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空间演化

城市空间演化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时2500多年,苏州城市网络形态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这正体现了苏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自组织规律性。因此,立足于城市内部的街道网络建立城市的拓扑空间结构遵循了城市空间系统的内在结构规律,通过对城市拓扑结构的分析能够剖析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结构原理。

3.1.3 城市空间演化

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筑都城开始,苏州城市空间历时2500年之久,历经秦汉休整、六朝开发、隋初搬迁、盛唐拓展、平江兴旺、元末重建、明清外扩、民国计划和建国以来的城市规划建设(陈泳,2002、2003)。尽管城郭几经战火,几番重建,反复兴衰多次,但城市空间主体仍然是基于公元前吴国都城的城基范围。并且,从历史上来看,城市形态的主体未发生太大变化,形态范围基本局限于古城之内,呈团聚状。这从古代宋平江府城图(图3.3(a))、清城市轮廓图(图3.3(b))和建国以来1985、1995年的城市地图对比中清晰可见(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突破了古城范围,但结构并未产生明显变化)(图3.3(c))。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拓展明显,形成了“五区组团”的“十”字形空间结构形态(图3.3(d)、(e))。因此,相对于此前的渐进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苏州城市空间进入了快速演变时期,其间的发展变化可能对今后若干年的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的快速演变并非“突变”,空间形态发展仍然遵循了系统的内在规律,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任何历史阶段。

历时2500多年,苏州城市网络形态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这正体现了苏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自组织规律性。城市形态学理论认为,空间形式存在于其内在构成逻辑之中。这一构成逻辑在空间系统内部是由其结构本身决定的。空间系统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整体的相应变化,但结构模式即其内在构成逻辑相对稳定,从而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分析平台。根据陈泳的研究,唐朝时期,苏州城市内“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开始定型,小桥流水的水城风貌基本形成(陈泳,2002)。此后虽经战乱冲击,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始终得以延续。明清时期,城市重心曾一度依托外围水运而跃迁至西北阊门一带,但城市内部双棋盘空间格局未变。晚清至民国以后,因水运衰败,现代陆路系统成为城市与区域交通的主体,城市街道功能加强,道路系统等级提高,水系日渐萎缩。但就整体而言,双棋盘城市格局并未改变,街道网络体系结构基本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道路等级不断提高,网络日趋完善,在内部交通、分区联系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支撑功能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水系作为城市交通联系通道的功能基本消失,其功能已转变为净化城市环境、提升景观质量的生态网络载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街道网络突破了主城范围,扩展至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相城区几个新城区,城市空间网络规模大大扩展。但是,从空间网络结构来看,其格局与主城内部网络基本保持一致,整体结构相对稳定,仅是街道网络密度由内而外渐次降低。在整个城市结构中,古城内部“假山假水城中园,路河平行双棋盘”和古城外部“真山真水园中城,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结构特征依然;并且,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理念仍然立足于此(段进,2003)。因此,立足于城市内部的街道网络建立城市的拓扑空间结构遵循了城市空间系统的内在结构规律,通过对城市拓扑结构的分析能够剖析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结构原理。

图3.3 苏州市不同年代的城市形态

资料来源:(a)本图由苏州市城建档案馆提供(b)苏州市城建档案馆,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c)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1986(d)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1996(e)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