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海绵城市专题论坛专家发言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海绵城市专题论坛专家发言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绵城市官方的说法就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一部分人认为水多、水少或水脏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海绵城市设计要有整体观点。海绵城市需要城市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共同推进。从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模式来看,当前海绵城市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海绵城市建设要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管理资金如何可持续运转。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海绵城市专题论坛专家发言_江苏建设 第13辑 海绵城市

本辑记者

编者按2015年7月23日下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自由论坛——“海绵城市建设”,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投融资模式到建设过程监管等角度出发,组织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和地方实践者开展讨论与交流,为推进国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本文按论坛发言顺序对相关专家发言进行了摘录整理,以期为江苏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张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院长):建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强调整体化和精致化

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海绵城市官方的说法就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一部分人认为水多、水少或水脏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然而我们并不是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吸水池,而是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发展观点。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开展规划。我认为今年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划。有人认为海绵城市需要做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和海绵城市设计等,但是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把海绵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纳入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去,把海绵城市的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海绵城市设计要有整体观点。海绵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设计,来整体考虑海绵社区的建设。同时摒弃过快建设的做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设计单位,都必须改变过去的观点,改变粗糙快速的建设模式,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精心实施。

李迪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景观设计方法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我认为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景观设计学本质上是土地设计、空间规划,是环境、社会问题和空间设计方案的探讨。景观设计规划在宏观上是通过空间规划的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在微观上是对场地的精致设计,解决场地上的自然和人文问题。从这个层面出发,回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本质,是为人类提供更加宜人舒适的生活和人居环境。因此,可以说海绵城市设计本质上就是在更大区域范畴上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和城市区域之间生态和环境的关系。要践行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整合人的需求,需要提出一个关于结构体系的解决方案,需要有一个专业来统领。

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之间的技术融合包括三个要点:①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大部分技术是相对成熟的,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场地中绝对适用。因此,技术的运用必须结合具体场地,必须进行再创造。如果未来要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我认为还需要有上层法规政策的有效支撑。②观念转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海绵城市需要城市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共同推进。如城市中大部分的水面都由园林部门管理,那么园林部门也是海绵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城市生活环境保护的文件要求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维护生物栖息地、尽可能采用本土植物、尽可能维护河湖水源,等等。那么,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很好地整合相关政策和技术,在一个更高层面进行实施。③围绕各项关键技术,应推广建立各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以总结经验,为未来海绵城市综合全面建设提供基础。

佟庆远(清华大学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应具备可复制性

海绵城市的本质驱动力来自于城市对水环境安全、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与需求。从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模式来看,当前海绵城市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只有具备了可复制性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全社会认可,才具有投融资的价值。现在采用较多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就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来建设城市,但是这样的方式必须保证一定的回报率,评估风险与收益,以此保证循环与推广,而公共事业的投资更具安全性。以国内水业投融资发展来看,1949—1964年,在中国水是如同空气一样的完全公共品。1964—1997年开始有了水利工程费,设施建设需要收费。1997年以后,国家开始大量建设污水设施、供水设施等,水业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才逐渐发展起来。可见,基础设施投融资业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需要循环才能发展的。海绵城市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除了要在技术上不断提升与完善,还要找到投融资的关键点,以保证其能够可持续发展。要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收益,就必须控制成本,其一是项目本身的成本,其二是金融成本,这就要求海绵城市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

海绵城市建设要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管理资金如何可持续运转。目前,社会资本对海绵城市关注度很高,但投入运营的态度总体上是谨慎的。未来海绵城市在PPP模式如何发展,是一个大的蛋糕还是一个陷阱,现在还不是非常明朗。由此,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类PPP模式,探讨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引入社会资本的力量,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力度。

吴敬军(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以水为魂的广东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实践

东莞过去30年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环境问题。因此,2007年东莞启动了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流域的源头问题,恢复生态环境系统。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核心是以水为源头,以绿为基础(即绿色基础设施),实现海绵体系构建。围绕水的主题,园区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截污及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水系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满足了海绵城市分散处理的要求,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亮点。经过几年实施,2013年生态产业园区的湿地系统已初见成效,并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要推动园区生态化发展,需要建立来自操作部门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关的跨区域、流域政策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园区的一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性文件,以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甄晓玥[德照科技(Te tra Tech)公司首席水资源工程师]:海绵城市设计要有科学依据

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当下规划建设行业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实际上海绵城市最需攻坚克难的地方在于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实施操作措施。我认为,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目标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标准与地方标准。如美国的马里兰州在发生洪涝的情况下,峰值流量的控制目标是控制一英寸的径流量,或者下渗,或者经过雨水滞留的过滤,保证两年一遇和十年一遇的流量,使得暴雨期间河岸的侵蚀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个目标极为精确,解决了水质问题和河流生态问题。比如西雅图,同样针对洪涝的情况对基流流量和峰值流量设置了一个流量曲线,纵轴是超过的频率,横轴是流量,最高点是洪涝情况下的峰值流量,开发后曲线不能偏离太多。尽管美国的环境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地方对环境规划的基准设计依据是极为精确的。在中国北方很多断流河流都是因为基流流量导致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的不透水面积切断了雨水下渗,这就体现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开展的就是如何确定相关目标设计的依据,且这个依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其次在确定依据和设计目标之后,必须确定设计方法和标准。这个设计方法和标准是建立在设计目标基础上的,并配置科学性、可行性的实施步骤。此外还要强调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方可实现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彭翀(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海绵城市是弹性建设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

海绵城市可以作为弹性建设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从弹性气候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海绵城市的地位、作用与要求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首先,关于弹性领域的问题。城市弹性发展包括经济、生态、工程和社会四个方面的领域。就海绵城市而言,生态和工程系统显得至关重要。其次,关于弹性过程的问题。气候与弹性的问题目前在美国的研究中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认为城市环境在经过冲击后,恢复到原始状态;有的研究认为在达到环境可承受的承载临界值后,经过自我发展,重新形成一种新平衡。那么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哪种手段来影响城市系统的发展,也就成为规划建设出发点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最后,关于弹性原则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解决两个现实的问题,即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源头。在适应气候方面,最主要的是对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做预测,同时提出疏导和管理的方式。在源头减缓方面,应该考虑从区域层面到细节层面的规划设计的融会贯通。此外,关于如何把海绵城市建设的部分约束性指标纳入法定规划,应及时开展讨论和研究。

王志芳(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海绵城市的内涵需进一步界定

目前,海绵城市的研究很热门,但是海绵城市真正的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明晰。此外,海绵城市在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规划目标也不一样,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如美国勃兰特对于城市生态整体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十分重视,通过有针对性地逐步修建大量湿地来引导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发展建设的对象既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由此,海绵城市应是以人为本。在深入研究海绵体系时,就必须进行规划与设计,只有海绵体系与人的功能、与城市的功能相结合,规划与设计才能更为立体。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城市污水、雨水等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统筹构建。

王成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高级工程师):海绵城市应实现水发展的“五位一体”

海绵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需要各专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尽管现阶段大多海绵城市仍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为主,但海绵城市的落脚点还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从城市“水”因子的角度考虑,海绵城市是以水为标,关注的尺度应以流域层面为主,关注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和修复。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应具有多目标性,应实现水建设、水景观、水文化、水安全、水资源的五位一体,并在具体规划中考虑技术、政策、财政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平衡。

(编辑整理:何培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