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缘起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缘起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于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认识与要求由来已久。这是与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景观形态结构的认知和分析,以及对建筑介入景观后形成的整体形态的预计,从而才能做出选择和取舍。这些地区的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地间杂为主,大地景观的形态特征十分鲜明,因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景观形态和结构的关注。而在西方文明史早期,同样有着类似中国风水师的职业以及类似的相地行为。

1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缘起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景观的面貌:迁徙与定居,农耕生产,对于土地的整饬开发……今日我们所见、所在的景观环境,基本上都已是被人力介入或改变了的产物。正是在此意义上,杰弗里·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有所谓“人类景观”(human landscape)的提法。

人们对于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认识与要求由来已久。这是与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的。形态的整合,包含建筑择址、布局、营建的整个过程。

择地营居是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第一步。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景观形态结构的认知和分析,以及对建筑介入景观后形成的整体形态的预计,从而才能做出选择和取舍。中国传统的风水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传说时期。有学者认为如考虑其经验性实践雏形,至迟可以追溯到周代先民在商代的迁徙。(1)《诗经·大雅·公刘》曰:“笃公刘,于胥斯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泉流……度其夕阳,豳居允荒……于豳其馆……止基乃埋,爰众爰友。”唐人吕才在《五行禄命葬书论·叙宅经》中描述道:“逮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卜惟洛食。”中国古代的风水之术主要兴盛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这并非偶然。这些地区的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地间杂为主,大地景观的形态特征十分鲜明,因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景观形态和结构的关注。同时,由于地形制约,这些地区的人地矛盾也相对突出,人们需要精心选择适于人居的场址进行建筑营造。而在西方文明史早期,同样有着类似中国风水师的职业以及类似的相地行为。

根据聚落地理学的研究,人工营造的建筑聚落一般产生在以下的地段中:

——平原上较高的小型高地:一方面免予水患,也利于筑墙防御;

——平原上的地垒与方山山区:主要便于防御;

——盆地的中心地区:易于生产,易于获取水源,四周有天然屏障;

——山地中的隘口或山谷的出入口:交通要冲,利于商贸,同时也是军事要地;

——河流交汇的分叉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河道起到屏障作用;

——沿海港澳附近:基于渔业和海上贸易;

——河谷中的河阶地带;

——滨海平原的山麓地带;

——山坡与冲积扇的接触线上;

——沙漠中的绿洲。(2)

在这些聚落发生的地段,介入景观的建筑与景观又存在着形态上的密切呼应、关联和互动,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风貌。

总的来看,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是在经济、技术、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的作用下发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