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热显影扩散转移型打印机

热显影扩散转移型打印机

时间:2024-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光敏纸潜像加热显影和染料层扩散转移的数字硬拷贝输出设备由富士于1987年开发成功,简称PG打印机,名称来自Pictrography中的两个关键字母。上述两大原因导致PG打印机很难达到高分辨率复制效果,也无法实现高速度的像素记录工艺。因此,从1993年开始生产的PG打印机放弃了发光二极管曝光,改成了基于激光器为成像光源的外鼓式曝光系统,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8-18所示。

8.3.5 热显影扩散转移型打印机

基于光敏纸潜像加热显影和染料层扩散转移的数字硬拷贝输出设备由富士于1987年开发成功,简称PG打印机,名称来自Pictrography中的两个关键字母。第一代机器以发光二极管对光敏纸曝光,热显影材料以卷筒纸形式供应。作为普通光源使用时,发光二极管的诸多优点或许是其他光源无法比拟的,比如发光二极管可以包装成十分紧凑的尺寸,制造成本低,动态范围宽,发光强度白炽灯和荧光灯都要高,输入电流与发光强度间良好的线性关系等。虽然现在发光二极管已经用作静电照相数字印刷机的成像光源,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却尚未达到高质量成像光源的要求。

归纳起来,基于发光二极管成像的热显影材料曝光系统存在下述两大主要缺点:首先是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点面积与热显影材料要求的光点尺寸相比显得太大,导致用于构成照片质量彩色图像的光束直径不能在光敏纸表面变细,从而限制了照片质量复制系统记录密度的提高;其次,热显影染料扩散转移打印机采用外鼓式曝光系统,由于发光二极管的曝光速度跟不上成像滚筒的旋转速度,从而限制了整机速度。

上述两大原因导致PG打印机很难达到高分辨率复制效果,也无法实现高速度的像素记录工艺。因此,从1993年开始生产的PG打印机放弃了发光二极管曝光,改成了基于激光器为成像光源的外鼓式曝光系统,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8-18所示。

img219

图8-18 改进后的PG打印机结构

与发光二极管比较,激光束曝光能获得更小的光束直径,适合于高密度记录,分辨率从284dpi提高到400dpi。由于激光准直镜的集聚效率如此之高,以至于曝光强度足以实现高速记录。此外,通过激光装置与包含多边形棱镜和f-θ镜头偏振器的组合,热显影光敏材料可以在平面传输过程中曝光,从而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

激光束曝光的主要不足包括激光器的实际可用波长有限;从曝光装置整体考虑,电流和光学输出特征随温度的变化而明显改变;以相同的镜头处理并通过三束不同波长的激光束构成彩色图像时,波长与图像的形成特点有关,例如光束直径的变化导致颜色失真;光学部件沿主扫描方向同时出现透射和反射时可能引起阴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