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癌转移肝癌又扩散到淋巴

胃癌转移肝癌又扩散到淋巴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统计中,胃癌居第一位或第二位。流行病学调查提示,HP的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该病发生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肝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常见肿瘤之一。

第六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生有其地区分布特点,华北及河南林州地区多发。本病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以60~7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故中医学称为“噎嗝”。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曾有学者认为饮酒、吸烟及食用过热、过硬食物等饮食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食用含有亚硝酸盐较多的食品,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我国该病高发区调查发现,高发区地质土壤中缺钼等微量元素,这可能是引起食管癌的间接原因。在某些高发区肿瘤组织中常可检测到HPV DNA。但目前有关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还不明确。

(二)病理变化

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见(约占50%),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可分为早期食管癌和中、晚期食管癌两类。

1.早期食管癌

此期临床上尚无明显症状。钡餐检查,食管基本正常或呈局限性僵硬。病变局限,仅累及黏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如及时手术5年存活率在90%以上,预后较好。早期因症状不明显常难诊断。有可疑症状出现时,可通过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或食管镜检查以确诊。

2.中、晚期食管癌

此期患者已出现临床症状,如吞咽困难等,其肉眼形态可分为四型(图15-13):

(1)髓质型:肿瘤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使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狭窄。切面癌组织为灰白色,质地较软似脑髓组织,表面可形成浅表溃疡。

(2)蕈伞型:肿瘤为卵圆形扁平肿块,如蘑菇状突入食管腔内。

(3)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溃疡,溃疡外形不整,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常深达肌层。

(4)缩窄型: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累及食管全周,伴有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而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狭窄上端食管管腔扩张。

镜下观,中、晚期食管癌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食管癌的90%,腺癌次之。

img251

图15-13 食管癌

(三)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

癌组织穿透食管壁直接侵入邻近器官。食管上段癌可侵入喉、气管和颈部软组织;中段癌多侵入支气管、肺;下段癌常侵入贲门、膈肌和心包等处。

2.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为常见的转移方式。转移沿食管淋巴引流途径进行,上段癌常转移到食管旁、喉后、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中段癌多转移到食管旁及肺门淋巴结,下段癌常转移到食管旁、贲门及腹腔淋巴结。

3.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主要见于晚期患者,以肝及肺转移为最常见。

二、胃癌

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统计中,胃癌居第一位或第二位。胃癌好发于40~60岁年龄人群,患者男女比为(2~3)∶1,好发于胃窦部,尤以胃小弯侧多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环境因素相关,包括各地的饮食习惯(烟熏食品、滑石粉处理过的大米等)及各土壤地质因素等。流行病学调查提示,HP的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研究还发现,胃癌的发生有家族倾向,且与A型血型关系较为密切。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溃疡等病变均与胃癌关系密切。

胃癌主要发生自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部分胃癌经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而形成胃癌,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与多种基因的改变有关。

(二)病理变化

按发生过程,胃癌可分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1.早期胃癌

不论肿瘤面积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只要病变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者均称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中,直径在0.5cm以下者称为微小癌;直径为0.6~1.0cm者称为小胃癌。早期胃癌多由胃镜活检发现,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90%以上。

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可分隆起型(Ⅰ型)、表浅型(Ⅱ型)和凹陷型(Ⅲ型)三种类型。

2.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到达肌层或更深者称进展期胃癌,常有局部蔓延或转移。进展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可分三型。

(1)息肉型:癌组织向黏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菜花状,突入胃腔内。

(2)溃疡型:部分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边缘隆起似火山口状的溃疡。注意此型胃癌需与良性胃溃疡鉴别。

(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局限或弥漫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当出现弥漫性浸润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时,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黏膜皱襞大部消失。典型的弥漫浸润型胃癌其胃的形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三)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

浸润到胃浆膜层的癌组织,可直接扩散至邻近器官和组织,如肝、胰腺、大网膜等。

2.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为胃癌主要的转移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其中以胃小弯侧的及幽门下淋巴结最为多见,可进一步转移到腹主动脉旁、肝门脉系统、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晚期可经胸导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有时是隐匿性胃癌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

3.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多发生在晚期,常经门静脉转移到肝,其次是肺、骨及脑。

4.种植性转移

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大网膜、直肠膀胱陷窝及盆腔器官的腹膜上。常在双侧卵巢形成转移性黏液癌,称为Krukenberg瘤。

三、大肠

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该病发生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其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同时,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大肠癌分遗传性大肠癌和非遗传性大肠癌(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主要有两类:一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二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生则与环境和遗传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患者中的作用有关。环境因素中,主要认为饮食和本病发生有关。研究发现,高营养、低纤维食物与本病发生有关。

(二)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以直肠为最多见,其次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及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约1%的患者为多中心生长,多为多发性息肉癌变所致。癌限于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称为早期癌。累及肠壁肌层者称进展期癌。进展期癌肉眼观一般分为以下四型。

1.隆起型

肿瘤呈息肉样或蕈伞状向肠腔突出,肿瘤表面常发生感染、出血、坏死和溃疡(图15-15)。

2.溃疡型

肿瘤呈不规则形似火山口状的溃疡。

3.浸润型

肿瘤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使局部肠壁增厚,有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使肠腔狭窄。

4.胶样型

肿瘤外观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

(三)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

当癌已浸润到浆膜后,可直接蔓延到邻近器官,如前列腺、膀胱、腹膜及腹后壁等。

2.淋巴转移

首先转移至病变附近淋巴结,再转移至肠系膜根部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甚至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血行转移

晚期大肠癌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处。

4.腹腔种植转移

当癌细胞穿透肠壁浆膜后,可脱落并播散至膀胱直肠陷凹和子宫直肠陷凹。

img252

图15-14 直肠癌(隆起型)

知识链接

大肠癌分期与预后

大肠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有关,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修改后的Dukes分期及预后(表15-3)。其分期的依据是局部浸润深度、是否转移。

表15-3 修改后的Dukes分期及预后

img253

四、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肝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常见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肝癌发病多较隐匿,早期常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多已发展到晚期,死亡率高。近年来,我国对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广泛应用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检查,使早期肝癌检出率明显提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以下因素与肝癌发生有关。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与肝癌有密切关系,其次为丙型肝炎。有资料显示,肝癌病例的HBsAg阳性率高达80%以上。最近,HCV的感染也被认为可能是肝癌发生的病原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日本约70%、在西欧65%~75%的肝癌患者发现有HCV抗体阳性。

2.肝硬化

我国肝硬化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之间有密切联系。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硬化与肝癌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3.黄曲霉菌

动物实验证实黄曲霉素可诱发实验性肝癌。在肝癌高发区,食物被黄曲霉菌污染的情况往往也较严重。

4.亚硝胺类化合物

动物实验证实亚硝胺类化合物可诱发肝癌。研究显示,我国肝癌高发区的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显著高于低发区,从当地食用的咸菜中提取亚硝胺喂养大鼠,可诱发大鼠肝癌。

(二)病理变化

肝癌的肉眼类型有早期肝癌和中、晚期肝癌之分。

1.早期肝癌

早期肝癌也称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直径的总和在3cm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常无临床症状,但血清AFP可阳性。癌结节多呈球形或分叶状,灰白色质软,切面无出血坏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2.中、晚期肝癌

肉眼可分为三型,大多合并肝硬化。

(1)巨块型:肿瘤形成巨大肿块,直径常超过10cm,多位于肝右叶。质软,切面呈灰白或黄褐色,中心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边常有散在的卫星状癌结节(图15-15)。

img254

图15-15 原发性肝癌(巨块型)

(2)结节型:此型最多见,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大小不等,有的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结节。被膜下的瘤结节向表面隆起,切面褐绿色,有时见出血。

(3)弥漫型:癌组织在肝内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结节形成,此型少见。

按组织起源可将肝癌分为以下组织学类型。①肝细胞癌:最多见,由肝细胞发生的肝癌。其分化较好者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相似,分化差者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常有巨核及多核瘤细胞。②胆管癌:较为少见,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癌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类似,常呈腺管样排列,腺管间有较丰富纤维性间质。③混合性肝癌: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癌两种结构,最少见。

(三)扩散方式

肝癌首先在肝内直接蔓延和转移。癌细胞常沿门静脉播散,在肝内形成转移癌结节,还可逆行蔓延至肝外门静脉主干,形成癌栓,引起门静脉高压。肝外转移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至肝门、上腹部和腹膜后淋巴结。晚期可通过肝静脉转移到肺、肾上腺、脑及骨等处,以肺最为多见,也可种植性转移到腹膜及腹部器官。

(四)病理临床联系

临床上多有肝硬化病史,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迅速增大、食欲下降、AFP增高等。偶见因肝表面癌结节自发破裂或侵蚀大血管而导致腹腔大出血。患者常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大出血及合并惑染等原因死亡。

五、胰腺癌

胰腺癌为发生在胰腺外分泌部的癌,在消化系统中较为少见,但近年有增多趋势。患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男多于女。该肿瘤的发生可能同吸烟、饮食及化学致癌物有关,多见于胰头部(60%),腹痛为常见的初发症状,胰头癌早期可有胆总管梗阻现象,临床上出现逐渐加重的黄疸。

胰腺癌恶性度高、进展快,又因持续性腹痛影响患者饮食和睡眠,短期内出现进行性消瘦,预后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