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看治水理论的创新

从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看治水理论的创新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滇池流域是昆明市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滇池流域面积2 920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这虽与滇池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所致。市民对滇池治理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前进了一大步。

从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看治水理论的创新

关德华

昆明水利局

摘要:滇池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使用,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状水质Ⅴ类—劣Ⅴ类。通过多年的治理、总结与创新,初步总结出要培养环保型的生活方式,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正确处理人水关系,要从全流域整体上进行保护等方面的治理经验,为后续工程治理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滇池治理 实践与探索 理论创新

一、滇池流域现状

滇池流域是昆明市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滇池流域面积2 920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是昆明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06年,滇池流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还强,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4%还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74亿m3,扣除蒸发等,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40亿m3。流域内常住人口为274.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4%。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5。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滇池水还可以游泳(当时滇池水质为Ⅱ、Ⅲ类),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使用,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到了90年代,仅仅过了10年滇池就变成Ⅴ类、劣Ⅴ类。这虽与滇池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所致。

二、滇池治理实践与探索

滇池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1988年昆明实行《滇池保护条例》为标志,昆明开始了以水利为主的滇池保护和治理。到1994年,省政府在海埂召开滇池综合治理会议,才全面拉开了滇池综合治理的序幕,至今已有21个春秋。从打捞滇池水葫芦到西园隧洞建设,从草海底泥疏浚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到滇池“六大工程”,由滇池到入滇河道,由入湖河道到“四退三还”至“一湖两江”、“四全”工作,治理工作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水域到流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民对滇池治理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新一届的昆明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治水的理念、观念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水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坚持“一个方针”,即: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掌握“一套规律”,即:着眼于流域、立足于汇水区、由面到点、由流域到水域、顺流而下,从大环境到小环境、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从大流域到小流域。把握“四条原则”,即:湖外河外截污杜绝增量污染源,湖内河床清淤减少存量污染源,增加湿地、修复生态,外流域调水、增强水动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抓“一湖两江”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四全”工程,坚定不移地抓35条入滇河道“158”综合整治工程,坚定不移地抓滇池周围“四退三还”工程,坚定不移地抓滇池治理“六大工程”。贯彻“七个优先”,即: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测评;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增加公共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专家督导的河长责任制。在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前进了一大步。既是认识的深化,也是实践的深入,是市委、市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三、滇池治理创新与启示

启示之一:要培养环保型的生活方式。滇池的污染,从表面上看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类不文明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主要是人惹的祸,浪费水的是人,污染水的还是人。因此,我们不能只为治水而治水,而应深刻认识到治水应先治人,不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就难以治好水,要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启示之二: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历史上,人类活动一直在改变水文循环和重新塑造绿色大地的面貌。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致使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结果是越缺水越开发,越开发越缺水,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水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自觉控制自己的活动行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

启示之三:要正确处理人水关系。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各种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之一。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人类处于水支配人的阶段,形成了人顺应水的人水观;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形成了人征服水的人水观;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人水和谐相处的人水观。

启示之四:要从全流域整体上进行保护。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从自然—社会—经济和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统筹解决水资源问题,在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流域综合规划,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好各项专业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好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规范和加强政府对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名词解释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工程。

“四退三还一护”:退田、退塘、退房、退人、还湖、还湿地、还林、护水。

“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在滇池、长江、珠江流域开展“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

河道综合整治“158工程”: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五个工作重点: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临、拆违、拆迁,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沿岸禁养、杜绝面源污染,沿岸绿化、生态修复、恢复湿地,河床清障、清淤。涉及八个方面: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架桥修路,道路通达,河床清淤、修复生态,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规划设计、配套设施,提升区位、有序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