炒未来、炒成长性。据他们认为,我们现行主流的股票价值评估学是以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创造的价值模型为基础的,即每股盈利、投资回报、市盈率等,这是工业社会的股票评价标准。网络社会则以品牌、视线流量、访问率、注意力等为游戏规则。还有人认为,网络产业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一条正在架构中的通向未来的收费桥梁,它的价值目前在会计上还无法计算,只能从它所吸引注意力和关注人数上进行预期。所以有人说新千年的经济形态是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大多数网络公司表面看起来都是在玩烧钱游戏,实际上都是在忙于构建通向未来的收费桥梁,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关注人数。因此,对于网络股,不能采用传统的投资理论,考虑什么市盈率、净资产、派息率等。

他们时常拿来予以佐证的是,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也有近70%的网络股并不赚钱,哪来的市盈率呢?又哪来的股息派发呢?他们言辞凿凿地反问:试想一想20世纪90年代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网络股的泡沫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撑大而没有撑破呢?难道人才济济的美国公共投资基金的经理们都失去理智、迷途不返?

对此论点,我们无需过多地引经据典从理论上进行反驳,仅从其文字表述上,我们就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唐:其一,世界上不是只有美国的就是对的,美国的网络股不赚钱,中国的网络股就也应该不赚钱;其二,世界上也不是只有美国人最聪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有美国公共投资基金的经理们就最理智、最迷途知返。事实上,美国人的投机欲是最强的,不然的话,美国怎么会多次发生严重的股灾

肥皂泡吹大了,必有撑破的时候,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从荷兰的“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到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从美国的华尔街风暴到日本的“平成泡沫”,都无一不说明这一点。况且,就在此言论发布后不久,被捧为楷模的纳斯达克市场便出现大幅跳水

实质上,这种炒未来炒成长性搞注意力经济的观点,早在60年代就在美国流行过。60年代的最初岁月,增长股票,特别是那些与吸引入的技术相联系的公司的股票,远远地胜过标准的蓝筹码股票。华尔街渴望投资于宇航、速调管、半导体、光学扫描器以及其他深奥的仪表装置。由于有这种高涨热情的支持,这些行业的股价猛烈上升,市盈率急升。例如1961年狂潮达到顶峰时,一家新计算机数控公司的股价为前一年收益的200多倍。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完全疯狂,投资者偏爱市盈率为60~80倍的高价股票,而那些具有良好的收益前景、市盈率为10~20倍的股票却遭冷遇。在这种狂潮的推动下,即使那些大型的、有一定技术基础而且经营良好的发展中公司,其股价亦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投资者投身于疯狂投机时,新发行股票的狂潮出现了。一些公司的创办人为急于满足投资者对飞腾的60年代“太空”股票的无止境的渴求,成打成打地创设新股票。在狂潮期间,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可与南海气泡骗局相提并论。

投资者对发行股票的公司制造什么并不真正关心,只要公司名称听上去是电子方面的且带有深奥含意即可,即使有些企业与电子工业毫无关系,因此公司名称非常重要。例如美国音乐集团公司的业务仅是上门销售唱片和唱机,而在公开发行股票前将其改为太空音响公司,股票按每股2美元向公众出售,在数周内涨到每股14美元。

为了不放弃有利可图的机会,以electronic(电子)一词部分字根trons和onics为后缀命名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宇宙电子公司(Astron)、火种电子公司(Vulcatron)等。这些公司的股价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对这个时期投机狂热的前所未有程度,德赖弗斯公司的杰克·德赖弗斯举了一个例子:以一家生产鞋带已达40年,其股票售价为其收益6倍的挺不错的小公司为例,它把鞋带公司改名为配置电子线路与硅的弗思燃烧器公司。在当时的股票市场上,“电子”和“硅”二词的价值是其收益的15倍。然而真正作用来自于“弗思燃烧器”这个无人能懂的词,一个无人能懂的含义可以使整个价格翻一番。全国环境公司本是一家平凡的建筑公司,但因其改名采用环境这一概念,股票成为“异常的”,其市盈率最高时为100。一家普通的住宅建筑公司的股价竟为其收益的100倍!

肥皂泡吹大了终有破裂的时候。1962年初,股票市场开始出现混乱。5月份,可怕的抛售浪潮爆发。1961年升幅最大的股份,有小型商业投资(业务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享有税收优待)、保龄球类、贩卖机器类股份。1961年小型商业投资公司超过200家,其中50家由公众人士持有,投资者将股价推置半天高,但在1962年都大跌收场。一些增长股票,甚至最优等的股票,也受到牵连,其下跌幅度比一般市场大得多。

当时全国学生营销公司的股票是一种“神话股”,股价1968年一年内由1美元升至143美元。该公司主席利特.W.兰德尔按南海气泡骗局创始人的传统出售其公司的概念。首先他出售的是一种形象,然后广泛拜访金融界人士或在其“利尔喷气”私人飞机上与金融界人士通电话。他自吹自擂,表示公司业务是在大学校园内供应消费品,形同拥有垄断专利权,并对公司的收益前景作了乐观的预测,但当业务证实未如所测时,公司股价狂泻至3.5美元,升跌时间同样在一年内,跌幅高达98%。

中国股市的高科技股热和网络股热,固然与美国60年代的这场风波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中也有一些泡沫的成分。一些网络股股价炒得过高,市盈率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而有人因此提出“市盈率”的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更危险的。市盈率的概念是不是真的过时了呢?如果抛弃“市盈率”概念,又应该怎样来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呢?

其实,自从有股市以来,所谓市盈率不适用的观点几乎每隔十几二十年就会有人重提一次。每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时,总是伴随着实质性的技术或经济的变革,比如汽车的出现、半导体电子产品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等等。但是,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却永远不会改变。投资就是要有回报,投入网络股也好,投入钢铁股也好,其投资的本质是不可能改变的。你投入1元钱,就必须有产出,2元钱的投资回报肯定比1元钱更诱人。因此,并不是知识经济还是传统经济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来评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的价值。

市盈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高”或“低”,它必须结合当前市场的平均获利水平、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以及风险性来分析,不能作为绝对的选股标准。只有当几个股票的基本面情况基本一致时,我们才能够根据其市盈率的情况进行相对的比较。正是由于市盈率从来都没有被视为一种绝对的选股标准,所以它也谈不上被淘汰;而作为一种直观地反映股票价格与其当前盈利水平之间关系的指标,它永远会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在网络股大红大紫之前,投资者对此也早有认同。一些发展缓慢、前景不佳的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十几二十倍,而一些高成长性的个股市盈率却可能高达上百倍,且仍不断受到追捧。但是,自从网络概念产生以来,投资者却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不是市盈率被淘汰,而是市盈率无法应用,因为这些公司大多数根本就无“盈”可谈。

由于目前网络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抢占市场,因此,公司销售额的成长性,就和其公司的利润的成长性一样重要。因而,在目前网络还没有利润的时候,价格收入比或者叫“市销率”(以股票当前的价格除以其每股销售额或主营业务收入)与销售额成长性,便成为选择股票的重要依据。

尽管如此,任何一项投资,不管其销售额如何高速增长,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利润的增长上。目前的投入,是为了日后更大的收入,不赚钱的投资,是不可能有价值的。所以,在我们关注网络股销售增长的同时,对其未来真正可实现的利润额,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