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形态与功能综述

形态与功能综述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品的形态与功能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内容,同时,产品往往通过形态的变革来产生新的功能;同样,功能的变革也会使形态发生变化。本章重点解决的就是产品设计中功能和形态转换的问题。这样细微的形态差异,形成了两者的功能差异。设计理论中的“形态追随功能”或者“功能追随形态”观点,都是在设计过程中对这种思维定势的反应性思考。功能与形态间的合理转换,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形态与功能综述

产品的形态与功能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内容,同时,产品往往通过形态的变革来产生新的功能;同样,功能的变革也会使形态发生变化。本章重点解决的就是产品设计中功能和形态转换的问题。

img178

img179

img180

上图分别是饮水用的玻璃杯和种植用的陶土花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区分两者,不会将两者混淆:将花盆当作水杯,或者将水杯当作花盆。仔细观察,两者都具有盛装的功能,有着类似的圆筒状形态。那么为什么形态与功能类似的两个产品却不会被人混淆呢?实质上是在人的生活经历中,大脑已经产生了惯性的思维定势;通过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种类产品信息的积累,人的惯性思维也对不同种类的产品印象产生了思维定势。借助这种定势,可以让受众轻松地区别形态功能接近的不同产品。这也是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问题。比如杯子与花盆,拥有类似的功能与形态,却在体量、材料、使用经验、产品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使用者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了对其认知的思维定势。那么两者如何通过形态与功能的转换来实现区别呢?仔细观察这两个产品:花盆底部是有洞的,杯子则没有;一个是完全闭合的空间,一个不是完全闭合的空间。这样细微的形态差异,形成了两者的功能差异。在杯子或者花盆的设计中,是不是同样的形态下,通过底下有洞这样细微的形态差异,就一定可以区分二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img181

图中就是一个有洞的杯子,而且杯子的功能借助于这个洞,得到了深化。当我们在教室、办公室、集体宿舍等公共聚集场所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私人物品被别人使用,特别是杯子这样直接与身体接触的物品,更不希望被别人触碰。但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无法使用强制手段保证自己的杯子不被别人使用。这时候最巧妙的解决途径,就是希望只有自己使用杯子的时候,它才具备盛装水的功能,而当别人试图使用你的杯子的时候,它则不具备盛装的功能。这个案例利用了在杯子上增加一个小孔,实现看似神奇的功能控制。

img182

设计师通过添加的这个孔洞,使杯子变成了带锁的杯子。空洞上的塑料塞是可以拔下来的,体积非常小,像钥匙一样别入钥匙链中。只不过塑料塞拔下来之后这个杯子的杯身底部就有了一个洞,无法装水,达到了破坏杯子功能(物理功能)、避免被别人使用的目的;当杯子的拥有者使用的时候,只要把塑料塞子塞回去就可以恢复其物理功能。产品形态的改变就是如此导致其功能产生变化的。这个案例中呈现的是非常基础的改变,貌似简单,实则非常不易。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两点:一、杯子形态的改变(杯身加孔)促成了物理功能的改变(杯子无法装水),二、通过杯子物理功能的改变又促成了杯子非物质性功能的改变(杯子的主人可以随意控制杯子能否使用)。

img183

总结起来就是说,人的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完成对于产品属性的基本认知,也包括了对于产品形态与功能的认知。这个过程可以概括理解为人通过产品的形态来认知它的功能。设计理论中的“形态追随功能”或者“功能追随形态”观点,都是在设计过程中对这种思维定势的反应性思考。在现代工业设计中,面对信息丰富的时代,形态与功能间的转换不是简单的两者间的直接作用,要考虑到它们转换的结果能否突破人的思维定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当然,无论如何,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需要通过系统的方式来解决特定人群所关注的某个问题的。功能与形态间的合理转换,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条件。

img184

中央美术学院

07级工业设计专业

孙童珍

img1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