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空间的扩展

城市空间的扩展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一阶段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呈紧凑的团块状,其发展轴尚未形成,是城市形成的初始阶段。
城市空间的扩展_城市管理:问题体制及政策

城市空间是指城市占有的地域空间,即城市设施和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建成区,它更多地属于地理概念而非行政概念。城市空间的扩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城市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空间推进,包括城市平面区域的扩延以及向空中和地下的立体伸展”。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自然人居环境、政府宏观政策、城市化进程等等。

作为一种空间实体,城市的形成与其空间形态的扩展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完成的,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展而逐渐增加城市建城区的面积。所谓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具体的物化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抽象精神内涵两个层面,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综合表现。

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演进模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自发扩展模式,这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政治体制是一致的。中国的城市化则是政府主导的,城市政府“既是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城市化制度的供给者,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执行者、城市化绩效的评定者”,现有的官员晋升机制和政绩观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明显地带有盲目性和“大跃进”的特点,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1.1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基本阶段

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因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从整体上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大多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才使得城市体系空间发育从初始走向成熟。

1.原始核心形成阶段。在地理条件优越的河流和道路等交汇处首先形成原始聚落核心,或先修筑城墙作为城市实体的物质分界标志,或在主干道交叉点处形成中心区等。这一阶段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呈紧凑的团块状,其发展轴尚未形成,是城市形成的初始阶段。

2.城市内部膨胀阶段。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结构发生分化,城市不断膨胀而向四周扩展,并占据了城墙内的耕地和空地,构成环带状结构,城市的发展轴初步形成并沿着城市边缘向外延伸。

3.城市向外扩延阶段。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用地必然扩展到城外。当城市沿其发展轴延伸到一定程度时,城市扩展便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星形状态。

4.单中心城市集群形成阶段城市集群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组织模式,是衔接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体系并推进城乡现代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国城市化进程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其发展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随着城市的一次次扩展,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人口构成与功能呈现多样化,因而产生了分散的要求。通常在距老城区一定距离的交通枢纽附近形成新的城区,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仍然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

5.巨大城市连绵带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继续向外扩展,以至两个以上的城市组群日趋接近,直到“吞没”中间的空地而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连绵带详细的描述。关于城市带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认为“大都市带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霍尔(p.hall)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认为大都市带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集约使用,提出了巨型全球城市网络的概念;帕佩约阿鲁(papaioannou)提出了由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带—城市化地区—洲际城市化地区—全球城市化地区所组成的城市发展序列的理念;我国学者周一星也提出过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这是现代城市化的新的空间形态。

2.1.2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基本方式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空间扩展方式,表现为地域范围向外扩展、城镇密度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等推动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是大都服从于“点—线—面—体的结构性演化特征,具有外向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重属性,并且明显地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单核同心扩展模式。以点状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关于同心圆式的城市扩展方式,北京等城市“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方式就属于这种方式。由于城市中心区活动的增强和吸引力的增大,此时的城市处于膨胀阶段,其扩展形态取决于中心区的规模、功能及其与周围地区的连接方式等。单核同心扩展模式下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较高的紧凑度,城市在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的过程中,其地域功能结构也呈现出以市中心为内核的同心圆布局。

2.轴向带状扩展模式。由于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而沿主要交通轴线呈放射状扩展。交通沿线具有潜在的高经济性,使城市空间沿某一或几个方向优先发展而引起城市形态的改变,表现为带状伸展这样的城市扩展方式类似于苏里亚·依·马泰在1882年提出的“带形城市”(belt city)。新开发的土地依靠交通轴线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3.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一般发生于城市向心体系形成的初期阶段,是城市地域空间进一步复杂化的表现这样的城市扩展方式类似于哈里斯和厄尔曼(harris,Ullma,1945)提出的多中心模式(Multiple-nuclei model)。当城市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后,为满足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新的城市功能对城市空间的需求,需要在城市外围选择新的生长点,由此引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如在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等。

4.大城市圈扩展模式。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大都市迅速扩展,市中心与边缘区的边界趋于模糊,大城市的外围涌现出很多卫星城市,如德国的慕尼黑、美国的洛杉矶等戈特曼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类似于此。

5.城市低密度连续蔓延。由于城市用地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分区,而呈现盲目扩张状态,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是一种无序的随机性的空间扩展方式。

2.1.3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逻辑

城市地域边界的扩展及空间形态的演化因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演化机制和演化路径。

1.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机制

由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具有复杂性,使得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也显示出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以及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机制,不同派别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城市经济学派:认为城市经济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城市地租或地价是城市空间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力”。主要理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以及松巴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增长轴理论等。我国学者陆军研究了城市集群的空间演化机理后认为,城市集群空间组织重构的动力机制在于新兴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型市场交易关系的形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等。

人类生态学派:认为城市更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最大动力在于城市居民”。人类生态学家注重文化变迁对人类空间观的影响、社会行为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城市社会问题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如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人类群体的栖息地,强调了由于人口与区域空间的互动关系而导致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

数理科学学派:认为利用各种数理理论和方法,可以精准地描述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如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学说,对城市体系组织结构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模拟与论证。

城市地理学派与城市景观学派: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城市空间区域的规划,伴随着城市规划实践的突破性发展,这些学派在城乡土地规划、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旅游设计等方面被广泛运用。在实践中,通过优化景观格局而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率先形成了大都市区和城市集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已位列世界第六大城市集群。近年来,北部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关中城市群也在悄然兴起。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新区开发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以及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化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引导使城市空间的扩展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扩展。

2.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路径

由于城市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城市演化路径千差万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Ullman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传递性(transferability)、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和中介性(intervening)。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由空间组织的结构密度和结构条件、交通设施的能力、类型以及固定活动的区位分布等三个条件决定,城市空间系统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包括三种空间组织模式:颗粒状的(grain)、节点聚集状的(focal organization)和传递关联状的(accessibility),Environment Land Use and Urban polic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吉德斯(p.Geddes,1915)从城市生命周期的角度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路径描述为聚落(epolis)→联合农庄(polis)→都会(metropolis)→大都市(megalopolis)→都市区(tyrannopolis)→都市壳(nekropolis)的演变过程,预测城市的空间形态将向城市地区、集合城市与世界城市方向发展。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城市集聚体的演变路径应该是:亚都市连绵区(pre-megalopolis)→地区级城市体系(regional urban system)→国家级城市体系(national urban system)→全球性城市体系(global urban system)。陆军提出,沿中心城市的新建道路和对外联系方向,向外部延伸也是城市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城市的扩展进一步表现为区域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