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7]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才能不断形成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增进每一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公民的自觉意识,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

当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早在1992年,联合国所属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在对世界11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就曾经得出“全球的农村贫困状日益加剧”的结论,其发表的《世界农村贫困状况》报告所公布的调查统计数字,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农村调查。该报告指出:“农村人口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可供发展的资源,如土地、信贷、技术和社会服务,此外还与国内经济政策以及人口、自然环境等有关。报告特别提醒全球注意农村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关系,即贫困迫使农民无节制地使用土地,造成环境和贫困的恶性循环。它警告,如果听任目前每年损失2700万公顷土地的状况继续下去,不用200年全球将丧失所有可耕地。”[93]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曾经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重视贫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94]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也充分融合了现实性因素,体现出其巨大的理论魅力与生命力。孙道进在《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是塑造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对西方环境哲学的整合与超越。”[95]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体系,对在新形势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分别有所论述:以“德性”为核心的儒家生态智慧,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将家庭、社会中的儒家伦理原则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取向,正如《中庸》里所指出的:“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生态智慧,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皈依,而这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准则相契合,正如《道德经》中强调的那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善待万物”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佛教生态思想,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正如《涅?经》中所记载的那样:“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意识。在中华民族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就已经隐含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态意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仅就农业开发技术而言,传统农业生产中就包含着以恢复地力为宗旨、具有明显生态意义的轮作制度、改土肥壤技术、农田水利措施等。现代农业开发技术的生态功能更为突出,如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良性循环、资源再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9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递着这样一种思维:“如果你尊重、爱戴大自然,它将百倍地回报你。”[97]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才能不断形成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增进每一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公民的自觉意识,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指出的那样:“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意识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体实践过程中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有意识地将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摒除,使之更适应于人类实践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充分运用生态智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使人类行为合乎生态道德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