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特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打开电脑,连接互联网时,就进入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虚拟空间。因此,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姓名、昵称、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特征,以非现实的、理想中的形象出现在虚拟社区中,有意或者无意地使自己的身份隐匿,最终塑造出一个或多或少与真实身份不同的“我”。这是匿名状态下的一种“心理狂欢”,是现实中压抑“自我”的真实呈现,可以使网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巧妙地保持社会距离以获取更大的隐私空间。
网络文化的特征_社会学教程新编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除了具备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当我们打开电脑,连接互联网时,就进入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虚拟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真实的身份、地位,社会交往也多以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为基础,社会行为形象而具体。但在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标识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图像或符号,真实的个人在网络上被转换成代码,网络交往以间接互动为基础,交往双方具体的网络互动是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字交流而展开,所有的这一切存在于虚拟的符号空间。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去身份化”,个人以虚拟的身份参与网络世界的种种活动,抛却了现实社会中沉重的身份枷锁、森严的等级壁垒和诸多的利益冲突,实现了“无限制式”的交往和互动,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信息自由、平等、快速的传递。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虚拟性恰恰使网络社会危机重重,虚拟的身份导致人们的“信任危机”,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的网络犯罪事件。

2.快捷性

网络文化的快捷性是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开放性密切相连的。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无限快速传播就成为首要需求,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诉求。

在国际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瞬间实现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人们足不出户可以通晓天下之事。互联网构建的初衷是促使人类的各种信息在数字化空间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无限距离的传播,信息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复制和大比例的压缩而不会有任何损失,在此基础之上,人们遵循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库中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也就是说,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从网络中自由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个人也尽可能地为其他的网民提供可利用的有效性资源,这正是网络开放性的最佳体现。

网络的超时空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网络文化的快速、便捷的传播。它可以使网络语言在一夜之间盛行,也成为许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发表的坚实“阵地”,点击量攀升,瞬间“窜红”。

3.匿名性

网络文化的匿名性与网络的虚拟性不可分割。网络虚拟社会中,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处于“身体缺场”的状态。因此,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姓名、昵称、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特征,以非现实的、理想中的形象出现在虚拟社区中,有意或者无意地使自己的身份隐匿,最终塑造出一个或多或少与真实身份不同的“我”。在网络上曾经流行一幅漫画:一只网上“冲浪”的狗,喜形于色,非常专业地说:“在网上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们永远不会知道你是一条狗。”漫画艺术虽然稍显夸张,却恰如其分地勾勒出网络的隐匿性特征。

处于隐匿状态下的个人,犹如戴着一个神秘的面具。这个“面具”可以成为个人隐私的“保护伞”,可以使网民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在此,人们的行为往往会与现实社会的状态大相径庭,现实社会的身份归属、权威地位几乎消解,人际的交往和互动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与素不相识的网友吐露心声、互诉衷肠,可以针砭时弊、品评人生百态,可以尽情宣泄、张扬个性。这是匿名状态下的一种“心理狂欢”,是现实中压抑“自我”的真实呈现,可以使网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巧妙地保持社会距离以获取更大的隐私空间。

与此同时,这个“面具”也可以成为个人犯罪的“隐身衣”。在匿名状态下,社会成员的心理责任感降低,业已形成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约束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因此,诸多的网络犯罪活动也正是利用了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加以实施的。

总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匿名性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匿名性,从而形成了网络社会中的“平等文化”。虚拟性的发展也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快捷和便利,促成了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