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原地区减贫实现的难点

高原地区减贫实现的难点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4地震前全州贫困村23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0.7%。此外,玉树州35万人口中,藏族群众占97%,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地区,加之玉树州基本属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减贫工作的开展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明显。高原地区的教育文化落后非常严重,成为制约和影响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物资资源稀缺的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劳动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极为滞后。作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之一,该省扶贫开发进程具有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分布广,实现减贫和增收目标难度大

玉树全州6个县中,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个省定扶贫县。4·14地震前全州贫困村23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0.7%。按照新的贫困标准,现有贫困村25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7.7%;震前全州贫困人口9.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28.8%;震后全州贫困人口约20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60%。2009年全州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24元/年,仅占青海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9.7%。按照青海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末要使全州80%贫困人口脱贫,应年均减少贫困人口2.82万人,五年累计减少11.28万人,扶贫任务极其艰巨。如果按照2009年调整后的贫困新标准,在252个贫困村中,将新增贫困村18个、新增贫困人口4.5万,使全州贫困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实现减贫和增收目标难度增大不少。

表3-1 2009年玉树州各县贫困状况表

续表

资料来源:数据摘自《玉树社会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状况与趋势》

(二)区域特殊差异性大,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明显

按照贫困发生的同源性和相似性,青海省划分了干旱山区贫困型、高寒牧区贫困型和沙漠化贫困型三种类型。其中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高寒牧区贫困型,虽然全州整体地处高寒、生态脆弱、自然灾害不断,州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宗教信仰差异不大,但是州内各县乡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区域性减贫问题比较复杂,全州减贫工作难度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1)地理区位差异。玉树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低3510米、最高6621米,落差达3121米,全州境内自然气候、生长作物、居民生活习性都产生较大差异。(2)资源禀赋差异。州内各县除高原植物、野生动物和部分矿产资源外,南北部各县资源类型存在差异,其中南部囊谦、杂多水力资源储量丰富;称多藏文化浓郁、藏传佛教相对发达;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分属三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玉树县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另有特点。(3)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由于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州内各县之间人均纯收入差异很大,2009年玉树、曲麻莱、杂多、囊谦、治多、称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30元、2743元、2520元、1823元、1796元、1026元,贫富悬殊十分突出。(4)农牧区差异。玉树州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州内牧业乡镇37个、牧业村139个;牧业人口24.9万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4.5%。农区和牧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也就要求针对农牧民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5)人口分布差异。玉树州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但农牧区之间、各县之间人口密度均存在差异,农区约为2人/平方千米、牧区约为1人/平方千米;玉树、囊迁约为4.8人/平方千米,而曲麻莱、治多地区仅分别为0.54人/平方千米、0.28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差异大、治多地区人烟稀少等因素都增加了全州减贫扶贫工作的复杂性。此外,玉树州35万人口中,藏族群众占97%,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地区,加之玉树州基本属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减贫工作的开展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明显。

(三)高原地区的教育文化落后非常严重,成为制约和影响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资料显示[9],玉树州居民小学程度占比为21.7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农牧民总人口的4.47%,大专以上近占0.98%,文盲约占70%。

我们在众多的调研中发现,玉树地区农村的教育相当落后,尽管非文盲比例有所提高,但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3年,可见其教育文化落后状态。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资少。高原地区的教育文化落后非常严重,成为制约和影响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