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廉颇未老,传奇人生”

“廉颇未老,传奇人生”

时间:2022-10-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后的张仕绅有着一手白族扎染的好技艺,也有着过人的眼界和卓识。一旦失传,周城父老乡亲们失去了这赖以生存的手段生活将会更贫困,正是张仕绅的远见和胆略,使他保护了家乡的技艺不致失传,也为社会保护了扎染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张仕绅也成了日方市场小有名气的人。除了经济效益,张仕绅兴办的周城扎染厂更大的作用是带动了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让周城村从过

在彩云之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大理周城的扎染工艺以其古朴的色泽、丰富的图案和典雅的质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青睐。这项古老的技艺在这里生根、成长、发扬壮大,也逐渐的焕发出全新的光彩,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和一个叫张仕绅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将周城扎染工艺推陈出新,让流传了千年的白族扎染工艺风靡海内外,这一道素雅别致的集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生活风景线离不开他的努力和贡献。就让我们走进周城,走近张仕绅,去聆听这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感受他与扎染艺术之间不能割舍的情怀(见图101)。

图101 身着扎染服装的张仕绅(图片出自http//15850888572zf.blog.163.com/blog/stat ic/88835106201184105623705/)

张仕绅出生在周城一户很有名气的扎染世家,是这个村中土生土长的村民。自小小年纪,他的那双“周城人的手”就有洗不褪的蓝色,和周城其他村民一样,扎染是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张仕绅从小就看着父母扎染,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当时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在做扎染,染坊人家在门前支起大染缸,苍山上的溪水潺潺流下来,妇女们在溪水中欢快的漂洗着用板蓝根染成的扎染布匹……很多年后这些场景都常出现在他的午夜梦回之时,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成年后的张仕绅有着一手白族扎染的好技艺,也有着过人的眼界和卓识。随着后来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冲击周城的扎染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那时他就认定扎染是周城父老生活的来源生存的保障,这样珍贵的技术万不能失传。一旦失传,周城父老乡亲们失去了这赖以生存的手段生活将会更贫困,正是张仕绅的远见和胆略,使他保护了家乡的技艺不致失传,也为社会保护了扎染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周城村也开始走向兴办乡镇企业的道路,再没有比发挥祖传工艺优势办扎染厂更合适的了,还可以为村里带来一些收入。1984年周城村成立蝴蝶牌扎染厂,因为张仕绅懂技术,被村领导安排进了厂里当会计。他十分喜爱扎染,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张仕绅在曾经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早早起床,向村里染布好手学习,和老人们学习怎样制作染料、染布,看染水的粗细、浓稠度,然后再付诸以成千上万次的实践。后来当地人说起张仕绅的扎染本事时,都会略显夸张地说:“他舀起一瓢水,看一眼、闻一下,就知道这缸染料好不好。” (见图102)

图102 检查扎染布料的张仕绅(图片出自http//15850888572zf.blog.163.com/blog/stat ic/88835106201184105623705/)

1987年,村里正式任命张仕绅为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厂长。虽然是厂长但却是白手起家,这是因为在所有人眼里也包括张仕绅本人都觉得这根本就不像个什么工厂,充其量只能称为一个简易作坊。七间由集体牛厩改造而成的简易厂房就是当时厂里拥有的所有“固定资产”,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设备,裁剪布料只能直接铺在地面上操作,翻检验收产品时师傅们也只能在自己的膝盖上进行,这还不如一些大点的家庭生产作坊。产品花型也只有梅花、蝴蝶等简单的图案,而且产量不高,就更别提经济效益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张仕绅走马上任了。他凭着对扎染艺术的热爱和敢闯敢干的信心,非但没有被眼前困难的状况难倒,反而激起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艰苦创业的雄心。

他向街里街坊乡亲父老们四处筹集起来3万元启动资金,先为厂里添置了操作板面等基本的生产设备和一些必要的生产工具,可张仕绅明白要想出效益就必须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才可能工厂逐渐走出困境。心中有无限创业激情的张仕绅选择了主动出击,孤身去到省城昆明调查布料市场。他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只要是与布字有关的工厂和单位他都进去联系,在这过程中受了数不清的冷眼,尝尽了苦头,但却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但即使这样张仕绅也未曾灰心丧气,始终坚持着。终于在茫茫市场中找到了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纱布料,他倾其所有钱款拉回一卡车布料,总算解决了布料紧缺的问题,有了布料就可以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工厂也终于可以生产大量的新产品了。

这时,新的难关又摆在了他的面前,产品的销路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次张仕绅依然用他朴实的想法去思考,他带着厂里生产的头帕、荷包、手帕、围巾等小件样品再次来到昆明,赠送给当时的友谊商店、翠湖宾馆等外宾集中的地方去售卖。由于这些扎染工艺品都采用纯棉布料,再加上精美的图案纹样,蓝白颜色又具有神秘的东方神韵,慢慢地受到生活考究的外国来宾的青睐。就这样张仕绅用这种实物广告的形式逐步打开了销路。逐渐的周城扎染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工厂开始慢慢的走上正轨(见图103)。

图103 周城扎染台布(图片出自《扎染艺术设计教程》,杨建军编著)

在艰苦办厂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多年后都为人津津乐道。随着扎染厂的产品远销海外,有一天,顾客向日本经销商投诉说,扎染布服装会褪色,把皮肤都染蓝了,他要求退货,还要为其身体所受到的损害负责。日本经销商人急的火冒三丈赶到厂里兴师问罪。张仕绅解决的方式很简单,他抓起一个水瓢,从染缸里舀了满满一瓢染料,二话不说喝了下去,张仕绅就是要让日本人知道用纯天然染料制成的扎染服饰不会对人体有丝毫的损害,也在坚定的维护中国人的信誉。他的这一举动把日本人惊呆了,最后不但没有索要赔偿反而又签下了更多的订单。张仕绅也成了日方市场小有名气的人。一位日本企业家,曾两次邀请他前往日本传授扎染技术。他说:“我千里迢迢地到中国来考察,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张仕绅这位非常的能人”,可见张仕绅对日本市场的影响。

随后,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的订单也蜂拥而至,产品一时供不应求。加上周城地处全国著名的蝴蝶泉旅游景区,每天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扎染布和由扎染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内涵丰富、工艺独特,具有很好纪念价值,成了游客们馈赠亲友的首选旅游产品。在这种情形下周城扎染厂的产值不断攀升,创造的企业利润更是让人咂舌。除了经济效益,张仕绅兴办的周城扎染厂更大的作用是带动了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让周城村从过去“缺吃少穿穷奔波,四面八方淘生活”的穷苦境地走了出来。而且还带动了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因为扎染厂主要把关的是“染”的工序,而“扎”的工序要分解到各家各户中去。附近的兄弟村落都加入到这个生产大军中来。不仅解决了本村的剩余劳力就业,还帮助了整个县乡的经济发展。

张仕绅的扎染厂是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工厂”,老百姓也把他称为“财神爷”。面对这些褒奖张仕绅的态度却很淡然,他始终认为扎染工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不应当属于哪个人或哪个厂而应当属于广大群众,他从没有想到个人发家致富,而是要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之路,那才是他最大的心愿。村子富了,农村贫穷落后的大环境才能改变,只有大家的生活都改善了,也才能永久性地和睦相处。张仕绅用他朴素的世界观价值观实现着他的人生目标,用扎染技艺改变着白族人民传统的生存状态,改善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图104 日式建筑扎染作品(图片出自《扎染艺术设计教程》,杨建军编著)

虽然张仕绅是一个本土出身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的厂长,却有着难能可贵的眼界和理想,他非常重视产品的推陈出新,扩大扎花的针法和扎染系列的花色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他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温州和新疆等地做市场考察,把针法从原来的5种发展到26种;把花色品种从原来的25个发展到1180个品种;把系列品规格从原来的3种发展到52种。他还先后两次到日本考察和学习,回来后结合本厂实际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革,使工厂的年生产能力增长了几倍。随着扎染作品出口外销,也出现了很多新创图案,大多根据特定客户的要求而制作,如日本京都观景图、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本神社大门、日本式房屋建筑等,均为日方客户要求的图案(见图104)。

这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使传统的扎染产品更富文化内涵,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更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比如其中新开发的“福禄寿喜”系列的扎花图案,倾注着大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花鸟鱼虫”系列的各色花型,又蕴含着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力的推崇。在一块块扎染布上古老的民族和现代的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像是一件件精美典雅又古朴自然的艺术结晶(见图105)。

图105 蝶恋花扎染台布(图片出自《扎染艺术设计教程》,杨建军编著)

张仕绅就是这样凭着他对扎染艺术的一腔热情和无限热爱,凭着对本民族人民真实的大爱,把周城这个小小的村办扎染厂从困境中带领出来,逐步发展为当时云南省很有影响的乡镇骨干出口企业。张仕绅办活了民族扎染厂,使历史悠久、极具白族特色的扎染这一传统工艺获得了新生,也让扎染这项古老的技艺给白族人民的生活带去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时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时代的车轮依然在无情的前进着,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的命运也在这样的浪潮中起起落落,周城扎染厂也同样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市场商业化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人们也越来越向利益看齐,整个大理扎染的市场慢慢的陷入了激烈恶性的价格战之中,导致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周城扎染厂始终遵循严格的质检标准,不偷工减料,所以产品的报废率很高;而一些个体的家庭染坊推出的产品和扎染厂在花色等个各方面几乎完全相同的,价格却低很多。加上税收等问题集体性质的扎染厂成本就远远高于个体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城扎染厂慢慢的步履维艰,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失去立足的脚步,这个张仕绅倾注了全部心血曾经创造了巨大辉煌的扎染工厂最终倒在了时代的浪潮中,2004年,周城扎染厂正式倒闭,而张仕绅也告别了商场回家养老,他轰轰烈烈的商业之路也就此停止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现在的张仕绅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厂子关门后,他就回到家每天以种菜养花为乐,需要时去帮女儿照看商店。张仕绅的三个女儿每人开了一家商店,都在滇藏公路边,都经营一些旅游特色产品。他修身养性,也早已不碰染缸,不再亲手调制扎染的染料了,而他大学毕业的孙子也准备开始和爷爷学习制作白族扎染的技艺。至于他的女婿,也已着手恢复完全利用植物染料制作白族扎染的工作。他的大儿子也开了家染坊,但是在对扎染技艺的观念和经营理念上和张仕绅有着很大的分歧,性情耿直的张仕绅也索性不再过问儿子的生意。

图106 张仕绅和他种植的板蓝根(图片出自http //15850888572zf.blog.163.com/blog/static/88835106201184105623705/)

“世界看见

“世界看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2009年由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推动民艺,推动“中国创造”。发起人朱哲琴是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乐坛奇才,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广州,曾在北京、成都、上海学习音乐和声乐。朱哲琴参与制作和演唱的《阿姐鼓》专辑行销全球56国累计销量300万张,音乐影像片在81国首映播放,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音乐里程碑。

虽然张仕绅现在已经不直接从事扎染行业了,但是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这项技艺,每每提到扎染,他总是一脸自豪,因为在大理街头看到的白族扎染图案,几乎都是由他利用白族扎染传统图案组合设计出来的。他也曾经说:“我要是自己搞扎染,那不得了,这些人都算不上。”如果有人对他提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质疑,这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回答。这是老人发自内心的倔强和不可估量的自信,来源于他半生传奇的经历和创造的辉煌业绩,更来源于他对扎染艺术深深的爱恋和永远割舍不断的情谊(见图106)。

在一次“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张仕绅作为云南唯一一位国家级扎染传承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其中,张仕绅用他质朴的话语表达了他的态度:“我的祖辈一直在从事扎染,小时候我也耳濡目染,成年后有机会系统的研究学习,摸索种植板蓝根的技术。现在我的子孙也都已经接班在做扎染。我对未来最大愿望的就是能保住扎染这门手艺。不管是谁有问题来问我,我都会毫不保留。我不希望靠它赚钱,最重要的把扎染保住留给我们的后代。”简单平实的话语却真实的透露出张仕绅的内心世界,他希望扎染这项古老的技艺永远的留存于世间,这样的愿望真切而又感人,在传承白族扎染技艺的道路上,张仕绅依然在向前行走着,并且一定会迈出越来越坚实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