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的功能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和网络文化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社会文化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展,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既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同时又塑造和发展了人的个性,突出了人是社会的人,是网络文化活动的主体。
网络文化的功能_社会学教程新编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功能与文化的基本功能相吻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递信息的功能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取代资本成为核心的竞争力,而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成为社会的首要需求,网络文化以其快捷、交互、图文并茂的特点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传递。在网络社区中,你只要使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遨游于各种专业的信息库,可以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满足各个层次的用户需求。这种颠覆性的信息传递使现代人对于网络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感,以至于会上网成瘾,患上网络综合症。

(二)群体凝聚的功能

网络文化凭借其平等、自由和交互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人群,使人们按照其兴趣、需求、价值观念等重新聚合,形成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网民群体,并且借助于“网缘”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三)社会导向的功能

网络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被人创造出来的网络又对人起着反作用。网络和网络文化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社会文化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展,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既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同时又塑造和发展了人的个性,突出了人是社会的人,是网络文化活动的主体。[33]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文化的特征。

2.简述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3.简述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

4.简述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5.网络社区与虚拟社区的联系。

6.网络语言的作用有哪些?

7.网络文学对于青少年具有哪些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M].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赵孟营.社会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1]蔡文辉.社会学[M].台湾:台北三民出版社,1986.

[12][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M].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阅读书目

[1]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美]本尼迪克特著,张燕、傅铿译.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乔健,潘乃谷.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美]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容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孙志民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注释】

[1]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33.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3]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5.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31.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

[9][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M].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

[10]赵孟营.社会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7.

[11]赵孟营.社会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1.

[12]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62.

[13]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63.

[14]蔡文辉.社会学[M].台湾:台北三民出版社,1986:96.

[15]自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12.

[16]曹廷华.论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5(1).

[17][美]戴安娜·克兰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18]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19]王静.论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0]詹恂.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1]刘海明,邓红专.网络文化的特性及社会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

[23]张咏梅.“网络社区”的社会学初探[J].科学·经济·社会,2003(3).

[24]蔺世杰.网络虚拟社区及其文化特征[J].常熟高专学报,2004(5).

[25]韩丽丽.走向网络社区[J].社会,2002(2).

[26]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7]林子华.网络社区刍议[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4).

[28]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l.

[29]董秀梅.网络语言漫谈[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0]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

[31]杨素平.网络文学刍议[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4).

[32]贾玲.试析网络文学的特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

[33]唐洪宝,王瑛,杨萍.网络文化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