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建筑十大类型

传统建筑十大类型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五彩缤纷,形式多样,主要有十大建筑类型: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都城和地方城邑,那是国王和诸侯按照各自的等级而建造的,并成为奴隶制中心和各诸侯国的统治中心。因为文化的差异,可以说,西方建筑史实际上是一部以神庙、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的历史,而中国的建筑史则是一部以皇城、宫殿和坛庙这一类礼制建筑为中心的历史。坛庙是为举行祭祀典礼而营造的建筑物,故又称为“礼制建筑”。

传统建筑十大类型

著名建筑史专家罗哲文先生说,“我国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非常丰富,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实物建筑史”。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工程、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大多可以从古建筑实物和遗址中得到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五彩缤纷,形式多样,主要有十大建筑类型:

一、都城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二、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坊、影壁等。

四、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六、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七、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

八、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十、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这些建筑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发展历史,就像相互衔接的各个乐章,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凝固音乐”。

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都城和地方城邑,那是国王和诸侯按照各自的等级而建造的,并成为奴隶制中心和各诸侯国的统治中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也就成为中央、郡、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地方建制时有变动,但城市的主要功能大体未变。古代城市周围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防御性建筑物,称为“城”或“城池”,它以闭合的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墩台、楼橹、壕隍(即护城河)等。“城”也指边境的防御墙(如长城)和大型屯兵堡寨。一般京城有3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明代南北二京有4道城墙。城通常是2道城墙:子城(内城)和罗城(外城)。城市布局以宫廷或地方政府机构为主体加以规划,道路多采取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有的也因地制宜,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这一点在南方水乡和山区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有学者曾列举世界古代10座城市面积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达:

一、隋大兴(唐长安),84.10平方公里(公元583年建)。

二、北魏洛阳,约73.00平方公里(公元493年建)。

三、明清北京,60.20平方公里(公元1421—1553年建)。

四、元大都,50.00平方公里(公元1267年建)。

五、隋唐洛阳,45.20平方公里(公元605年建)。

六、明南京,43.00平方公里(公元1366年建)。

七、汉长安(内城),35.00平方公里(公元前202年建)。

八、巴格达,30.44平方公里(公元800年建)。

九、罗马,13.68平方公里(公元300年建)。

十、拜占庭,11.99平方公里(公元447年建)。

另有北宋东京城深埋地下,目前尚难取得确切资料,据史料记载推算,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与元大都略同。

如果要甄选中国古代每一时期最具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建筑的话,那么就应该是宫殿、坛庙和陵墓了,因为这些建筑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它们集中了当时最高明的技术和最成熟的艺术,并耗费了当时无以复加的人力和财力。因为文化的差异,可以说,西方建筑史实际上是一部以神庙、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的历史,而中国的建筑史则是一部以皇城、宫殿和坛庙这一类礼制建筑为中心的历史。西方建筑以单体的宏伟、典雅、豪华而给人以深刻印象,中国古代建筑则因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而受到后人的特别青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据潘谷西先生指出,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商朝以前因为没有发明瓦,即使最隆重的宗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这一阶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遗风直达封建社会末期,绵延两千余年。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这种宫殿布局方式标举一时,独领风骚。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文帝营建大兴宫,追随周礼旧制,沿轴线纵向布置三殿或“三朝”:承天门为大朝,大兴殿、两仪殿为日朝和常朝。此后直到明清,此种布局一以贯之,如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前后纵列。三朝之前,则有层层门阙,如故宫有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承天门五重门,形成典型的“三朝五门”格局。秦汉以后宫室发展趋势是:规模渐小;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坛庙是为举行祭祀典礼而营造的建筑物,故又称为“礼制建筑”。中国古代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祭土地之神)、先农(祭神农)之坛,五岳、五镇(祭山神)、四海、四渎(祭水神)之庙。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的庙宇,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又称文庙)、关帝庙(又称武庙,江南地区多为岳飞庙)、诸葛武侯祠、包公祠等,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孔庙。

中国古代一直盛行厚葬制度,统治阶级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为自己建造地下冥居,企求到另一个世界去享受与人间一样的富贵荣华。尤其帝王陵墓,其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几与宫殿相媲美。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帝王陵墓的地下墓室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有如地下宫殿。地面部分则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建筑。其布局往往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当然也有陵墓建造在平原上的。唐宋以后帝王陵墓的地面部分通常是在四周建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人、石兽雕像,给人一种肃穆、宁静之感。

我国古代宗教性建筑除佛教的寺、塔、石窟外,主要还有道教宫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类型。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建筑材料多样,以及民族和地区风俗习惯存在差异,所以民居住宅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