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显的质量问题

明显的质量问题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地球资源数据都以专题地图的形式生产和存储,近几年才发展了数字信息系统,使原始外业测量数据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除各部门采用的分类系统不同外,同一分类系统同一地面特征不同都会导致绘出不同的边界。数据交换常常要将数据重新格式化,最低公共标准格式才能方便地被各个计算机系统读入。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也因各个部门间的竞争,使数据流通受到严重的阻塞,军事信息更是如此。

5.3.2 明显的质量问题

1.数据收集的年份

任何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很难在同一时间收集齐全。多数规划与环境部门都要使用现有的公开出版的数据,包括地图、报告、遥感数据、外业数据等。这些数据的获取时间各不相同,有的过时了,有的按过去的标准收集,有的不全等。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除地质数据外,数据年代越老越不可靠”。

2.数据覆盖

理想的情况应是整个研究区域或整个国家具有一致的数据,即同等精度、统一分类标准的数据覆盖整个区域。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即使在发达国家里,资源数据的使用者经常发现某些必要的数据只有部分地区才有,其余地区只有小比例尺地图提供的粗略数据,因而不得不重新收集。由于定义和概念的变化以及地表自然变化等原因,使新老数据不相匹配。

3.地图比例尺

许多地球资源数据都以专题地图的形式生产和存储,近几年才发展了数字信息系统,使原始外业测量数据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大比例尺地图不仅拓扑细节表示得多,而且图例也详细,但也因为包含太多的信息而增加了数据量。虽然小比例尺地图提供的细节不足,且位置精度较差,但整体感强,有利于宏观分析。测绘部门都有标准规格的成图规范,如我国的地形图比例尺从1∶500到1∶500万,分为若干个层次。

4.观测密度

观测密度除粗略地估计数据质量外,对分辨某一感兴趣的空间模式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于估计什么样的观测密度才是最佳密度。

5.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引起的误差,主要表现在格式转换和数据编排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所导致的不精确性。数据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纯技术规定的格式。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常将数据记录在磁介质上,记录时需考虑的问题有:磁介质类型——磁带、盒带、软盘、数据线等;记录密度——记录块大小、磁道数、每英寸的比特密度;字符类型——ASCII、EBCDIC、记录长度等。对记录线来说,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计算机系统的传送速度应该匹配。

第二种,数据本身的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如何编码,采用矢量数据结构还是栅格数据结构,如果是栅格数据编码,像素大小是多少等。有的计算机系统要求特定的数据格式,不能直接与其他计算机交换数据,除非进行格式变换。例如许多专业图形系统有自己的内部数据结构,也有专门的软件将数据送到绘图仪和其他显示装置。

第三种,与数据本身关系最大的格式。比例尺、投影方式、数据类别等与数据本身关系最密切。比例尺和投影方式用适当的数学变换公式就能很容易地完成变换。但数据类别的匹配相当困难。除各部门采用的分类系统不同外,同一分类系统同一地面特征不同都会导致绘出不同的边界。数据交换常常要将数据重新格式化,最低公共标准格式才能方便地被各个计算机系统读入。这种最低级格式既不严格又不是很有效,但交换方便。

6.数据可访问性

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相同的可访问性。资源数据在一个国家内可能是自由供给和使用的,但同类数据对其他国家可能是保密的。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也因各个部门间的竞争,使数据流通受到严重的阻塞,军事信息更是如此。另外数据收集费用和数据格式不统一,也使数据流通受到影响。由于数据可访问性有限,GIS用户往往因缺少某些数据而提供质量不高的分析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