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牛钊的信(二)

牛钊的信(二)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牛钊的信(二)流萤同志:前寄一函,想已奉达,尚有若干未写之意,不揣翦陋,再补述如下:碑林设《名士手札》一栏,实在是一创举。曾昭燏是曾国藩的曾孙女,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文化大革命前自杀。向达与她交情甚好,故赴西北后每至一地,都写信叙述当地的山川风貌、文化古迹、市场物价、生活习俗等等。即颂文琪并祝阖府清吉牛钊12月1日
牛钊的信(二)_萤光集

牛钊的信(二)

流萤同志:

前寄一函,想已奉达,尚有若干未写之意,不揣翦陋,再补述如下:

碑林设《名士手札》一栏,实在是一创举。古人书法流传,一是碑刻题字,一是文稿手扎,如王羲之书迹,除兰亭序外,其他都是给朋友的信件,要是没有这些信件,他老人家也就很难成为“书圣”了,至于张翰思鲈帖,杨凝式菲花帖等等,均以手札传不朽。今之学者作文写信,大都用圆珠笔或电脑打字,若干年后可能不会再有毛笔字写的文稿或手札了,是故碑林以手札上石,具有深远意义。我个人想,以您现在的体力、精力、学养状况,手下有一套班子,与文化教育界又有广泛联系,何不就此机会扩而大之,广事搜求,使天下名士手迹集于一堂,即使不能都上石,作为一种收藏,或办一手札书迹博物馆,也是具有存亡继绝的意义。在取舍标准方面应是人、书兼顾,有些名士字并不好,如龚定阉,乃真正的大名士,字却写得很蹩脚(此公花数十年精力练字,却始终没有练出来,也是怪事),也有些三家村学究,藉藉无名,下笔却自有面目,不落凡俗,两种情况均可兼顾,唯现代领导题词与现代书法家扭捏作态之作,当在摒弃之列。此事说来容易做来困难,也许是我的瞎想,姑妄言之妄听之吧。

兰州刻名士手札,似应为向达先生留一位置。他是西域史专家,又是敦煌学的开拓者,一九三五年即去英、德、法等国抄录被盗的敦煌文书,打算以六年为期,因二战爆发不得不提前回国,四二年亲赴河西与敦煌,“匹马孤征,仆仆于惊沙大漠之中”,写了万言书发表于大公报,为保护和研究敦煌及西北其他文化遗产而大声疾呼,常书鸿就是看了这篇文章赶赴敦煌与向达会合的。

向达的著作很多,太专业,我也没有细看,引发我兴趣的是二十多年前我看到过他在甘肃考察期间给曾昭燏的二十九封信。曾昭燏是曾国藩的曾孙女,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文化大革命前自杀。向达与她交情甚好,故赴西北后每至一地,都写信叙述当地的山川风貌、文化古迹、市场物价、生活习俗等等。他给中研院头头傅斯年、李济的报告,也由曾氏转呈,还托她帮助还债、搬家、安置妻子等事,信中反映向达勤于考察,勤于写作,白天四处奔波,晚间拥被写信写日记写文章。他在岷州古庙中发现一六朝经幢、佛像、供养人像及文字非常精美,碑文中有不少外国字,他认为是《佉卢字》,亲自捶拓下来请曾氏辨认。他还请人拓了其他一些碑刻,但拓得潦草模糊,残缺不全,信中提到的有“李怀让”、“索公碑”、“杨公碑”、“六朝残经幢”等等,还有“吐蕃赞普碑”。他形容敦煌时用了十六个字:“午夜风来,铃铎交响;朝阳始出,千窟争辉”,词意隽永。信中又述及与张大千会见事,肯定了张氏对石窟壁画年代的分析,也详述了张氏临摹过程中对壁画造成的严重破坏情况,表现痛心疾首。向氏信中还提到在武威西夏碑旁,有唐墓志十余方,又提到敦煌长史武班碑,不知您见到否?

他当时提议即在兰州设立一管理研究机构,未获中研院同意,反而遭到排挤,原因大约是向氏原为西南联大教授,自告奋勇赴西北观察,及发现大量文化宝藏后,中研院有些人陡生妒意,拒绝合作,甚至断绝经济支持,向氏信中写道:“七月间举室入川,倾家荡产,所为者即此一事。今得酬素志,朝夕晤对古人,自视此身,已同尘土,何况区区身外之物。”然而他还是被迫提前离开西北。

向氏这些信都是粗纸小楷,字迹工整秀丽,一丝不苟,长信千余言,短信数百字,竞无一因错漏而涂改者。有一信“弥觉凄楚”之“弥”误作“靡”,又有一信中自述诗中之“票姚既不作”中之“票”字误作“骠”,下一信中即行更正,连书“贻笑大方”、“惭愧惭愧”等,于此可见其严谨。这是我见过的最精美的手札之一,提供给我的是南师大一位姚老师,原是位老报人,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后来调到南师大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平时跟我有点交往,八0年夏天我有次去查点资料,他拿出这些信给我看。我浏览再四,不胜惊叹,他是从曾昭燏后人处借来的,可惜当时没有复印条件,姚老抄录后即原件奉还。此偶然机会,得睹真正的名士手札,亦为幸事。但毕竟时隔日久,已经忘记。此次看到您的大著后忽然想起,但姚老已逝世多年,曾氏后人亦不知在何处,我现在仍在继续打听,好在向达在北大任教时间甚长,现在搞敦煌学、西域学的有很多是他的学生,搜求他的手迹,想来并不困难。

在碑林中,似应给常书鸿也留一位置,我在中学时就听到过他,他苦守敦煌的故事,曾激励了几代知识分子。向达信中透露,在张大千去敦煌前后,有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前去窥探,而且都喜欢在壁画上剥剥弄弄,常书鸿去后才严加管理,处处提防,即使大派头的学者(如黄文弼)也为悔也不假以辞色,不过我只以为他是位热爱敦煌的学者,最近中央电视台介绍中国绘画时,说把西洋画介绍到中国来的最有影响的四大家是徐悲鸿、刘海粟、常书鸿、林风眠,这倒是我过去不知道的,常氏手迹易得,不知碑林有无给他刻块石头。

人老话多,絮絮叨叨,几不能自已,须表明心迹的是我多年远离故土,未能为桑梓献力,常有一种负疚感,故对向氏、常氏以至许多支边青年都非常崇敬,特别是看了您的大著后,此种心情更为强烈。

即颂

文琪

并祝阖府清吉

牛钊

12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