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电子政务

与电子政务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没有地理空间数据参与的统计型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只能用于事物处理、综合业务管理和非空间分析决策,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数据的使用层次和使用效率。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注重于实效。

8.4.2 GIS与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网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的观念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受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各国政府的运作模式和职能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已是各国政府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电子娱乐等5个部分,电子政务被列为第一位。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分割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从服务对象看,电子政务可以被划分为3类: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和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必须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为支撑,GIS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的方面如环境监测、土地规划、防灾减灾、城市交通、通讯指挥、道路建设、医疗卫生,以及突发应急事件等;小的方面如车辆导航和定位物流配送等。基于GIS的电子政务赋予电子政务新的特色和内容,丰富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为以后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2.电子政务与GIS的关系

1)GIS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空间定位基础平台

电子政务旨在为政府机关建设一套用于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业务管理和分析辅助决策的工具。政府许多部门的工作流程中,都涉及地理空间相关信息的参考、处理和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证明:80%以上的政府机关的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活动与地理空间分布相关。这是因为,政府的业务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的地理空间内发生的,脱离地理空间的业务管理和决策活动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实施科学决策。政务办公业务综合资源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它涉及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政府办公自动化和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大量政务数据、统计数据和专题数据,更需要政务GIS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其中,地理基础数据是政务数据、统计数据和专题数据的信息载体和定位基础。

2)GIS为电子政务提供空间辅助决策平台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没有地理空间数据参与的统计型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只能用于事物处理、综合业务管理和非空间分析决策,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数据的使用层次和使用效率。GIS与电子政务的融合,就能实现对非空间数据的空间定位、空间分析和空间辅助决策。即不仅能确定客观实体是什么,还能确定客观实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空间数据挖掘,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比如,政府机构在研究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等发展战略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进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时,如果不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和GIS等先进技术,就难以获得有说服力的分析结论,更难以作出科学决策。而3S技术的渗入,则为电子政务的海量数据管理、多源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融合、WebGIS技术和自主版权软件系统的开发、空间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和空间辅助决策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提高政府机构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3)GIS为电子政务提供清晰易读的可视化工具

一般统计型管理信息系统难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形、图像显示工具,而GIS则可在符号系统和动态多媒体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模拟地图、电子地图、多媒体系统、三维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对政府机关综合业务管理和空间辅助决策的可视化表达,从而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科学、直观的综合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

4)电子政务为GIS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电子政务对地理空间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将促进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GIS技术的发展。客观需求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GIS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多源、多尺度、多品种和现势性好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支持,为了适应电子政务对GIS等高新技术的需求,需要加强对政府GIS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这必将带动地理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3S集成技术、WebGIS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3.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的方针、法规和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17号文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政策措施,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进入统一的轨道。在新的形势下,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呈现出新的趋势。

(1)信息资源是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内在过去建设了很多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但最重要的一些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数据库,例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要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起来,它们将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基于GIS的电子政务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它还是用GIS和其他技术手段去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其应用已同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政府机构的改革、同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紧密结合,最终将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和办公效率的有效提高。

(3)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政府自身的事情,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大的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特别是在广大的西部不发达地区,经常为资金的筹集而推迟甚至放弃该建设规划。即使资金到位,规划是否合理、如何降低成本和运行风险也经常是电子政务建设要考虑的问题。此时,可以考虑和企业合作,进行公私合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转嫁自己的风险;同时也让企业获得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双方各取所需。

(4)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注重于实效。在实际建设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对公众进行服务是其重要的目标。应尽可能使公众体会到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让公众是否满意这是衡量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公众满意了,反过来也会促进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的良性发展,同时会大力推动GIS技术的提高以及产业化的提高。

(5)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以人为本、人性化在国外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出现较早,运用得也比较成熟。例如美国国家电子政务的入口“第一网站”(www.firstgov.gov)、英国面向公众服务的门户网站“英国在线”(www.ukonline.com)以及加拿大政府的网上服务等,都是利用GIS技术,站在公众的角度,按照公众所需,获取相应的服务,特别是保障残疾人上网获得政府服务的权利。我国在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中也逐步认识到人性化的重要性,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增加便民利民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公众使用电子政务系统,以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6)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需要合理的绩效考核来及时反馈。这里牵涉管理、效率和评估的问题。如同企业和员工在年终都要进行绩效考核一样,在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中也要引入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政府部门不同于企业,不是经营行为,但基于GIS的电子政务能降低其办公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公众的满意程度,提升政府的形象,使政府部门的服务手段和理念发生改变。因此,可以从公众的满意度,办公效率和较少的投资等三个方面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估。其中,以公众的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针对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

(7)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数据为中心。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经历过一些误区,有些项目纯粹是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对电子政务,特别是对GIS技术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就是要建设新的网络、新的应用、新的业务支撑系统,铺新摊子,而没有真正从实际需求出发。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很难成功,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一定要源于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引导,目标定位清楚,整合各种数据资源,围绕数据进行应用开发,保持数据的相对集中,应用的相对分散,即数据采集的结果向上集中,数据采集的实际应用与数据分析应向下分发。

(8)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标准日趋统一,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完善。标准化是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真正革命。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和相关GIS组织的指引下,根据“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的要求,兼顾GIS本身的特点,不断充实和改进现有标准,同时引入新的标准,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标准相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9)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培训将全面展开。由于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日常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公务人员或多或少都要接触和使用到电子政务系统;同时,GIS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又具有专业特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各级公务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和GIS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实践中提高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熟练程度,反过来,通过实践又可以促进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和GIS技术和产品的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